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蒙古大军在常年战争中建立和整合出了非常优秀的作战体系,蒙古骑兵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高速机动性,在此基础上,蒙古骑兵们发展出了长途大迂回,长途奔袭作战和避实击虚,分进合击包抄等种种战术,玩出来了“闪电战模式”,相比于吹蒙古人的骑射,蒙古人的这些战术才是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优势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蒙古骑兵高速机动性的保证就是他们众多的马匹和简单可行的军事后勤,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蒙古人不缺马匹。

崛起于蒙古高原的蒙古骑兵们,拥有最多的马匹种类便是和他们一样出名的“蒙古马”。蒙古马的肩高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有点体型矮小,肩高远不如中西亚的优质马种,西方人一度惊讶蒙古人所乘的蒙古马都没有自己的驴子大,蒙古马的这种体型导致他们的冲击力没有其他高大体型的马匹冲击力强,速度也不见长。

但是蒙古马却也有优点,比如有一定的耐粗饲(战马还是要吃谷物才行)、可散养、耐力好,抗病能力强等优势,虽然其速度和耐力比不过阿拉伯马、柏布马,在健康方面和很少生病的柏布马相比也不具有太多优势,但是却也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矮小的蒙古马

再加上马匹基数庞大,仔细筛选多少能够选出能够作为战马的马匹,其数量众多,可以经常轮换骑乘,蒙古人还掌握有非常出色的“吊马法”(要花费30天左右的时间,非常麻烦,乃是蒙古人的重要机密),能够提高马力,调试状态,抵消了与其他拥有更好马匹的敌人之间的质量差距,而其一旦与同样吃苦耐劳的蒙古人结合在一起,便能发挥出色的长途奔袭能力。

相比于其他草原势力,蒙古人的马政做得更好,不光有作战用的战马,还有平时骑乘行军用的骑马和驮运武器装备和物资的驮马,日常换骑,保存马力。即使是普通骑兵也能做到一人双马甚至是一人三马,至于其他财力颇丰的战士更是会携带多匹战马从军:

“鞑国(即蒙古)地丰水草,宜羊、马。其马初生一二年,即于草地苦骑而教之,却养三年,而后再乘骑,故教其初是以不蹄啮也。千百为群,寂无嘶鸣,下马不用控系,亦不走逸,性甚良善。日间未尝刍秣,惟至夜,方始牧放之。随其草之青枯,野牧之。至晓,搭鞍乘骑,并未始与豆粟之类。凡出师,人有数马,日轮一骑乘之,故马不困弊。”

有一个真实案例最能体现出蒙古骑兵们的长途奔袭能力,公元1219年9月,蒙古骑兵攻打花喇子漠国的讹答刺城时,缺少攻城手段的蒙古军队没能攻破保卫工事坚固的城池,随后蒙古大军便在其统帅的带领下“远遁”而去,做出了一幅无可奈何不得不离开的假象,一直撤退到距离讹答刺城五百里的地方休整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随着蒙古大军的远去,花喇子漠人便放松了警惕,以为蒙古人不会再来,谁知仅仅在远方休整了几天以后,蒙古骑兵们就在一个夜晚突然转向回师,夜行一晚,于次日清晨时分抵达达讹答刺城下,并对毫无准备的城池和不知所措的守军发起了攻击,结果轻易破城,大获全胜。

蒙古军队的高速机动性可谓是冷兵器时代的一绝,不光能够赢得胜利,即使是不甚战败了也能快速遁逃,除非在某些特殊地形里,比如山谷等不利于骑兵行动的地方,“其胜则尾敌袭杀,不容捕逸。其败则四散奔走,追之不及。”

而随着一场场胜仗下来,蒙古人也获得了大批来自中亚、西亚,乃至于欧洲的优秀马匹,他们走一路刮一路,只要碰到优秀好马,那么无论马是什么种类都会引进,称之为“括马”,在将这种地区的优秀马匹,如阿拉伯马、汗血宝马等引入军队以后,其战斗力再上了一个档次,蒙古帝国的精锐怯薛军中就有大量来自中西亚地区的优秀马种。

在补给方面,蒙古人也做到了简单极致,蒙古骑兵们吃苦耐劳,可以在多日不宿营和无正常饮食的情况下连续作战,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据记载蒙古骑兵在外出作战时,都会携带大量羊群、母马出征,一边行军一边放牧一边吃饭(可以做到在马上吃喝拉撒),而马群和羊群便是蒙古人的水源和食物。据一些资料记载,一匹成年蒙古母马,哺育期可产奶300千克,是蒙古人的重要干净水源,还能制作成可以长期储存,方便携带乳酪,或是制作成酸马奶保存饮用,另外蒙古人还会射猎野生动物和以战养战作为伙食补充:

“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随行羊马自食、食羊尽则射兔、鹿、野泵为食,故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

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