看了春晚的相声小品,竟然无限怀念起本山大叔,就算岳云鹏在也好啊。有他们在,这相声小品也不至于这么敷衍吧?是真的没有人才,还是导演不会选才?

开场小品《父与子》,是一个应时应景合家欢式的作品。只是这种风格的小品从一开始,就不会给观众任何悬念和期待。

典型的春晚式说教和煽情,其中你就算加上多么高明的包袱,都让人感到反胃,况且他还真没什么包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唯一可笑的竟然是创作手法,老爷子从衣服中拆出70万存折。开出租能赚70万,你是一天干52个小时吗?衣服中藏钱,这个历史悠久的梗,甚至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北京二赵”的一段相声。

接下来开心麻花的《还不还》,才能算得上是一个专业的喜剧小品。从开头的“血债血偿”,“输液福根”到“接暖气水”,充分表现了创作者的发散性思维。

唯一的缺点,开心麻花的春晚作品总会有一个光明的尾巴。最后作品中的老赖,竟然因为友情还了钱。既然老赖都这么仗义,还要法院的强制执行干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玲,张小斐的《喜上加喜》,二人用自身的反差做梗,同样用过很多次。只是每次都添加不同的素材,所以目前还能勉强看得过去。

贾冰在小品《发红包》中,仍然走不出自己暖男的人设。只是作者“为谱新曲强说愁”,为了给员工发红包,非要贱卖自己的车,给人的感觉非常牵强。

好在这个小品秉承了东北小品一贯的优良传统,刀刀要见血,每句话都能设计成包袱。因此,笑果还算不错。但观众更期待的,还是贾冰的自我突破。

郭冬临的小品《休息区的故事》,完美抄袭了曾经表演过的《危机时刻》。从情节到语言,到演员,都是一模一样。只不过上次是警察,这次是医生。

连春晚都已经用上了克隆技术,看来主创人员确实把高科技用在了实处。只不过观众感觉有些恶心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完小品,再说说那两个被定位在“相声”的东西。

首先是姜主席和德艺双馨合作的《欢乐方言》。以方言为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信息落后的时期,多少还会有些人感兴趣。现在谁都会哼上几句粤语歌,难道还有人盼着在春晚上,等着您的科普吗?

无奈的是,姜主席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即使这个题材早已被挖掘得体无完肤了,姜主席愣是以为这种老梗还在保质期内。你说这神奇不神奇。

舞台上的姜主席依然是生龙活虎,德艺双馨的捧哏也算是滴水不漏。这二位越看越像是在说相声。但你见过一个包袱都没有的相声吗?在春晚舞台上,就来个小刀剌P股,让你开开眼。

卢鑫,玉浩的《像不像》,确实有向姜主席致敬的感觉。你一个包袱也没有,我这边也不能坏了规矩。或许,这就是主流相声一直强调的“传承”吧。

这段相声听名字,貌似是个新作品。但进入正活,发现在不同舞台上,至少已经有不下一百人玩过这种老梗。不明白这二位相声新势力,炒冷饭的自信怎么就这么强?

再有还得请教这二位新势力,是怎么在相声作品中,把铺平垫稳,三翻四抖这些相声基本功,剔除得如此干净。说这么一段极度尴尬的相声,就为了在春晚上露个脸吗?

都说春晚节目的选拔机制多么严格,不明白就这两个歪瓜裂枣,到底是哪里俘获了导演的芳心。

看了小品想本山,看了相声想小岳。我估计绝大多数人,看过春晚都是这么想的吧。只是导演不愿意和我们同流合污罢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