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梅清

(1623-1697)

清初画家、诗人

原名士羲,后改今名,字渊公

号瞿山、敬亭山农

宣城(今属安徽)人

梅清擅长山水画,尤其是他笔下的黄山,云烟苍茫,笔法清秀,墨色苍浑,极富动感。

黄山地处安徽,山峦于晨暮阴晴间,景色变幻不定,在梅清简洁而洗炼的笔墨下,险峻山体活现,山峰古松连贯,山间云烟呼应。他用卷云皴表现云的不同形态,如行云、闲云、瀑布云等,给人苍茫如置身仙境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梅清 黄山十九景之蒲团松

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梅清首度登上了皖南名山黄山,这一年梅清五十六岁。

时值盛夏,同行者挥汗如雨,酷暑难耐,唯梅清为美景所惑,大呼快意,并作长诗《黄山纪游诗一百韵》详细地纪录了这次壮游。

这次黄山之行,他们半夜即起,从仙源宿松谷庵往云门峰、石笋峰,至峰顶俯瞰石笋群峰,如一个小土丘,梅清不禁叹曰:“昨为仰面尊,今为培塿末。”

当晚,梅清一行人宿狮子林,次日清晨登上炼丹台,看到了万峰竞秀,云雾如海的黄山胜景。他们一路过光明顶、百步云梯,盘绕而上莲花峰,并登上天都峰。最后,他们在汤泉一浴,洗净一身疲惫后尽兴而归。

唐人张璪有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大大开拓了梅清的视野和心胸,这座贵为“三山五岳”之首的名山也成为他画技豁然攀升的老师。

梅清在《黄山图册》的跋文中说:“余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 (赠幕潭《黄山十六景》册梅清自题) 自此,梅清便与黄山结下不解之缘,并与弘仁(渐江)、石涛被称为黄山三巨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这座集天下名山壮美与秀丽之大成的黄山成为了梅清标榜美术史的转折之笔。

与历代其他画家相比,梅清笔下的黄山,独得其仙气,别有一番清润芬芳。梅清崇尚王蒙,取王氏解索皴之妙于黄山奇峰怪石,又善于晕染,并从黄山奇境中获得天然造境之灵感。

他的卷云皴笔墨清奇,写尽黄山松云变幻,区别于弘仁笔下的清淡灵秀和髡残、雪庄笔下的壮阔纷繁,更不是黄宾虹笔下看不到黄山奇观的皖南民间山水。

譬如作于1693年的《黄山十九景》,是梅清正值七旬,创作巅峰期的代表作。在这十九帧画页中,梅清以恬静幽深的细笔淡墨洗练地勾勒出黄山遗世独立的缥缈仙境。

那些在云雾中独坐鸣弦或对弈遨游者,与山林间的氤氲仙气互映为脱尘之致,恍惚间已经远离了人间烟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梅家世代名门,以文传家,素有“从夸荆地人人玉,不及梅家树树花”之美誉。汪懋麟形容自幼善诗词文赋的梅清之貌“颜如秋水美丰仪” ,韩魏称其“瞿山主人秋水姿”,梅磊(字杓司)描述得更为形象:“渊公精悍短小,能舞剑发矢、上马如飞,为戡乱才。

梅清笔下人物徜徉于松石瀑布间的那份怡然自得,既真实又虚幻,想来是画者对人间仙境的心灵向往,更是画者如芙蓉秋水般清澈的人格底色写照。

顺治十一年(1654)秋,梅清赴南京乡试,考中举人。也是在这一年,他从新田移居城东祖辈的旧业——刺史旧第,将平绿阁修葺一新,改名为天延阁。

此后,梅清在此居住长达三十余年,也从此开始了三年一度南来北往的进士之路,从三十五岁一直到七十二岁,前后十余次考进士不第。

直至康熙二十六年(1686),六十四岁的梅清因儿子分家,从城外居住了三十三年的天延阁,搬回城内少年时期居住过的茶峡草堂,并在此终老。

在四十二岁第五次赴京应试时,梅清曾去拜会乡试时的同年,桐城人姚文燮。当时早已进士及第,任内阁中书的姚文燮感叹梅清“每讶同年客,君还滞孝廉”,对于这位屡试不第的失意老友,除了感叹唏嘘,还能说什么呢?

石涛 黄山图

石涛于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到的宣城,第二年就游览了黄山,返回敬亭后画了〈黄山图〉,画上有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居南京时的补题。这一年石涛45岁。

可以说终其一生,梅清都在“南北趋尘”的应试中徘徊缱绻,个中艰辛,自不待言。然在这种为登科出仕的辗转奔波与同道砥砺足迹中,也大大拓宽了他的眼界与心胸。康熙五年(1666)冬春之交,梅清结识了来宣城寓居的年轻画家石涛。

此后,梅石二人开始了二十余年的交往,特别是石涛在宣城寓居的十五年中,画艺上的切磋对两人的书画艺术的提炼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对宣城画派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梅清仙气山水欣赏

作者:楚寻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