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学生经过全流程优化,预习、听课、、练习、复习各环节只需提升20%的效率,所产生的复利效应就能让学习的效果增长2.5倍。那么,如何检验学习效果呢?最好且直接的方法就是测试或考试,这也是中考分流和高考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然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厌恶考试,尤其是中学阶段更是高频考试的重灾区,周测、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等等,经常考得愁眉苦脸、叫苦连天,在他们心中,考试是诸多痛苦的来源,常常大声疾呼:“如果没有考试,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双减”形势下,学生不考试,世界真的就美好了吗?

首先,我先看一个例子,某小学实施“双减”政策,对学生进行大规模地减负,其中主要的一项取消除了期末考试外的一切考试,特别是不再搞校内排名。学生和家长对此都表示欢迎,但一个学期后的全市统考中,该小学的成绩集体下滑。

这个结果让家长和老师们有些坐不住了,为什么学生正常上课、写作业,成绩却大幅下滑?究其原因,就是减少了考试的频次,缺少对知识点的阶段性测试,就等于学生、老师都不知道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进而导致他们不知从何处修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考试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反复测试,对于老师来说,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重点学习或调整教学进度;而学生也能在不断地测试中修正学习的方向,不至于到了最后一次考试,将问题集中性地暴露。

再举个例子,有过初三和高三经历的人都知道,考试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尽管起初都比较反感和痛苦,但确实能提升成绩。渐渐地,这种痛苦感越来越轻,甚至在各种考试之余,再找一些试卷进行测试,不仅不反感,反而喜欢上考试。

在他们看来,考试不仅让自己清楚问题出在哪里,而且知道下步努力的方向,并对某个掌握不好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从而弥补各种知识漏洞,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成绩越高的学生越喜欢考试,随着考试频率的增加,查漏的作用愈发的明显。

“双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考试也是处理问题的能力,以此应对将来要面对的中考、高考等竞争性选拔。所以,一切学习都离不开考试,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学习成绩,唯有通过反复的考试获得逐渐提升。

“双减”形势下,更要对考试的重视。

相信在大部分学生的认知里,考试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它常常让人陷入恐慌、失落的情绪中,甚至是痛苦的源泉。实际上,深入分析后会发现,让学生痛苦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伴随而来的各种评价或奖惩,对他们的伤害是很大的。

首先,来自家长的训斥。不容置疑,学生在家长面前最多关注和议论的事情就是考试成绩,考得不好自然会得到家长的抱怨,而更让学生难受的是,家长习惯于和其他人比,“你看谁谁谁,全班第一”,这种厌恶感自然转嫁于对考试的厌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老师的批评。每当考试结束后,老师当着全班进行点评,少不了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点名或不点名批评,这给学生也带来不小的压力。同时,老师对于成绩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偏爱和照顾,也让相当一部分学生将怨气迁怒于考试。

更多的是,学生对自己不满意。在他们看来,自己努力学习了这么久,却得到不够优秀的成绩,不仅让人感到沮丧和反感,而且怀疑自己的智商,认为自己将来会被社会淘汰,进而怀疑未来人生。为了避免可怕的自我贬低,不由得痛恨考试。

同时,学生间的议论,也让“考试”成了“背锅侠”。社会的功利性反映在学生身上,大都是体现在考试成绩上,一个班的学生,学习好的同学常常看不上学习不好的同学,甚至有的因为学习差融不进班级,这种打击所造成的心理阴影,自然不喜欢考试。

通过分析,学生厌恶考试的理由看起来很多、很充分,但本质上是对考试后周围的评价的厌恶,而非考试本身。其实,考试对学习的促进效果是巨大的,应当重新刷新对考试的认知,保持正确的竞争是需要的,但也要适度,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象牙塔学业规划指导”//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助力高考志愿填报//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