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吴承恩头骨之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二千多年来丰富而璀璨的文化遗产,让淮安成为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和《水浒传》的摇篮。成就了淮安故事之城的美誉。

1974年12月,淮安县石塘人民公社二堡大队发生一起盗墓案,让吴承恩及其父亲吴锐的墓浮出了水面,《吴承恩头盖骨之谜》讲述了《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墓在七、八十年代所遭遇的曲折离奇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乡镇叫人民公社,村叫大队,村民小组叫生产队,村民就叫社员。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参加集体劳动,靠苦工分挣口粮。

郭锦忠,新年75岁,因办理身份证时被错误的填成了郭井中,于是便将错就错,1974年12月,他和堂兄郭锦峰所在的生产队组织社员挑氨水给小麦施肥,而郭井中和郭锦峰家没有挑肥的水桶,直接影响了挣工分,在公社水电站工作的郭井中和在农具厂工作的郭锦峰一合计,就利用工作便利打了一个1米多长的钢钎,准备盗取棺材板用来做水桶。

在1974年12月的一个深夜,天寒地冻,人们早早地进入了梦乡,郭井中和郭锦峰开始行动,终于在许多次失败后,他们扦到了吴承恩墓的棺木。确定下面有棺材后,他们又找来了几个堂兄弟一起挖,邻村生产队散会路过的两个队干部看到盗墓也参与了进来,没想到他们这一挖就是三口棺材,由于无法打开棺材,郭井中又连夜到电站拿来了大锤、铁錾和皮带,终于将二口棺材抬了上来,这两口棺材被分别藏在了郭井中家和另一个参与挖棺的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第二天大队根据群众举报终于知道了夜间发生的事,但他们并不知道详情,只没收了其中的一口棺材和地里没有抬上来的另一口棺材,害怕夜长梦多,当天夜里郭井中和郭锦峰几个人把没有交出的棺材,以200元的价格卖给了马涵洞中学(马甸中学)。卖了棺材,尝了甜头的郭井中、郭锦峰隔了几天又在原墓地的东北角挖到了两块石碑,当晚每人一块,他们将石板抬回了家,郭锦峰一块便放在了自家的猪圈门口。不过据何杰老师回忆,这是一合碑(上下两块),被放在郭锦锋家猪圈的猪食槽旁放猪食桶用的,那天碑上的文字被猪食遮住,用热水和稻草擦几遍才露出面目。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何杰,淮安区文史专家,当年何杰老师在二堡小学初中部任语文老师,他在教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寻找吴承恩的印记,这份作业为淮安寻找吴承恩墓地,开了先河。

在1974年12月的某一天早晨,学生郭锦艾气喘吁吁的向何杰老师汇报,他发现了吴承恩的墓碑,其实当时还上初中的郭锦艾也只认得一个似是而非的吴字。而这个吴菊翁之墓的墓碑也让何杰老师一头雾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另外一块石碑,是一块墓志铭。一看内容,让何杰老师喜形于色、手舞足蹈,只见这一行字写着“孤子吴承恩泣血”,这竟然是一块吴承恩为其父亲吴锐撰写并手书的墓志铭,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当即何杰就通知大队将墓碑送到当时兼管文物管理的文化馆,可惜当时的文化馆领导和送碑的社员对文物的认识不足,墓碑还是在运输途中被摔坏。这两块墓碑最终被南京博物院收藏,遗憾的是当时的淮安文化馆并没有趁热打铁。造成了后来在寻找吴承恩墓地过程中走了很大弯路,造成了不该有的损失,这是后话。

再说被卖到马涵洞中学的那口棺材,棺材板厚实,木质坚硬,据当年在马涵洞中学做木工的吴顺来回忆说:棺材站板有字,一起做工的木匠曾对吴顺来开玩笑地说,棺材站板上有个吴字,会不会是你家祖宗,当然吴木匠并没有当真,直到有一次他将打课桌、门窗剩下刨花拖回家烧火,顺手拿了块带字的板,填在拖刨花的平车的洞上,正是这次无心之举,才让已经去世400年的吴承恩真容今天得以重见天日。

这块刻有“荆府纪善”的棺材板,被吴顺来带回了家,由于没想好做什么,这块板子便一直放在锅堂边临时当作了凳子,这一躺就是7年。直到另一个寻找人刘怀玉的出现,才改变了它的境况。

时间到了1981年,余耀中任淮安县长,为了纪念吴承恩逝世400周年,他力主举办了首届全国性的大型《西游记》学术讨论会,于是寻找吴承恩墓地的任务便落在了淮安文史专家刘怀玉的身上,刘怀玉从吴菊翁之墓开始找寻,虽然走了捷径,但时过七年,早已物是人非,1981年8月27日,刘怀玉在群众走访中得知,郭井中、郭锦峰还偷偷卖掉了一口棺材,而且棺材站板上有个吴字,但是当刘怀玉追踪到马涵洞中学时,那口棺材早已打成了门窗,一段地间,刘怀玉他们细致到调查马涵洞周边的粪桶,是否有文字。终于他们在吴顺来家发现了躺在锅屋间的站板。经过清洗,刘怀玉如获至宝,“荆府纪善”这块站板恰到好处又独一无二的成为诠释吴承恩身份的有力证据,如果吴顺来当时拿了一块“吴公之柩”的站板,可能历史就会成为一笔糊涂帐了。

当年郭井中、郭锦峰偷盗了吴承恩棺木,将尸骨丢弃在了墓坑里,7年后刘怀玉在确定吴承恩身份后,组织村民在这里找到了吴承恩夫妇三人的三只头颅骨和其它部位的骨骼。

如今在吴承恩故居中展出的吴承恩头像,就是根据吴承恩的头颅骨复原的,再现了400年前大师吴承恩的风采。

淮安有句老话“眼一眨,老母鸡变成鸭”,在吴承恩墓被盗挖的7年中,由于当时的文化馆并不重视,我们经历了无数个“老母鸡变成鸭”,在这起吴承恩头盖骨出土过程中至今还有无数个节点让人后怕,如果不是何杰老师和学生郭锦爱发现吴承恩父亲的墓碑,可能我们就会和吴承恩墓失之交臂;如果不是郭井中他们心存贪念,藏起了那口吴承恩棺材,就有可能被全部打成农具,也不会有吴承恩墓的发现;如果不是吴顺来在冥冥之中拿了一块带有“荆府纪善”的棺材板,也不会所有证据直指吴承恩;如果没有刘怀玉的坚持和博学,可能拿着“荆府纪善”棺材板也不知道这就是吴承恩的棺木。

1981年的考古挖掘最大的成就是我们找到了吴承恩及其妻妾的尸骨,但是毕竟这是吴承恩墓地被盗挖7年后的一次补救,挖掘中既没有发现吴承恩墓碑,也没有发现吴承恩父亲吴菊翁的棺材,吴承恩的棺材中据说也没有墓葬品,这一切,估计只有当时挖墓的人能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