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4岁的老人,被称为“中国硅谷创业第一人”。

他经历时代浪潮,下乡做了8年农民。

29岁考上大学,出国深造。

43岁开始创业,积累上百亿财富,之后回国投资,再造传奇。

他就是朱敏,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表面上看,是一副其貌不扬的模样。

朱敏常常被当作“骗子”拒之门外,因为低调简朴的做派,时常被小区保安当做闲杂人等拦住,说他“看起来太不像有钱人了”。

他也自嘲道:“别人都觉得,我和路边卖西瓜的老头没什么两样。”

但就是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老头,却以90亿美元的财富,上榜胡润全球富豪榜。

从农村穷小子到硅谷英雄,这位皮肤黝黑,一脸沧桑的古稀老人,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敏)

朱敏,194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

他在城市长大,衣食无忧,小小年纪就有自己的梦想:
“我上学的时候,很喜欢数学,崇拜华罗庚。”

如果一切顺利,朱敏很可能考个师范大学,当数学老师,度过平淡安然的一生。

但奈何时代浪潮汹涌,1969年,正读高二的朱敏,随一众知青被下放到农村体验生活,一呆就是8年。

下乡第二年,朱敏结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女同学徐郁清。

随后成婚生子,过起了地道的农民生活。

朱敏回忆:“我们插队的宁波郊区,要种水稻,很辛苦,一个男人干一天能挣1元人民币。

农民认为我是跟他们抢饭碗,就欺负我,说我种田技术不行,给我的报酬比一般人低30%。”

拖家带口的朱敏,需要多挣钱养活一家大小。

他知道自己在农活方面肯定干不过人家,于是向队里申请参加往城里送货的运输队。

然而,拉货差事也不轻松,朱敏每天用简易的拉板车,运送硫酸等危险物品。

稍有不慎,就可能车毁人亡。

但好在挣得比之前更多些,朱敏咬牙坚持下来,凭借卖力的工作表现,成为运输队二把手。

从斯文有礼的读书人到卖力气的农民,“新身份”给朱敏带来的不适应,除了体力方面的“虚弱”,还有心理上的不甘:
“我就想,我不能总跟别人一样这么死干。”

于是,朱敏跟社队领导沟通,找人合作,帮村里建立起一家小工厂,生产各种工具零部件。

他因此学到一些专业技术,后被调到城里做建筑工人,算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他早就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他还要想法子把老婆孩子接出来。

那些年,朱敏从城里回乡见家人,为了省一块五的公车费,他要么步行“长途跋涉”,要么就坐拉牲口的“敞篷车”。

他想尽一切办法挣钱、省钱,希望全家人能在一起,生活得好一点。

因为单位没有房子,所以朱敏攒下一些钱后,又找朋友借了400块钱。

他买下一块地,自己动手盖,终于才有了一个家,把老婆孩子都接来。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朱敏听到这个消息,好几个晚上没睡着觉。

改变命运的时刻到了,而这一年,朱敏已经29岁。

每一代人,在时代中都有自己的站位。

朱敏深知,站在原地埋怨上天不公,是最无用的做法。

他开始积极备战高考:白天要上班,就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

又累又困的时候,朱敏就一边嗑瓜子,一边看书。

经过半年的艰辛备考,朱敏当年就考上了浙江农业大学拖拉机专业。

这在当时,可是个热门行业,要是干得好,也算得上是个“高薪铁饭碗”。

可惜朱敏生不逢时:等他毕业,拖拉机已经不流行,他被随意分配到了冰箱厂。

但朱敏终非池中物,他决定继续读书。

1982年,34岁的朱敏考上浙江大学研究生,修读管理系专业。

当时系里有一位许庆瑞老师,是从美国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访问回来的著名学者。

他将国外创新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带回国内,传授给学生。

朱敏有幸成为其门下弟子,潜心学习。

朱敏一边白天上课、兼职,一边深夜学习英语、翻译文献。

两万来个单词,都是在这个时期苦背下来的。

时间一长,朱敏引起了大师的关注。

许老师发现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学生”,英语居然说得不错。

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接受能力强,对他格外留心起来。

朱敏感激地说:“许老师非常关心弟子,他知道我生活困难,便时时关照我,安排我勤工俭学。”

