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春晚还算是低调,因为在除夕之前很少有关于春晚的报道,不过在《春晚倒计时》的节目中,各位演员却卖力造势,说有不一样的东西呈现。但是呈现的效果却是良莠不齐。其中最让人尴尬的还是小品节目,没有多少笑料,也没有多少可值得回味把玩的人生哲理。其实并不是因为中国小品界缺少好节目,各大喜剧比赛中有不少的优秀节目出现,随便拿来一个就能在除夕夜逗得全国观众人仰马翻。但是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外行人,实在不敢妄加揣测。只能从我们的教学层面略探一二。现在教学中提倡课程思政,也就是将思想教育融入课程中。这对于文科老师来说手到擒来,但是对于理科老师来说却是捉襟见肘。然而即使是文科老师也无法让课程思政了然无痕,不少情况下是强行思政,独角戏说教。

我想,春晚小品也会有类似的“小品思政”吧,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必定有“加入思政的小品容易过审”的潜规则,正如加了思政的课堂更容易“无可挑剔”,更容易获奖一样。

但是小品的功能还是让人发笑,设置让人想想就发笑,写小品的人添加“小品思政”的手法实在欠缺,写出的的小品就显得低档,正如那些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为了点题而生硬的重现主题,独立成段喊口号一样。

孙涛小品中儿子的白头发;沈腾小品中那盒旧磁带;郭冬临小品中那两片尿不湿……无疑都是“小品思政”的工具,而这些工具的成为小品的最大败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涛小品《父与子》,父与子之间本来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拿出几件串起来也一定能引发共鸣,但是“催婚催娃”的话题让年轻人焦虑不安:刚开始就催,这年还让不让人过了!

小品中极力渲染的情节就是孙涛为儿子拔白头发,这显然是一个思政,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但总感觉有些别扭,若是真疼孩子,绝不会在此时才发现白头发。发现白头发后第一反应应该是心疼难受,是懊悔自己没能给儿子太多帮助。其中很多细节可以展现,但是小品中却一拔了之。情感没铺垫好,煽情就显得生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腾小品《还不还》,这个小品算是所有小品中做得最好的一个了,有讽刺性,也有情节,讽刺了老赖的丑恶嘴脸。如果能将讽刺进行到底,这个小品就完美了。但是那盒磁带的出现让小品出现了逆转:一方面是情节的逆转发展,一个方面是讽刺性的逆转直下。磁带削弱了小品的讽刺性,也就破坏了小品的基调,让下面的情节味同嚼蜡,匆匆升起的帷幕似乎也在告诉观众:下面的没意思了,别看了,散了吧。

欠账两年不还,为了对付追债和妻子离婚,这已经不是一日之寒了,一盒磁带就能瞬间扭转他冰冻的心?编剧,你能说服自己吗?这盒磁带强行弘扬个人的真善美,而丧失了真正的艺术美感。

俗话说,看人要看细节,老赖上学的时候可以省下伙食费赔偿同学的磁带,为什么踏入社会后就变成彻头彻尾的老赖了呢?这个小品刻意突显的细节,到底是在赞美真善美,还是影射更更深的假恶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冬临的小品历来能带人欢笑和思考,而今年的作品却连小学生的水平都不如,做核酸的那两个人物根本没必要出现,看似赞颂了默默奉献的白衣天使,实际上却贬低了他们的情商世界——爱对方,却用争吵的方式表达?而且争吵得太像真实的一样,几乎没有一点喜剧味道。

小品中的思政工具就是郭冬临的那两片尿不湿,这是真实的事件,也体现了医务人员的艰辛。但是小品中这个情节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出现的方式太过生硬。夫妻二人的情感问题还没解决好,正在激烈的情绪对抗中,却突然聊家常讲笑话一样多出了这么一个情节。现场观众也措手不及,本该掌声雷动的场面竟然只有屈指可数的寥寥掌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普遍反映春晚小品不好看,每看一个小品都要提心吊胆,生怕突然煽情的音乐响起,喜剧变成哭剧。相比之下,那些舞蹈却异常可爱,至少可以让我们静静地欣赏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品是要有教育意义的,完全娱乐化的小品不可取,但是不能阉割了小品本身的艺术性。好的小品是要让人先是多次小笑,然后积聚成大笑,笑后浑身通透,然后久久回味小品情节从中品味人间万象和人生道理。现在的小品都是让人礼貌性的笑然后尴尬的哭,完全替代观众提炼人生哲理。这样的小品好看才怪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品正如现在的学生,和同龄人聊天,那是妙语连珠,而一旦到了课堂就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至于为何会这样,我想懂的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