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国家在台海问题上,频频对中国“出招”。

比如最近“跳”得很高的立陶宛,仗着自己与中国的直接贸易额不高,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允许以“台湾”为名义设立代表处,招致中国的“硬核”反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

单凭立陶宛的能力,自然很难与中国直接叫板,立陶宛的反华政客们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在叫嚣与中国对抗的时候,他们也不断在寻求外界的支持。比如欧盟、美国,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日本。

去年11月,日本共同社英文版刊登了其记者对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的专访,兰茨贝尔吉斯在采访中大谈“民主国家互相协助”,呼吁日本与立陶宛“协调应对中国”。

立陶宛与日本虽然没有多少交情,但在台海问题上,日本也削尖了脑袋,主动把自己卷入其中。

自去年3月美日在东京举行“2+2”会谈之后,日本就像是打了兴奋剂一般,挖空心思在台海问题上“蹭热度”。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为首的保守派更是不断放狠话、打擦边球。一会声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有事就是美国有事”,一会又和台湾民进党举行党派之间的视频对话。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

今年1月7日,美日再次举行“2+2”会谈,内容包括应对中国台海局势,遏制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发展,美日新一年的军费分担、美日新联合作战计划以及应对朝鲜局势、新冠疫情等。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近一段时间,中国对立陶宛进行了快准狠的反制,对日本却颇为冷淡,反击以舆论为主。这实际上与立陶宛和日本两个国家本身的状况有关。

立陶宛的目的,本就是希望借由自己欧盟成员的身份把欧盟拉下水。但在反华前线上蹿下跳了这么长时间,欧盟给予立陶宛的口头支持不少,“实惠”却半点也无。

再说了,直接对立陶宛经济施压的,其实根本不是中国,而是欧盟自己的企业。这些企业害怕失去中国市场,纷纷警告立陶宛,如果再不缓和对华关系,就把工厂从立陶宛搬走。从欧盟企业的角度来看,立陶宛试图捆绑美国,真正损失了中国市场的却是欧盟,没有人愿意为立陶宛当这个“冤大头”。

也正因为如此,要震慑企图在台海问题上做文章的外部势力,反制立陶宛更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

反观日本,与立陶宛一样在台海问题上做文章,实际目的却不尽相同。

美国与日本虽然是同盟关系,日本实际却与殖民地无异。日本之所以不断挑衅中国,是希望将中日关系推入更加紧张的状态。

按照《美日安保条约》的规定,如果日本被卷入战争,美国必须出兵保护。日本主动挑衅中国,并渲染中国“军事威胁”,根本目的是倒逼美国放松对日本的军事捆绑,以达到“修宪”的目的。

因此,面对日本的挑衅,中国选择一定程度上的“冷处理”,不让局势升级,避免踏入日本的圈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话又说回来,这些国家主动来踩中国的红线,都是为了从美国那里得到一些好处。

随着中国崛起的加速,美国对中国愈发忌惮。中国再三重申,世界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各自精彩,美国还是害怕中国抢走了自己“世界老大”的位置。

为了遏制中国的影响力,美国在全球各地拉了不少盟友,大打意识形态牌。明面上说的是“捍卫民主自由”,说到底不过是逼着“盟友”选边站。当然,其中不乏日本和立陶宛之流,为了自身利益主动选择捆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在美国的制裁阴影下左右为难被迫站队。

霸权主义惯了的美国,搞不懂什么叫和平共处,相比之下,中国却坚持平等、发展的思路,最大程度地尊重各国自己的利益,不去干涉他国内政。

德不孤,必有邻。中国的做法已然在全球博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好评”,谁是真好意,谁是假惺惺,世界公众心中都有一杆秤,历史的车轮,也不会因为某一些国家逆势而为就停下转动。

延伸阅读:

外媒:"台湾代表处"中加上"人"字 立政府中文突然变好?

中新网1月29日电 (记者 孟湘君)27日,波罗的海小国立陶宛又在国际上刷起了存在感。

一方面,立总统瑙塞达呼吁部长们修改“驻台湾代表处”名称;另一方面,欧盟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指中国针对立陶宛采取“歧视性贸易”做法。

看上去像“认错”,但更像“不服错”,立陶宛这是在上演“我和我最后的倔强”吗?