两人的关系也愈加亲密,许老师经常邀请朱敏到家中做客,打打牙祭、交流学问。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自身的刻苦勤奋下,两年后,朱敏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为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被送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博士。

由此,朱敏开始他后半生的创业传奇生涯。

年代久远,虽然无从考证朱敏在高二之前的成绩如何,但从他之后不断求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性格里那股子坚韧、不服输、不甘心的拼劲。

六七十年代,这段窘困生活,让朱敏在多年之后,依然心有余悸:

“我到美国之后,曾经做过一个梦。

梦到我坐飞船去了月球,又从月球回到地面、机场,很多人迎接我,我心想现在算成功回来了。

可是突然,当年下乡所在的大队支部书记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朱敏啊,你的户口还在我这儿呢。’

吓得我不寒而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到美国,朱敏的日子仍是捉襟见肘。

虽然有国家每个月给的360美元补贴,但光是学校一个月的住宿费就要355美元,完全不够开销。

而老婆此时还在宁波老家独自照顾一双儿女,过几个月也要过来一家团聚。

朱敏又要挣学费,又要养活一家四口,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经历过苦难岁月的朱敏,知道黯然神伤的“矫情”毫无用处,他必须想法子活下来:

“就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说,我绝无可能住在学校里。

所以我去外面找了一个管理公寓的工作,房东有16套房,免费给我住一套,我负责帮他管理其他15套。”

这么一来,住宿问题就完美解决了。

为了早点出来谋生,朱敏用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所有的课程学完。

导师跟他年纪差不多,也没有多加苛刻。

一年夏天,正当朱敏又在为生活费没有着落犯愁时,教室走廊上贴着的一张IBM的招聘信息,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家信息技术超级大公司需要一名电脑工程师,开出的待遇让朱敏直咽口水。

朱敏很有野心,但他没有“实力”:“我来斯坦福之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之前一点都没学过。”

所以这张招聘启事在信息栏贴了3个月,朱敏都没把他当回事。

直到现在面临生活困境,才让他重新“审视”它的重要性。

于是,朱敏把心一横,决定去试一试。

朱敏战战兢兢地敲开教授的门,询问是否可以参与IBM这个项目。

本以为对方会刨根问底地考察他“贫瘠”的电脑知识,但教授一看是他,惊喜地说:“啊,你怎么不早点来,这个项目就是等着你来做啊。”

当下的朱敏一头雾水,后来才得知原委:

“是我的功课帮了忙。

因为我一年学完了两年的博士课程,又门门A+,人家觉得是中国来的学生,成绩这么好,肯定会做这个项目。

所以,那位教授连问都没问我会不会电脑,直接爽快地让我去上班。”

所以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但这还只是摸到了梦想的边,朱敏不会电脑这个事,毕竟是个硬伤。

而且,教授太过“殷勤”,直接向公司的人介绍说:“我把斯坦福最聪明的学生带来了。”

然后,公司就任命朱敏为课题研究组长。

这就好像天上掉馅饼,但馅饼太大,你根本接不住。

好在朱敏还有个儿子。

朱磊继承父亲的优良基因,也是个超级学霸,14岁被保送清华少年班,15岁考入斯坦福王牌专业——计算机系,跟他爹是前后脚的“师兄师弟”。

顺带一提,从朱敏开始,他儿子、儿媳、女儿、夫人,全是斯坦福校友,妥妥的“斯坦福家庭”。

朱敏就在小老师的指导带领下,从头学起,琢磨推敲:“当时真是拼命学,经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不敢问别人,生怕露出马脚,只能回家问儿子。”

