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医疗投资经历了肉眼可见的高潮。无论是一级市场或是二级市场,医疗成为了众多投资人的口头禅。2022年开年之际,即便是硬科技和专精特新(详见2022开年已疯,爆火的硬科技已然开“卷” 一文)也没能抢走医疗行业的热度。从跨行业投资数据来看,医疗投资仍然稳坐第一把交椅。

自2015年药审改革以来,医疗行业已经出现多轮投资机会。在2018年后出台的仿制药集采、器械集采、疫情影响、医保谈判都或多或少催化了医疗行业的投资热情。

2022年,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广,非规范医保支出将会退出历史舞台。投资蒙钛奇(ID:tzmengtaiqi)已接触相当多以医疗控费为主的项目。疫情让核酸检测、疫苗预约再次变成全民话题,而医保的相关改革也在这个背景下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

在投资蒙钛奇(ID:tzmengtaiqi)所接触的医疗投资人中,大部分人对CXO、医疗服务、上游设备和耗材领域未来发展看好。而就钛媒体旗下TMTBase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来看,也有相当多的原料药、生命科学服务等诞生。

所以,2022年,对于医疗投资来说仍然以全面开花、百家争鸣为主要特色。

精准医疗被重新发掘

精准医疗是一种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处置的方法,与现代的医疗相比,精准医疗更重视“病”的深度特征和“药”的高度精准性。精准医疗是在基因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交叉应用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和医疗模式。

2022年,精准医疗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在该领域中,基因测序所占比例较大。作为如今抗癌的前沿阵地,精准医疗肩负着搞清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副作用和打造新型治疗手段的双重使命。

另外,精准医疗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在深圳,近期就掀起了一阵“挖医生”的狂潮。实际上,精准医疗在2022爆火有其内在逻辑——即在经历大规模生物样本数据库、强大组学和医疗技术、计算工具及大数据的发展后,精准医疗已经具备落地条件,而这给了广大一级市场投资者和创业者宝贵的创业时间窗口。

在医疗健康领域,红杉中国的影响力贯穿始终。有数据显示,自2006年在医疗健康领域投出第一个项目起,红杉中国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投资超过180个项目,收获了近30起IPO。

红杉一直具有“价值的细分领域抓好龙头项目”的能力,除在精准医疗大有布局外,还投资了诸如北京京都儿童医院、知贝医疗、企鹅杏仁、企鹅医生、锦欣生殖、亚洲医疗中心、盛诺一家等项目。

精准医疗的火爆并不是偶然,在2022年的系列文章中,投资蒙钛奇(ID:tzmengtaiqi)会带来更多一级市场的投资人观点。

不过,理性地看,精准医疗未来的发展还将取决于包括但不限于传感器、病患远程监控、物联网、电子健康档案(EHR)、基因数据库、机器学习、云计算在内的协同技术的进步程度。

值得一说的是,2022年仍将是医疗行业“大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模式类医疗项目“遇冷”

模式类医疗项目在2015年可谓大放光彩。几年以后,这条赛道的逻辑开始出现变化。这几年互联网医院开始走上台前,付费问诊、电子处方、在线购药开始成为主流互联网+医疗公司盈利模式。

但从头部机构在2021-2022的投资方向来看,“古典版”的模式类医疗公司开始走出投资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消费医疗”的异军突起。

前些年,健康和医疗的分界开始变得模糊。以消费医疗为代表的细分赛道(一般指用户主动进行治疗)的光芒掩盖了严肃医疗(一般指用户被动接受治疗)。口腔、医美、体检开始成为主流,行业的垂直化开始进行。

作为不被医保控费影响的垂直赛道,一段时间内,新型模式类医疗企业备受投资者重视。在这个领域中,有大量新晋明星公司。如眼视光、轻医美、新康复、新中医、新心理都变成了投资人们的“香饽饽”。

其中在眼科赛道中,以AI眼镜和护目镜等功能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智能设备成为业界黑马,投资蒙钛奇观察到,在诸如红杉中国、IDG资本、高瓴集团等头部机构在这些领域都有关注。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目前,消费医疗公司或许正在远离早期投资者的视线。就模式类或消费医疗的趋势而言,更加技术化、更加硬科技的势头明显。红杉中国投资了眼科基因治疗药物企业纽福斯,而这种情况也在高瓴集团和IDG资本发生。

IDG资本作为已进入中国25年的全球领先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自2006年开始其医疗投资之旅,是中国市场最早关注医疗领域的投资机构之一。从2021-2022年一月份的投资案例可以看出,几乎已经找不到传统消费医疗项目了。

实际上,投资人们对消费医疗前景悲观确实有原因。在疫情的影响下,这些年,消费医疗行业正在面临获客难题。各环节红利都在逐步消失,转化效果不断下降;此外,大量的未成交客/未复购客户没有得到持续的、精准的有效跟进,客户不断流失,这也给维护带来难度。

在模式上,行业内也出现了诸多诟病。就有业内知名人士曾炮轰所谓互联网医疗公司实际上是“SP”业务的换皮。在他的观点中认为,互联网医疗公司无法解决医疗资源稀缺问题,就商业模式的本质来说,不过是为医院或医生倒流。

就投资蒙钛奇所观察到的现象来看,这样的逻辑在医美、牙科、眼科等领域均适用。也就是说,在模式类医疗中,用户并不是稀缺资源,如何和用医场景结合,保证高质量的用户体验,仍然是该行业永久性的难题所在。

前沿医疗仍然处在高研发阶段

对比国外投资机构的项目,这些年,在主流赛道中,中美基本保持同步。在二级市场中,生命科学的上游产业成为高光赛道。由于硬科技和专精特新的加持下,生命科学的设备、耗材、原料成为资本较为看重的趋势和方向。

在上市公司中,出现了东富龙、纳微科技、皓元医药等公司,而在试剂方面,则有义翘神州、百普赛斯、诺唯赞。

在市场中,创新药领域的企业仍然在享受估值溢价。而对于诸如头部投资机构而言,mRNA、蛋白降解、基因编辑等依然持续火热。

好消息是,目前国内医药公司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过去,中国的药企几乎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一个药物的国际临床实验中。但是这些年的政策改革让整个局面发生了扭转,中国在全球医药研发的生态里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不过冷静地看,前沿医疗领域仍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处于高研发、低回报的周期之内。投资难度较大,和上文提到的观点类似,这个领域依然要依赖于CXO和上游辅助行业的成熟度。

在2021年,医疗外包一度成为话题焦点。相比海外同类企业,国内医药外包产业在业务体系、人才密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预计依然可以保持快速的增长。

另外,国产替代性医疗器械也是一级市场投资人所重点观察的行业。在其中,起搏器、电生理、神经介入弹簧圈、种植体、人工晶体、角膜塑形镜、一次性超声刀、神经介入取栓支架均存在创业机会。

编辑&撰文|苑晶

制图&整理|郭虹纭、张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