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编舟记》《大江大河》等

作者 | 文光

本号原创首发

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最适合读康德?这个问题关系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看书就是坐不住呢?许多人把看书坐不住视为自己性情问题,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内心浮躁导致的。这很可能在相当程度上误把一个生理问题当成了性情问题。

不是每个人都读过康德,但许多人钻研过数学题,或看过其他任何烧脑的理论书,即使这些都没有看过,至少看过书吧。

请回想一下,当初你翻开康德、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的著作,哪怕只是一本普通的理论书时,是怎么样一种状态?你是不是感觉每个人字都认识,但合成一句话就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你是否昏昏欲睡,是否焦躁难耐,最终你是否觉得自己不适合读书,因为你性情浮躁,看不进去,坐不下来?

那么,请设想一下,当你翻开康德等哲学家的著作,或者打开任何一本抽象的理论书,你的身体处于怎样一种状态:

首先,不像拥有华丽富饶辞藻的文学,这里面没有什么复杂的词汇,都是一些平常可见的词汇,但却被用来表达极为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在现实中没有现成的对应物,需要把神思引向宇宙深处来设想它们的样子和彼此的关系; 其次,面对这样一些抽象的语词,你的大脑必须以某种非常个性化的方式在头脑中建立一些图像,这些图像是对这些语词表达的事物的示意,你的想象需要不断地在这些词模糊关联的现实事物和宇宙深处的某种神秘存在之间来回切换; 最后,你的头脑中还需要不断联系已经熟悉的哲学文本所牵涉的种种意象。

我说它是一种身体状态,是因为,以上在你思想中发生的事情,都需要你的大脑保持高速运转。这比一般的身体和精神活动都要更严重地消耗你的能量。这么直白的说吧,高强度的智力活动与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一样,都需要以最佳的身体状态来进行。

运动员要想高效率训练,并最终在赛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需要最佳状态。专业运动赛事是人类追求卓越的一种努力;类似的,研读哲学,解答数学,钻研理论,这也是人类追求卓越的努力。它们和专业运动一样,需要一个人在身体获得最佳状态下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是最佳状态?你刚从充足的睡眠中醒来,不饱也不饿,周围环境安静,头顶没有战斗机飞过,身体没有重大疾病,此时你可以最佳状态翻开康德了。然后即使这样,你很可能会在一到两个小时之后耗散积蓄已久的最佳状态。此时你需要短暂的休息,转移下注意力,并尝试再次回到康德。这时候,你的阅读就不再像一开始那样高效。

一天之中满足这样的条件的时间并不多,最多只有一两次,且每次持续不超过两个小时。然而如果你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打开电脑,点开B站,看起视频,即使你饥肠辘辘、整天没有休息,也仍能保持较好的状态。

阅读这项重体力劳动对身体状态的需要被大大低估了。假如你昨晚从十二点睡到今天早上八点,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能一天不休息,持续地在公司写文案、回邮件、见客户、开会,并在晚上九点之后回到家中而只是稍显疲乏。但是,假如你以这样的状态来看康德,你最多在上午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保持最佳状态,剩下时间会是十分低效的次级时间。如果午饭之后不短暂休息,你将迎来更差的垃圾时间。最后,到了晚饭之后,如果你还不短暂休息,你将迎来昏昏欲睡,翻不动康德的无效时间。

即使你每天都保持最佳状态,即使你每天只利用上午或者对你而言最佳的时间段来看康德,你仍然不能连续几个月看康德,除非你只看不想,而如果是这样,你根本没有看康德。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很简单的事实:阅读是一项重体力劳动。它对身体状态而不只是精神状态的要求之高不仅表现在,你需要总量上充足的睡眠,而且需要每隔半天(也就是一个作息时间段)短暂休息,比如在午饭后短暂休息,在晚饭后短暂休息,才能避免下午和晚上成为阅读康德的次级乃至垃圾时间。如果你的睡眠时间总量充足,比如昨晚睡了十小时,且差不多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是如此,你可以作为一个忙碌的律师或期货交易员而从早上九点保持工作效率到晚上九点而不甚疲乏,但你不能作为一个康德阅读者这样保持阅读效率。如果没有在每一个时间段辅以额外的短暂休息,特别是如果你在饭后就直接端起康德,我知道你很有毅力,特别勤奋,但很抱歉,那是垃圾时间。没有一个举重运动员觉得把自己午饭后的消化时间也利用上会有助于提高成绩。

我从自己这些年的阅读中经验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我昨晚的睡眠有多充分,如果不是刚刚从睡眠中醒来开始看理论书,我必定会在十分钟之内头脑昏沉,此时,如果我不趴在桌子上进行短暂的休息,而是为珍惜宝贵时间缘故坚持阅读,这种昏沉的感觉就会持续折磨大脑,直到一到两个小时之后消散。

我一直在思考这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按照我的推测:

首先,阅读理论书,大脑需要极佳的状态,而没有比刚从充足的睡眠中醒来这个条件更重要的了; 其次,阅读理论书,和其他体力和手脑并用的轻脑力劳动相比,需要激活的大脑区域是不同的; 再次,每次身体从活动状态进入安静状态,然后转入抽象思维状态,为了激活特定的大脑区域,大脑需要进行区域切换,而实现这种切换的方式是十分钟左右的短暂睡眠; 最后,如果抗拒大脑的这种生理要求,那么迎来的就是持续昏沉的精神状态。

应该不是有很多人像我那样体会到,在每个时间段准备看书前,从短暂的睡眠中清醒后再投入阅读,是多么“神清气爽”。我将维持至少三个小时的高效阅读状态,可以工作到很晚;副作用是,次级时间和垃圾时间被推到很晚,以至于常常导致熬夜。

我希望通过我的这点个人的经验,对那些想要阅读康德,想要解答数学题或想要钻研理论的人有所帮助。没有什么比睡眠对一个人读书人更重要的了。睡眠是一个读书人一天中最重要的战斗。一天有24小时,满打满算,高效阅读的时间很难超过5个小时,大量的时间用来睡眠、吃饭、运动和短暂休息,而这一切为的只是在这5小时之后能够看得进去书。

我的书架和硬盘上有很多书,这些是我精挑细选的。我很想读它们,但我的精力有限,良好的大脑状态在一天中是很难建立和维持的。我猜测每个读书人对此深有体会。越是艰深的著作,对于大脑状态的要求越高。想要维持这样的转态来阅读它们,我们不得不极其努力。但是,休息的一个特征是,它不完全是意志行为。我可以在意志的控制下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但我不能想睡多少就睡多少,想什么时候睡着就什么时候睡着。

也正是由于这样,休息成了读书人每天最重要的“斗争”,表面上超过了阅读。我们在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的变化下努力维持良好的休息状态,探索适合自己的休息策略。然而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做到的。对于读书人来说,我相信,这的确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只是我不能确定,他们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些读不好书,觉得自己“静不下心”、“看不下去”的人, 应当好好想想,也许只是因为他还没有意识到休息对于阅读的头等重要性,或者即使认识到了,却没有能够维持一个好的休息状态,建立一个好的休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