【中文水平变好了?】

资料图:立陶宛总统瑙塞达。

27日,立总统瑙塞达表示,台湾在该国开设“代表处”的中文名称,引发了“不必要的问题和紧张情势”。

“办事处”“在立陶宛语、英语和中文中的名称不一样,让我们至少修改那些显而易见的事”,瑙塞达指出。

目前,“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英文名是“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如果将其中的“Taiwanese”译为“台湾人民”,就会成为“驻立陶宛台湾人民代表处”,削弱了代表台湾当局的政治意味。

在立总统首席外交顾问斯卡伊斯洁利特看来,更名虽是降低紧张关系的选项之一,但立陶宛须审慎评估短时间改变决定的后果。

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指出,陷入夹缝的立陶宛政府中文水平“倏地变好了”,想在“台湾代表处”中加上“人”字。然而,这有失面子的妥协方案,台北未必会同意。

【扛不住了怎么办?】

资料图:德国茨维考大众电动车ID.3的生产线上,工人在工作。

近来,立陶宛正在吞下自酿的苦酒。任何包含该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产品,都被中国大陆拒之门外。在立国有生产线的欧洲车企警告,整个行业或损失数亿欧元。

路透社称,德国-波罗的海商会已致信立国外长和经济部长,促其寻求恢复对华关系,否则企业将撤离。还有企业总裁指出,立陶宛是欧洲27国中,唯一不再拥有全球市场的国家。

面对压力,21日,立总理希莫尼特表示,已与美国务卿布林肯“讨论了美国对立陶宛的支持”,以回应“中国施加的经济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

立总统瑙塞达亦表示,外长兰茨贝尔吉斯提交了一份“缓解与中国紧张关系”的计划。

虽然嘴上说“缓解紧张”,但仔细一看,该计划其实是为了“收集中国违反贸易协定的证据”,并提供给欧盟和世贸组织。

这是哪门子的认错,简直是火上浇油,适得其反啊!

【捆绑欧盟,玩两面局?】

资料图: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附近街景。

不仅如此,立陶宛还不断尝试将欧盟绑上对华“战车”。

1月27日,欧盟委员会终于祭出动作,向世贸组织发起对中方的诉讼。其称,中方限制进口立陶宛商品,“损害了立陶宛和欧盟其他国家出口商的利益”。

但另一边,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强调,虽存在贸易分歧,欧盟愿意发展和深化与中国的关系。

除口惠外,欧盟并未采取实质举措挺立陶宛,还有国家私下抱怨其“将欧洲拖下水”。分析指,诉至世贸组织,要几年后才能有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自身举动也具两面性。民调显示,仅13%民众支持立陶宛设立“台湾代表处”。即使与中国关系降为代办级,立陶宛还是宣布派出迄今规模最大的代表团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代表团包括13名运动员。

【美国也“进退维谷”?】

资料图:美国首都华盛顿。 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摄

进退为难的,不光是立陶宛。近期,英国《金融时报》披露,华盛顿外交官建议立陶宛考虑“改名”,但随后白宫予以否认。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道,美国传出自相矛盾的信息,透露出其正进退维谷。立陶宛高估了自身,低估了对手意志,其“撑不住”的背后,实际是美国支持不够,“不想撑”或想转移注意力。

最后来看看中方的两次表态:

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应中国对立陶宛所谓“歧视性贸易”做法时指出,中立关系出现问题,其中是非曲直十分清楚。我们敦促立陶宛立即纠正错误,也提醒欧盟方面明辨是非,警惕绑架中欧关系的企图。

28日,针对立总统瑙塞达要求修正“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名称,赵立坚指出,玩弄文字游戏不可能蒙混过关。如果立陶宛真心想缓和紧张关系,就应拿出诚意,以实际行动纠正错误,回到坚持一个中国的正确轨道上来。

面对立陶宛玩的“把戏”,中方的态度清晰明了。而《联合早报》指出,这场博弈的另一主角台湾与幕后玩家美国要如何有面子地收场,世界都在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