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皖北,平日里冷清的村子过了小年之后,开始忙碌了起来。

因为有了归乡团聚,有了年味儿,村子里也就热闹和喜庆了起来。

这就是年味儿,年味儿不仅有过年的喜庆和热闹,还有家中的老人,孩子,还有一年的问候和平安吉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虎年春节前,去拜访看望了一位104岁的老人,她叫郁蓬山,住在当年农场宿舍里。现在,已经退休后的女儿从江苏回到这里,与老人的小儿子一起照顾老人。

女儿葛国侠今年也79岁了,春节时,在外地的孩子们都会回到奶奶、外婆这里,一起过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郁蓬山老人曾当选“安徽好人”、“蚌埠好人”、“淮上好人”。40年前,郁蓬山老人就萌发百年后捐赠遗体的想法,近期,她如愿成为蚌埠市第649位遗体捐赠志愿者。

4年前的4月,老人郁蓬山在听女儿葛国侠念《志愿捐献遗体(角膜)登记表》内容,当她听到捐献的遗体将用于祖国的医学研究时,不停地说:“很好,很好。”

由女儿代填登记表,老人最后签名,不到半个小时,郁蓬山老人就完成遗体捐献登记过程。她很开心,看着填好的三份登记表,笑得合不拢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想起4年前的那一幕,女儿说,其实是了却了母亲40年前的心愿,这个心愿,其实是和母亲这样的新女性有关的。

母亲虽然出生在旧社会,但是从小就念私塾,通情达理。

解放前,郁蓬山照片

女儿葛国侠回忆说。女儿葛国侠说,母亲一辈子爱学习,并且懂音乐,擅长吹笛子和箫。解放前,郁蓬山曾是一名老师,抗日战争时期带着学生一边躲避日寇一边学习。

“母亲曾多次和我们说过,当时很多学校被炸毁了,1942年她就去教育部门要求重新办学校,带着介绍信,推着独轮车,带着年幼的大哥和衣物,走了一天才到20多公里外的三义镇,但学校受损严重无法办学,她又回到泰山小学,一个人办了一所学校,如今当地还健在的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是老太太的学生。”女儿葛国侠回忆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4岁的郁蓬山老人

104岁的郁蓬山老人回忆说,当时条件艰苦,为了让学生有课桌使用,她用土坯堆成课桌,将上面打磨平整,让学生趴在上面写字。

学校师资匮乏,就她一个老师,她一人肩负语文、算术、音乐等多门学科教学任务。

女儿葛国侠当时刚出生不久,去教书时就把她放在床上哄睡着,等回来时找不到孩子,原来爬到床底下了。

“最让我们后代骄傲的是老太太的教师生涯,她可能是我们这里年龄最大的老师了。”女儿葛国侠说,母亲当年在蒙城老家算是出身大户人家,从小和男孩一样上过私塾,这样的良好教育,也让母亲一生特别坚强。

“老太太晚上有时候睡不着,就和我们说年轻时的事情,她记忆力很好,经常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子孙后代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要惜福,”小儿子葛国和说,母亲一生艰苦朴素,能陪在她的身边是最幸福的事情,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学习老太太这种勤劳俭朴、乐善好施的精神。

1958年,郁蓬山进入市区原第三玻璃厂,当了一名配料工人。“人家都说粉尘有毒,时间长了对身体不好,别人不干,我不怕。”郁蓬山老人说,在工厂一直干了15年,然后下放两年后,又回到工厂,一直工作到60岁退休。

老人退休后,和小儿子在一起。

家里养的鸡,鸡蛋不用买,菜地里有辣椒、茄子、小葱、韭菜等,米面也是自家地里收的,老年人牙齿不好,每顿饭烧烂最重要,平时吃得最多的就是馒头、面条、包子和韭菜盒子。

葛国侠的家在南京,孙子都20多岁了,为了照顾母亲,她已经来老家陪伴母亲很多年了,和弟弟葛国和一起,和小时候一样,每天依偎在母亲身边。

“俺娘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能有了就浪费,不能剩饭,每次少做一点,吃完了下顿再做。”女儿葛国侠虽然将近80岁了,但在母亲身边,显得依然年轻。

母亲从小对弟弟的影响也很深,小弟葛国和作为一名木匠,他将每次多余的木料都能很好利用起来,一点也不剩,大一点就做小板凳,实在不行做个笔筒也不错。

葛国和和母亲在一起

现在,弟弟在老家农场还自己种了30多亩地。

葛国侠回忆,从小到大,母亲针线活是最好的,全家人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衣服穿破了,都是自己补,兄妹三人年龄相差三四岁,弟弟妹妹永远穿的都是大哥穿小的。

“老太太为了给别人做嫁衣,家里孩子又冷又饿嗷嗷叫。”葛国侠说,十里八村都知道母亲衣服做得好,经常有娶媳妇的来请她做嫁衣,为了赶制衣服,都没时间做饭,连天加夜做出来,给新人送去。

儿子葛国和说,母亲一辈子不管碰到啥困难,不管遭受多大委屈,都能积极面对,从不抱怨,而且喜欢帮助他人。

上世纪80年代,农场小朱的残疾哥哥朱宜宣从农村老家过来投奔他。当时60多岁的朱宜宣无儿无女,耳朵失聪,而且眼睛几乎看不见。到农场不到半年时间,弟弟小朱突然去世,一时间朱宜宣生活没了着落,吃饭都成了问题。母亲知道后,便将他喊到家中,说多口人就多一双筷子。从此,朱宜宣就成了他们家中一员,这一待就是近20年,直到朱宜宣去世。母亲将朱宜宣和弟弟埋在一起。母亲说,弟兄俩又在一起了,这事圆满了!

在郁蓬山老人的家中,有一个盒子,装满了几百张小纸片,上面工工整整写满汉字。这些小纸片,是母亲80岁的时候,收养过一个妹妹叫小秀,给小妹妹启蒙教学时,母亲自己用毛笔写的字。

左为小秀

小秀是上世纪90年代郁蓬山回蒙城老家时收养的弃儿。当时才4岁,郁蓬山老人将她抚养大,并手写识字卡片,教她认字。2003年,小秀小学毕业,因为户口问题,她到了市福利院,并在市福利院里考上了大学。

郁蓬山老人和小秀在一起

为了帮助小秀找到亲生父母,2010年前后,郁蓬山和家人带着小秀多次回到蒙城老家,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帮助小秀找到了亲生父母。

郁蓬山老人与小女儿小秀在一起。

如今,小秀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如今,老人104岁了,老人一直活得简单而又朴实,善良。

以前,春节过年的时候,孩子们都回家的时候,老人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在家娱乐一下,现在已经104岁了,还能背诵不少以前学的古诗词。

老人百岁生日的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的一张合影。

老人的一生,平淡却不平凡。一辈子坚守对学习的热爱,在战火连天的年代化解困境教书育人。她的善良,如春风和煦,微微拂面,倍感亲切和温暖。她的开朗,似雨后清荷,那么明净而富有感染力。最珍贵的,还是她永远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在世怎能不遇困境,但你若是乐天派,有打不倒的决心和毅力,有宽容待人的心境,就会收获幸福。

本文是图说江淮独家原创图文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更多图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请点击关注图说江淮,带给你有温度的视觉人生,欢迎私信提供故事线索,讲述你的人生故事,温暖每一个前行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