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在世界格局中基本被忽略,中国水墨的声音仍很微弱。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把这个现象称之为:“中国本土文化的整体失语。”

真不想扮演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直面当代中国画的作品,我们不得不重复那句经典名言“一代不如一代”。改革后的作品不如改革前的作品,建国前后的作品不如清末民初的作品。当代作品多如牛毛,但不敌齐白石一笔线条,齐白石虽是一代宗师,但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八大,齐白石有的作品甜俗,八大笔墨激扬,横流乱世,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所以齐白石甘愿为其磨墨理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代中国画为何衰败?究其原因,无非是体制失当、官僚威权;资本当道,权钱合谋;精神滑坡、道德崩溃;传统断裂、文化缺失;矜奇立异、审美失范;浅陋低俗、画质稀薄。

体制失当、官僚威权

画家吴冠中痛陈中国美术现状,指出中国画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体制问题!”他说美协和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

这些官僚滥用权力,形式了艺术威权。权艺合谋,独享空间。稳固既得利益,便开宗立派,力推圈子文化,独占利益,打压圈外艺术家。不逊于黄宾虹的大画家黄秋园一直被排挤,生前默默无闻被关在地方美协的大门之外。

中国书画圈基本上是一个身份社会,身份制作为一种超稳态的一文化结构被一代一代传递下来,身份情结已形成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书画交易的身份认知替代了审美判断,当今书画价格成了身份社会的可悲印记。

据中新网报道,湖南书法家协会公布了一份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润格表,按照会员在书协里的级别从高到低地排列了他们的作品价位。其中招牌题字会员每个字300元,主席每个字3000元。

2002年有人买了一个刘大为的斗方,花了3000元,年底市场启动,卖到2万。2008年刘大为出任中国美协主席后,50多万一个斗方了,近年来作品价格一路上扬,现在30万一平尺。

资本当道,权钱合谋

中国书画市场一直不规范,美术馆、策展人、艺术家、资本捆绑在一起,一团利益的纠缠。

现在中国画只论身份,不谈作品;只讲故事,不谈艺术;只论金钱,不谈价值。

金钱这只无形的手,绑架了中国的艺术,没有地位可以用钱买身份,书法家曹宝麟就实名举报过“煤老板”李士杰用2500万“贿选”中国书协副主席。

在利益集团的操纵下,没有名可以用钱一夜红遍大江南北。观唐文化可以将一亿元借画家崔如琢的手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崔如琢名声大噪,作品在故宫博物馆展出,作品自然就具有能进入中国美术史的国宝级的分量。

书画价格基本上是资本说了算,有钱可以让官方机构推磨,据说,只要交钱美协可以挂牌,一个普通的个人展,可以搖身一变为国家级的美术大展,画价可以由地板上升到天花板。

精神滑坡、道德崩溃

就算要出卖灵魂,也要找个付的起价钱的人。

资本的狂欢吸引了目瞪口呆的中国艺术家,欲望的冲动布满了视网膜,他们预约排号与金钱签订了出卖灵魂的合约,中国书画界上演的是一部中国版的《浮士德》。

歌德在诗剧《浮士德》中有句名言:“就算要出卖灵魂,也要找个付的起价钱的人。”这句话成了中国书画家的一个信条。

中国书画在金钱的裹挟下进入了整体的垃圾时代,中国当代书画创作处于历史上最低水平,很多艺术理论家用“很差”作为水平的量度,更多人却喜欢用“垃圾”来概括当代作品。

其实光用垃圾这个注脚,也无法诠释中国书画现状。浮在市面上的画界书坛不只是一个垃圾场,更像一座文化厕所,在一个以娱乐方式为主的艺术消费时代,大多书画作品都是低俗精神的排泄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断裂、文化缺失

画家精神生活的平庸化是一个时代的明显特征。生活节奏太快,不由人不浮躁,传统文化已经断裂,淡定的书写方式已成历史。物欲横流,画家们奔波在内心的欲望中,没有人会诗意地栖居在笔墨里。

文化缺失,是一节很难补的课,2018年5月5日,北京大学的校长林建华就自己在5月4日,北京大学120年校庆致辞时读错字道歉:“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

林建华说:“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

当代中国画家也处在这种文化尴尬之地,国家画院的艺术大师在作品的题款上也是错字连篇。

其实,中国画家缺的不只是断文识字的文化,缺的更多的是文化责任的担当,缺的是文化初心的自我救赎。

矜奇立异、审美失范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绘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审美特征具有可视性,感物而动,寄情于怀,视觉愉悦是审美的切入口,丑怪乱抹,中国新文人画画家朱新建的线条不失水准也有表现力,但内容粗俗、极尽挑逗、充满肉欲。

(朱新建作品)

(中国画院国画院院长田黎明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画院国画院院长田黎明作品)

有人用西方流行艺术的眼罩,蒙住双眼,盲从扭曲变形的风尚,尾随别人后面,东施效颦。

(国家画院前院长龙瑞作品)

国家画院前院长龙瑞有的作品,就明显盖上了西方“反审美性”的印记,背离了传统的审美,缺乏中国文化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中国画的领军人物的创作导向,其实是将当代中国画引入了歧途。

浅陋低俗、画质稀薄

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盖由画论之谬也。

康有为、徐悲鸿、陈独秀都曾把中国画衰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中国传统“人文画”中的“重意轻形”的理论。

康有为在他的《万木草堂所藏中国画目》中明确的把衰败的根源指向文人画:“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盖由画论之谬也。“

徐悲鸿认为“重意轻形”使得中国画丧失了“师法自然”的能力,竟致断送了中国的整个绘画。

新文人画是艺术青春期的产物,反叛成了一种时尚,反叛型的艺术家兴起的反艺术审美性的浪潮正在冲击人们的传统审美视野,美丑不分,以丑为美,以恶俗为荣。

人总以为自己的心胸可以装下天空,可是我们并没有了解身外的世界,山外永远是我们到不了的远方,中国国家画院官员画家喧噪的写意与缄默的天地精神竟是如此的卑微与渺小。

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的画,线条疏密有度,富有张力,但画面格局很小,小情怀,小笔趣。没有他自己说的“民族气派”、“中国气象”。有人评价杨晓阳作品:杨晓阳所谓的创新已失去原有创作感,失去早期作品对命运的思考和精神的探求。

(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作品)

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的画,山水虽有特点,但人物造型能力差,构思不精妙,从笔法、图式上发现卢禹舜作品缺少思想、缺乏审美,所谓“乾坤大义”的主题作品生硬,领袖人物从石缝里显现出来,人物突兀,创意苍白,笔墨也不见情趣。

(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作品)

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的画,墨色虽有灵性,但传统功底太浅,画质稀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作品)

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院长范扬的"红衣罗汉”,并不是媒体吹捧的那样,标格高古,有道禅意境,范扬也不是自诩的“中国最好的画家”,他虽追求朴拙,并不厚实,有的线条力拙,但缺乏弹性,并没达到中国书画书写性的高度。

(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院长范扬作品)

征稿启事:坦腹斋公众平台常年向广大中青年画家征集国画类稿件,一经通过,便可在我公众平台发布。如有意向,请加编辑微信ttt20211120

好汉留步留个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