赶鸭子上架的朱敏,就这么边学边干,把IBM的项目课题给解决了。

(朱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朱敏又到别的公司做顾问,入行过程同样“魔幻”。

他说:“当时有一个大公司要找一个专家,他们就推荐我,说我是IBM出来的,又是斯坦福高材生,所以肯定是个专家。就把我请去了。”

就像在业内形成了一个良性共识闭环,围绕的关键词就是:朱敏=人才。

进去之后,“流程”还是一样,朱敏私下玩命学,顺利完成工作。

在朱敏看来,只要有机会,他就努力抓住,然后再把实力跟上:

“人有时要有敢闯的精神,很多你觉得自己根本做不来的事,在压力之下,咬咬牙去做,完全有可能成功。”

之后的路,就越走越顺,朱敏先是到普华会计企业做副科技官,再到软件设计公司做副总裁。

多番互联网从业经历,已经让他从一个计算机新手,成长为专业工程师,并且积累了不少管理经验。

这时,朱敏刚过不惑之年,43岁。

他现在有着收入不菲的固定薪资,生活安稳,但却不“安分”:

“ 我的内心总是渴望自由,而且这种感觉特别强烈,我不愿意整天被别人管着。”

朱敏心里始终活跃着自己干一番事业的想法,尤其在硅谷这样一个创业氛围浓厚的环境里。

虽然贵为高管,但他这个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小白,“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就怕被人看不起”。

于是,朱敏开始“物色”合适的项目,最终定下目标。

他第一桶金的赚取路径并不“复杂”,就是自己造一个东西,然后找到买家把它卖出去。

这个灵感来源,是当时朱敏在一家小公司做技术顾问时,他的产品被科技大公司看上,然后就把这家小公司收购了。

你以为这是一个悲惨的小公司消失的故事?

不,朱敏看到的,是致富的“捷径”:这家小公司的老总因此大赚一笔,抽出身来继续研发,再创业开公司,然后又被收购。

只要一技在身,做出产品,就可以形成财富循环。

朱敏的勃勃野心由此躁动起来:“要是我也做一个公司卖给它,岂不是很好?”

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朱敏的创业激情被彻底点燃。

在参加惠普技术展示会上,朱敏了解到“会议演示沟通系统”这个新兴概念,这让他充满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当时电脑和电脑之间的联系,还仅限于局域网之间。

电子邮件都还没有普及,朱敏打算设计一种能及时传递图像数据,以及网上交谈的工具。

类似于咱们现在的各种聊天软件,能打字、发图和文件。

这在二十世纪90年代,算是非常前沿的想法。

于是,朱敏潜心钻研,在自家车库里捣鼓出一种单机对单机的简单系统,相当于如今社交平台的初始形态。

产品有了,朱敏又找来专业技术人员入伙,成立起人生第一家公司“Future Labs”,成为全球最早做多点式实时互动的软件公司之一。

朱敏自己就是搞技术的,怎么还要再找一个“码农”呢?

别忘了,朱敏的计算机知识都是自学的“野路子”,虽然够用,但肯定没法跟专业的比。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留出精力,分工明确,才能长远发展。

管理系出身的朱敏,就负责公司运营和战略。

那时候,刚刚辞职出来的朱敏没什么钱。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资金成了最大问题:“当时大陆来的留学生,还很少有人考虑自己创业的计划,筹资非常不容易。”

这往往是很多创业者一开始面临的最难阶段,从0到1的过程。

朱敏四处奔波,好不容易拿到一位新加坡投资人的10万美元。

然后又在硅谷“窝边”筹集到100万美元;

他还跑回中国,挖掘人才,寻找合资伙伴,千方百计搞钱搞关系。

那段时间,虽然当了老板,但朱敏的日子过得比打工人还辛苦:

