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的眼中,因为隋朝与唐朝前后相接,唐王朝其实是取代隋朝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在谈论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时,隋唐时常被人们连在一起来讲。唐高祖李渊从晋阳起兵,一路带领自己的儿子们打到长安。成为了唐朝的开国皇帝,在位8年时间。

后因玄武门之变,唐高祖被迫传位于次子李世民,史称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有14个儿子,其中三位早夭,能够长大成为皇位候选人的有九位。其中就有长孙皇后所出的太子李承乾、唐高宗李治,以及隋炀帝之女杨妃所出的吴王李恪。

而说到唐朝的官,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房谋杜断”中的房玄龄、杜如晦外,不得不说的就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三朝大臣、唐太宗托孤大臣之一的长孙无忌。据《新唐书》记载,这是一位识时务、懂取舍的政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得好: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斗,从封建制度的起点夏朝建立以来,对于皇权的争斗历来就是天底下最激烈、最无情的斗争。胜者为王统治天下,败者往往都会以生命为代价来祭奠这场争斗。

吴王李恪就是皇权争夺路上的败者,而在其被杀之时,却对当朝宰相留下了25字的遗言:“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族灭。”一位皇子到底为什么对世人眼中的忠臣有如此恶劣的评价?

长孙无忌与唐太宗共进退,终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长孙无忌生于公元594年,隋文帝在位时期;卒于公元659年。年少时期因父亲离世,被其同父异母的长兄长孙安业将长孙无忌、其母、胞妹三人一同逐出了家门,后被其亲舅舅高士廉接纳并由舅舅抚养长大。

与李世民交于微末,高士廉对外甥的这位好友也颇为赏识,遂同意将外甥女嫁于李世民。此后因时为唐国公的李渊起兵反隋,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好友兼大舅哥,一路追随,成为李世民的生死之交、左膀右臂。

并且在李世民从玄武门之变到整个贞观之治的统治期间,他鞠躬尽瘁,曾主持编写了著名的《唐律疏议》,是中国法制史上立法的典范,为唐朝典章制度做出来卓越的贡献。

但是人无完人,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长孙皇后是其从小一起同甘共苦的胞妹,皇帝不仅是其姻亲,还是他一同发迹于微末的铁磁兄弟,太子李承乾是自己的血亲外甥。

当时拥有最高权力的三个人都是他的至亲,所以他可以毫无保留地为皇家费心分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一切都变了,从太子李承乾遭陷害从马上落下,成为残疾开始。随着唐太宗的日益衰老,皇权的争斗也逐渐变得白热化。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为了自身权贵,理所当然地站在了与自己血缘关系最亲的皇子李治的身后。

与此同时,李治相比较起他的其他兄弟的名望与功劳而言,李治是既没有魏王李泰的“备受皇宠”,也没有吴王李恪的“英武类我”,甚至在唐太宗这个爹的眼里,李治被称为:“柔弱”。

所以若非有长孙无忌这个亲舅舅的极力推荐,李治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他爹李世民眼中继承皇位的备选人。

而同样长孙无忌以及他身后的权利集团,看中的也正是李治“柔弱”。对于朝臣来说一个没有主见的帝王,才是他们最想要的,如果帝王都是万事通的话,也就不可能存在欺下瞒上、以权谋私的贪污犯罪了。

唐太宗李世民杀伐果断、英明决策的统治了一生,最后一遭却放了一个大漏,犯了一个帝王最不应该犯的错误--偏听偏看。

他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从魏王李泰和吴王李恪两人里给自己挑选一个继任者,而是听信了长孙无忌的劝告,选择了唐高宗李治,这样一个他并没有悉心教导帝王之道的儿子。

但是,龙生龙、凤生凤,唐高宗李治毕竟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儿子,帝王之道即位前没有学好不怕,但是他血脉里的帝王基因是与生俱来的,皇权向来就是专属的排外的,所以总是需要鲜血来为新皇祭典的。

而此时的大唐已经经历了两位明君,百姓的生产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人民的生活逐渐走向了相对富裕的程度。

此时,作为两朝老臣、当今皇帝的亲舅舅、上任皇帝留下的托孤重臣的长孙无忌,逐渐暴露了人性中贪得无厌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节不保的长孙无忌

没有了李世民的威压,唐高宗李治继位后的初期,长孙无忌居功自傲,毕竟在他的认识中,李治的皇位都是他给李治夺来的,你作为我的外甥,你自己的亲爹都说你能力不足,我这个做舅舅的理所当然的就要帮你治国理政了。

