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汪灿

你是“热度排斥症”患者吗?微博热搜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这种“病症”。它指的是,一些人对当下大热的东西持观望态度,不管是一天上300次热搜的影视剧,还是被大v、小v们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吹上天的生活好物。即便平台大数据和算法进行刷屏式推送,这些人也无动于衷,只愿按照自己的节奏接收信息。

如果说,曾经的很多年轻人忽视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跟风追剧、打卡网红地、买买买,是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消费和娱乐功能之外的社交属性,希望通过“求同”寻求集体认同感、避免在社会活动中“失语”。那么显然,“热度排斥症”就是一种逆向行为,它通过“存异”的表象来倡导回归追剧、购物、娱乐休闲本身的意义,试图挖掘这些行为活动对于“我”的价值和意义。

从“热度症”到“热度排斥症”,根源不在于别的,正是“热度症”被玩坏了,失真、泛滥、信息过载,消耗尽了用户的情感和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较典型的例子包括,近年来一些影视剧剧情漏洞百出、演技辣眼睛、台词烫嘴、服化道粗制滥造,但因为有一些当红爱豆出演,宣发便铺天盖地,甚至闹出过剧还没上线好评先刷出了几页屏的笑话,屡屡冲(买)上热搜的热词,动辄“名场面”“xx式演技”等花式吹,被网友戏称“仅粉丝可见的演技”。一些生活类种草平台上,看则仙气满满的自然风光、美轮美奂的建筑,实则是过度P图、美化的结果,谁信谁上当、谁去谁幻灭。一些一线城市、网红城市中被捧上神坛的打卡地,吸引大批网红主播前往,给当地居民生活和公共交通带来困扰和隐患,等等。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迷信“热度”,实则是被忽悠多了后的痛定思痛:你以为平台、网红、大v们是推介精彩剧集、分享美好生活和实用好物,实则人家是为了收割你这个流量。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一次次被忽悠,成为工具人呢?

从“热度症”到“热度排斥症”的变化,实则也是失去了真善美根基的控评式营销、病毒式营销必然导向的结果。一个例子是,在某平台上,很多博主将近两年的古装剧和童年记忆里的经典古装剧进行对比,从人设、选角、演技、剧情等多维度比下来,结果往往是经典剧完胜。尤其有意思的是,在翻拍剧的对比中,还出现了“每新出一部翻拍剧,就会带火老剧”的现象。经典老剧多在剧情、演技等方面“死磕”,并没有花费多少精力和成本进行营销造势,这固然有时代和行业本身发展的原因,但说到底,还在于那个时候的创作者有一颗敬畏文艺和受众的心,踏踏实实做事,愿意下”笨功夫”去打磨作品,而不是走快销式营销的挣快钱、挣热钱路子。

前段时间,一些生活分享类平台上出现的网红打卡地被戳穿虚幻的泡沫,引发过一阵热议。有专业人士表示,相关案例已经涉嫌违反《广告法》中关于虚假宣传的规定,平台难辞其咎。这说明,作为休闲娱乐时的个人,有时也确实愿意当“热度排斥症”患者,以自身兴趣和需要为基准,屏蔽狂轰乱炸的营销信息。

“热度排斥症”的出现,也确实反映了当前互联网用户正在进行某种反思。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对于互联网服务的提供者来说,这种信号意义也该重视起来。

文字:汪灿

朗诵:王茜

图片:中新网、新华社

责编:王子墨

编辑:朱晓帆 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