他和合伙人连续18个月都没有薪水,全靠吃老本硬扛,因为公司收入要优先发给底下员工。

周转困难的时候,朱敏甚至在周末去别人公司打工赚钱,可见经济压力之大。

夫人徐郁清也是里外操劳,既要帮丈夫回国联系人脉,还利用空余时间去做保洁阿姨,贴补家用。

都说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

对朱敏来说,徐郁清不是他背后的女人,而是从他创业以来,跟着他共同打拼的身边人。

经过5年苦心运营,公司生意总算有了起色,前途光明。

但第一次,总是有惊喜,也有失望。

因为跟合伙人理念不同,无法相融,朱敏“收手”退出,把公司以1200万美元高价转卖给一家大公司。

他从中分到300万美元,也算实现了他的转卖“初衷”。

这时,朱敏48岁。

多年后,朱敏反省这段初创经历:“当时我们的角色分配有问题。就像夫妻过日子,如果你既做老婆,又当仆人,最后结果只能是混乱。”

“一夕到手”300万美元,这对漂泊在外的留洋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富,尤其是在吃过那么多苦头之后,应该是分外珍惜,安心本分地开始享受生活。

但朱敏不,转眼间,他就把钱花了出去。

先是花200万美元把第一次创业卖出去的专利,又买回来;

然后拉拢来一位印度投资人,新建起“网讯”公司,全力开发网络多媒体系统。

夫人徐郁清评价丈夫:“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钻劲,永远以奋斗为乐趣。”

创业初期,朱敏从中国找来三十几名工程师分工合作。

一半人做软件外包赚钱,养活公司;

另一半从事内部产品研发,自给自足。

他还请到美国著名变装皇后Rupaul给自家公司打广告,这位身高2米,顶着一头波浪卷发,穿着性感的“女”郎,一下子赚足眼球,引得IT精英们啧啧称赞。

虽然因为代言人的性别敏感问题,颇受外界微词。

但精明的朱敏,对这个广告效果很满意:“广告不在于对不对,只要能将人们的兴趣点吸引过来,就是成功。”

朱敏带领团队一路狂奔,生怕落于人后:

“我十多年来没有休过假,也想去打高尔夫,但我原来没有任何电脑背景,36岁才来美国,老是去旅行,怎么追得上人家?”

最终,凭借推陈出新的产品和及时到位的服务,公司打败最大竞争对手微软,在激烈的硅谷市场中生存下来。

2000年,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市值10亿美金,被商界评为“成长最快的公司之一”、“雅虎第二”。

朱敏感慨道:“很多朋友都来买我的股票,虽然他们不清楚我会做什么。

有一个台湾的好朋友,10年前,我太太刚到美国时,在他家做过保洁,他是看着我发展起来的。

他说:‘10年做到这个样子,不简单!’所以也追着买我公司的股票。”

两次创业成功后,朱敏已身家上亿。

财富对他来说,真真切切只是一堆数字。

于是,他回到国内,寻求不同的发展空间——做投资。

此时,朱敏已是誉满硅谷及华人圈的传奇人物,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声望。

而他创办投资公司的初衷,还是根源于切身体会:

“1991年,我在美国第一次创业,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找钱,做了5年‘要饭的’。

所以我希望能帮助那些,与自己当初有类似处境的创业者。”

2005年,朱敏成立赛伯乐投资公司;
2007年,他将网讯以32亿美元,高价卖给大公司思科;
同年,他向浙江大学捐资1000万美元……

2017年,69岁的朱敏,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投资人”。

如今,朱敏的投资事业,总资本超1000亿,最高回报率达300倍。

事业大成的他,依然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

“创业是充满激情的,创业者是一群愿意用生命去换事业、愿意少活10年的人。”

回顾这个老人坎坷曲折的一生,相信对你我都有所触动。

从21岁开始,面对无可奈何的大势所趋,朱敏从没有一天自暴自弃。

他总是在方圆之地内竭尽全力,抓住一切机会扭转命运。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国家只有一把首富宝座,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登上自己的幸福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