长孙无忌大权独揽朝政,同时将军政大权也全部握在自己的手里,甚至于皇帝外甥纳妃、立后的决定,他都要插手干预。

朝中官员将这一切看在眼中,但是无人敢说。他一改唐太宗在位时的谨慎、谦虚,新皇李治在他眼中形同提线木偶,而他就是背后提着木偶线的那个实权者。

或许正是因为长孙无忌的狂妄、强势,再加上李治自身性格上的优柔寡断,才使得李治对于武则天的出现显得更为需要。

同时也为后来,武则天称帝埋下了伏笔。高祖不满官员不依法办事,而是将人情看得重于礼法,长孙无忌却不以为然,觉得唐高祖在小题大做。

甚至流传出这样的话:“此岂敢言无。然肆情曲法,实亦不敢。至于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不能免。”长孙无忌不以为耻,而是公然地与皇帝叫板,这是直接正面挑衅一位皇帝的权威了。这也为长孙无忌最后的下场埋下了伏笔。

一山不能容二虎,长孙无忌终食恶果

此后在房遗爱谋反案的审理上,唐高宗李治将此案交由长孙无忌审理。因为这个案子的主谋是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和其妻子高阳公主。

当年高阳公主再婚后与唐玄奘的弟子和尚辩机两人私通被发现之时,太宗十分生气就将辩机处以了斩腰的极刑。

从此高阳公主更加的娇纵任性,在高宗继位后,面对长孙无忌越来越大的权威,高阳公主不想屈居人下,但是夺权就要先有名头、地位才能开始政治斗争。

于是高阳公主自身身份不能转变的时候,将目光放到了他的政治伙伴,也就是她所谓的丈夫身上。两人合谋,想要得到已经被房遗爱长兄房遗直继承的爵位。于是由高阳公主出面,诬告房遗直对其无礼还欲图谋不轨。

高宗将案件的审理权交给了长孙无忌,而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宗室中与他政见不合、或有旧怨的皇亲贵族们进行了一次大洗牌,其中皇室勋贵就被牵扯众多。

唐高宗李治的兄弟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夫妇、巴陵公主夫妇等首先就被赐死了然后在,长孙无忌的设计下,房玄龄的一整个家族几乎直接灭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此前夺嫡时就集着旧怨的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以及九江公主驸马执失思力也被各种陷害,牵涉其中,最终被长孙无忌一一清算了。

于是就有了在题目中提到过的,吴王李恪被斩首前的对长孙无忌的经典25字预言。而这也让高宗彻底地清晰地认识到,长孙无忌对于自己掌权、执政的弊大于利。

所以此后在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上,李治与长孙无忌的正面交锋是无可避免了。

居功自傲的长孙无忌终成绊脚石

虎父无犬子,李治毕竟是李世民的儿子。还有话叫做: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李治不想丢掉作为皇帝的权利,也不想成为别人登上皇位的祭品,所以他选择让别人成为他独立执政的代价。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高宗首先就利用“废王立武”这件宫闱里的私事挑起前朝的混乱,借机分散、削弱被长孙无忌掌捂在手中,过于集中的权力。并且在武则天的辅佐下,唐高宗彻底对长孙无忌的朋党进行了清洗。

他借审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的朋党案,诬陷长孙无忌和韦季方曾密谋伺机谋反。高宗以其人之身、换其人之道的方式将长孙无忌背后的权利进行了清算。并且早年间长孙无忌犯的错也一并被高宗给翻了出来。

显庆四年(公元695年),在高宗的授意下,被唐高宗的心腹--许敬宗以“莫须有”的罪名给赐死在了家中,长孙家族、家产也因此被抄没,长孙氏的各位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成为奴婢。

可怕的是,吴王的遗言最终也被应验了。长孙无忌的死,没有迎来任何一声喊冤的声音,而当时的世人普遍觉得他的凄惨下场是咎由自取的。毕竟他曾陷害忠良,害死受人拥戴的吴王李恪。

而长孙无忌的死,恰恰也算是因果报应了吧,应有此报。更大意义上,验证了李世民一生中犯得最重大也是最后一个失误,就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没有看到长孙无忌忠诚谦逊面具下的自私、贪婪。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高度领先于同时代其他地区的一个朝代,一直作为国人的骄傲。

但是就好比塞翁失马,事情总要辩证地去看待,所以我们在感叹唐朝盛世的同时也要看到唐王朝里官、君、民之间的纠葛与矛盾,以古为鉴,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