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岁末年初的一个夜晚,市融媒中心的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让我给他传去一张松涛水库的照片,说是第二天要作为配文的图片刊登。我问他为啥这么急?他说,新到任的市委书记今天上午率新一届儋州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法检“两长”和洋浦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在松涛大坝会议室召开会议,并认真聆听当年参加松涛水库建设的退休老同志介绍“170”精神。它向社会释放了一个信号,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老前辈建设松涛水库的“170”精神,在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的征程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好全省人民的“生命库”,让“170”这座丰碑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1月13日,徐启方、邹广、马飞、谢雄峰、周军平等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以及儋州洋浦党员干部在170广场聆听松涛水库建设者符永安讲述松涛水库建设史、奋斗史。

何为“170”?

它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值得人们如此惦记和敬仰?

让我们

把时间倒流回63年前的那一幕场景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6月,松涛水库正式动工,位于儋州和琼中交界处的南渡江左右两岸的狮山、琴岭汇集了来自全省11个市县建设者,建设高潮时有1600多名干部,67000多名民工。那年头,正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处在极其困难的时期,根本不可能进行机械施工,只能依靠肩挑手推,“搞土法上马”。他们顶着现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完成了一次“敢叫高山低头,誓要河水让路”的伟大壮举。取土、装土和运土是当时耗用人力最大的几道工序,起初手铲肩挑,后来进行了技术革新,实现了取土爆破、装土码头化、运土车子化。运土用的车子大部分是工地自制的独轮或双轮手推车,车轮最早是用木头做的,后来才有了胶轮车;爆破用的炸药供应紧张,工地就利用硝酸钾、硝酸铵等化肥自行改造;而所谓“装土码头化”,是民工们利用土场高低不平的坡度,分层取土,低的一层挖出间格,每一格停一辆车子,间格上用活动的木板盖住,木板上堆土,车子一到,抽出活板,立即就可将车子装满。

松涛大坝风景区。

凡是参加过松涛水库建设的人,谁也不会忘记“总攻170”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1959年2月,松涛水库建设实现大江截流,而此时导流洞还没有挖通,导致南渡江水位一天天上涨,最危险时围堰高度146米,而水位已达144米,而且海南的讯期又日见逼近。经专家测算,只有赶在汛期前将大坝筑至海拔170米(即坝高53米),并配合导流洞泄洪,才能确保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否则一旦江水漫过坝顶,不但大坝会垮,前功尽弃,而且将给下游地区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为此,“总攻170”成了当时所有建设者舍生忘死、全力以赴的任务。

日出时的松涛水库。

在那段日子里,整个工地全部实行军事化管理,最高建制为师,下设6个团,团下面设营、连、排和班。有趣的是连队都是以“火箭连”“卫星连”“董存瑞连”“穆桂英连”“武松连”等命名,6万多名建设者每天两班倒,每日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无论白天黑夜,工地上始终是人如潮、车如龙,一刻不停地抢筑大坝。人们的信念是“人在坝在”“水涨一寸,坝高一尺”。大坝以平均每天1万多方的填筑量不断“飚”高,最高时日进土量达3万多方,终于在8月5日将大坝抢筑至170高程,保证了工程和下游的安全。在此之前,全长456米、完全在坚硬如铁的花岗岩中开凿的导流洞率先打通,为此有9名解放军战士(1名副连长)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把导流洞改为“八一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松涛水库建设者雕像。

在抢攻170工地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在微风细雨的夜晚,人们都给淋湿了,滑溜溜的黄泥道上,车子群仍川流不息地推向大坝。姑娘摔倒了,泥花溅了一身一脸,她们微笑着站起来又向前推进;小伙子却视雨淋如洗澡,一股劲拉着车子来回奔跑。为了拿下170高层,建设者们总是把困难说得轻松、诙谐。有位来自琼海卫星连的小伙子叫黄桂田,患了疟疾,在推车运土中他身上发冷,他以加快推车的速度来遏制发冷,直到快要倒下的时候才停下来。发冷一过去,他又出现在工地上。领导劝他休息,他却笑着说:“我一离开车子就浑身不舒服”。说着又一溜烟地推他的车子去了。类似这样的硬汉子多得不胜枚举。170完成后评功,功臣就有12000多个。1959年10月1日,,海南选派6名代表上京参加国庆观礼,有1名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妇女代表,就是来自建设松涛水库三团七营巧姑娘连的党支部书记、指导员韦俊娃。

建设松涛水库大坝时使用过的肋形碾。

松涛水库工程质量至今仍是全国一流水平,足以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曾参加松涛水库大坝建设的6团团长、松涛水利工程管理局第一任局长吴景清曾跟我说过,松涛大坝为均质土坝,当时对土料的要求十分严格,连一根小小的树根或杂草也要捡出,集中销毁。大坝建成后,有人为了检验大坝和岭头原土的密实度对比,用了最古老的办法,由年轻力壮的工人,把一根钢筋插在岭头,抡起12磅大锤将钢筋往下打,看看需要多少次才能将钢筋头打到尽头,再用同样的方法在碾压的大坝击打,检验的结果是,大坝的坚硬度大大地超过山头原土的坚硬度。

松涛水库。

参战人员为了工程建设投入了全部精力,但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物质供应却非常有限。在工地上,宿舍、仓库、车间、办公室等所有房屋全是草房;床是用竹子编的上下三层大通铺,人们戏称其为“三层楼”。有人回忆说,当时每一米的宽度内要睡3至4个人。大家干的是重体力活,原本每人每天有2斤的粮食定量,但1959年以后国家遭受严重困难,定量缩减每天1斤,肉、油的供应更是几乎停顿,在此情况下,工地上一边确保正常施工,一边组织人员开荒种粮,下河捕鱼,想尽办法渡过难关。

工地位于湿热的山区河谷,蚊蝇极易孽生繁殖,再加上人群密度大,劳动强度大,很多建设者患上了疟疾、痢疾、肝炎、夜盲症、夜尿症等疾病,虽然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卫生防疫和治疗工作,但仍有数百人先后病逝在工地上。

松涛水库。

朋友,当你听完这段“170”的故事之后;当你行走在雄伟壮观的松涛水库大坝的时候;当你每天打开自来水龙头,喝上甘甜洁净的松涛水的时候,你难道不觉得“170”精神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吗?你难道不觉得建设松涛水库的前辈们,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吗?

来源:今日儋州报 作者 吴文生

编辑:王彩玉 实习编辑:杜无忧 审核:陈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