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家里爸爸的衣物没有了,我家的“全家福”没有了,爷爷奶奶妈妈不再提起爸爸了,爸爸的眼镜和手机还在家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月24日,安徽六安,在丈夫去世后的第75天,徐女士终于向儿子坦承了爸爸已经病逝的消息。在妈妈的陪伴和教育下,9岁的儿子将对爸爸的思念都写进了作文:“如果我把爸爸一直记在心里,他就不会离开我们,会在天堂看着我长大!”

看着孩子说抽自己的骨髓救爸爸,妈妈告诉他实情时,俩人抱头痛哭就跟着流泪。
谁不希望自己有一个幸福的童年,都希望父母能陪伴自己久一点,可有时命运就是这样不公。

孩子才九岁,面对亲人的离去,他们心中会感到彷徨、无助、恐惧、悲伤,各种的情绪交杂在一起。
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生离死别,短短的时间,真的不够他们将这些情绪自己处理好。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3~10 岁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存在3个阶段:第一阶段:认为死亡只是短暂的分离,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第二阶段:认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运的人,是不会死的。第三阶段:认为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过程。这套认知理论,证实了孩子是会主动观察生命迹象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1、利用绘本,在阅读中展开教育
我们直接给孩子讲死亡的种种,有些沉重,孩子可能也理解不了,这时一本合适的绘本就能派上用场了。比如《爷爷变成了幽灵》《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我永远爱你》,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到什么是死、死亡意味着什么。
2、利用节日
在清明节、中元节这些节日里,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帮着准备一些食物之类的东西,利用这个过程告诉孩子,我们为什么要有一个这样的节日。
3、和孩子看类似的电影
比如说电影《寻梦环游记》,在墨西哥,死亡可以被调侃和庆祝,这样的情节设定会让我们感受到: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态开始。小朋友也能因为动画中展现的爱与亲情,忘却死亡地恐惧。

有些东西,它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逃避就不存在,好比死亡。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个告别的仪式,要感谢爸爸曾经的陪伴,感谢爸爸曾经给予的爱与关怀,然后跟爸爸说,再见。

妈妈不容易,孩子也很懂事,人生真的很艰难,希望这孩子往后和妈妈一起好好生活吧,长大了替爸爸照顾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