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湘潭县易俗河镇梅林桥村的湘莲基地。(资料图)谭学文 摄

红网时刻记者 凌雨晴 湘潭报道

走进湘潭市湘潭县易俗河镇梅林桥村,流水潺潺,绿树拂岸,山水间点缀着美丽庭院,空气中飘散着青草芬芳。村党总支书记刘铁光说:“这几年,我们实行生活垃圾处理付费制度,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村里的面貌大变样,旅游发展更红火。”

“垃圾围村”一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湘潭市在全省率先全面推广“居民付费,政府奖补”“一付一补”式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付费机制,以村民支付服务费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各县市区(园区)及乡镇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所需经费给予适当奖补,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目前,全市755个行政村实现付费机制全覆盖。这项工作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经验,获得全国推介。

坚持齐抓共管,凝聚工作合力

2021年11月上旬,湘潭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表彰通报,2021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乡镇名单出炉,乌石镇等7个乡镇上榜。考评组介绍,示范乡镇经验和做法将在各县(市)区进行总结推广,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质量和水平。

将付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并予以通报,这足以看出湘潭市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湘潭市率先出台并不断完善付费制行动方案,明确了“三个步骤、五大任务、四项保障”,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进一步压实“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片”四级责任。

同时,湘潭市还利用“村村响”、宣传栏、分片包户入户思想动员等方式开展政策宣传,“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负担”的共识逐渐深入人心。

坚持以点带面,建设宜居乡村

在湘潭县乌石镇乌石峰村的环境卫生分户评比公示栏中可以看到,村里每月会对每家每户的卫生状况、生活垃圾分类情况等进行考核,并将付费制与垃圾分类、红黑榜评选等挂钩,其中红榜可享受付费折扣。湘潭市目前落实垃圾分类的行政村达99%。

同时,湘潭市各村通过金融手段推进PPP模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达15亿元,给各村带来了8到10万元的现金流。此外,湘潭市还将付费制纳入村规民约,纳入“五好五差”乡镇、村庄评选内容,目前全市县级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分别达到55%、66%。

乌石镇乌石峰村环境卫生整治评比。(资料图)

随着付费制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湘潭市农村环境治理呈现“三增三减”的好来势。“三增”就是农村人居环境呈现出农户分类投放意识明显增强、可回收垃圾和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数量明显增加。“三减”就是乱丢乱投现象、垃圾总量、公共区域保洁投入数均明显减少,农村环境治理持续改善。

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付费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湘乡市泉塘镇面貌。(资料图)

湘乡市泉塘镇泉塘村村民老贺家的小院花木葱茏,整洁美丽,邻居们常来串门。老贺告诉我们,每个月出5块钱,就有保洁员定期上门收集垃圾,服务非常好,环境变好了,居民们也省心。

“每个村情况不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付费服务模式不能‘一刀切’,必须结合实际。”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湘潭市在加强督导、考核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乡镇、村的差异性,把付费制度实施的主动权交给各村。各村因地制宜实行公开聘用保洁员或保洁团队上门收垃圾,建立投工投劳机制,组织志愿者队伍义务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等方式,让村民享受“送上门的物业服务”,探索出了按户、按人头或按单栋房屋等多种付费方式。

此外,湘潭市还建立“四统一、两公开”机制,对付费收支情况定期公示,保证资金监管透明化;县乡对推进有力、群众支持的行政村定向奖补,如,韶山市每年按照年度付费金额的35%进行奖补,湘乡市2020年共安排200.4万元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到乡镇,再由各乡镇奖补到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