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2016年二胎开放,到今年的三胎全面实施,足可以说明一个问题,虽然国家一再鼓励生育,即便生育政策一再宽松,但是家庭生育意愿并不高。作为有着生育决策权的女性,如果权益得不到重视和保护,家庭生育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某求职网站曾经发布过一项调查,那些已经生育一个子女的家庭,多半以上的职场父母明确表示“只生一个”。有意向生育二胎甚至三胎的职场人士,男性占12.7%,职场女性仅占5%,不难理解,生育对女性带来的影响和危机更大。

01、母职惩罚

讲述职场妈妈的综艺节目《上班啦!妈妈》中,有明星和普通职场女性的故事,每一个人的经历都透露着成为母亲之后,女性在被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惩罚”。

有的女性在结婚未孕时,被取消一份工作的面试资格,有的女性在一个行业已经很成功,为了生娃不得不辞职做全职妈妈,等孩子上学再找工作要面对头再来的现实。

伊能静讲述自己生娃也有5年的断工期,程莉莎怀孕生娃后从一个演员变成了一位全职妈妈断工1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育带给女性的不仅是妊娠期、哺乳期、养育期,生理和身体上的痛,还有职业“歧视”,有学术人士把女性生育后这种生活和工作轨迹的改变称作“母职惩罚”。

生育对女性带来的是“惩罚”,而对父亲这个身份,带来的是“溢价”。不难理解,家庭有了孩子,父亲的责任感提升,工作也更有积极性,从企业角度来看,当了父亲的员工因为有家庭的责任,工作更踏实积极,也易管理。

许琪南京大学社会学副教授他通过研究提出,当代社会,父职溢价逐渐缩水,甚至出现“父职惩罚”。许教授从如何均衡育儿成本,提高生育意愿方面都做了陈述。

02、父职惩罚,苗头突显

许琪提出一项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我国疾控中心从1989年开始的调查一项调查,专门针对家庭子女数量的变动与家庭收入的关系。从各个维度的数据研究发现,女性生育后收入下降比例在百分之十几。

而到了2000年以后,生育带给男性的好处也越来越少。由此得出:生育依然存在母职惩罚,而父职从原来的溢价趋于缩水

许琪指出,现在人们已经没有性别歧视的概念,一个家庭中养育儿女都要分担,这就出现职场父亲也会有家庭和工作的冲突。父亲也承担了育儿时间成本,而企业并不愿意承担育儿成本的转嫁,久而久之已婚、已育男性也会被职场“歧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琪的观点是,国家的政策鼓励生孩子,但是并不能解决育儿成本的问题,如果父亲多分担家务多带娃对生育意愿提升也未必有效果。老人缓解育儿压力是一方面,但是这个育儿成本和压力还在家庭内部

03、让婚育不再是家庭的包袱

只有国家和社会的力量都来参与育儿,分担育儿成本尤其分担女性的压力,生育率才有可能上升。许琪教授提出了3个观点缓解家庭育儿成本,提高生育率。

1、教育公平要保证

大部分家庭重视子女教育,在育儿中就教育这一点产生严重的焦虑,因为教育投资越大高回报机率就越高。所以人们想把所有精力和资源经济集中投资在一个孩子身上,势必降低生育意愿。

2、保障女性权益

女性的职场权益要保证,使女性不因为生育影响职业发展。但就目前状况来说,没有企业愿意间接承担育儿成本,无法避免女性在职场因为生育受“歧视”。

因为在家庭生育中女性承担着很大责任,也承受着很多不平等,而社会提倡女性走出家门,又强调女性做好母亲职责。而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只能靠自己平衡,所以会出现害怕结婚恐育的局面。只有出台一些保障女性权益的措施,才能提高生育积极性。

3、分担养育成本

在1990前以前,我们国家每个单位大院内就有托儿机构,这是员工福利。育儿是社会和单位和家庭共同的事,在90年代改革以后,育儿福利也被解除。家庭理所当然承担所有的育儿成本和责任,而家庭中的女性就是育儿主力军。

提供成本适当的托育机构,让每个家庭都能承担起,又能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后,社会和家庭共同分担育儿成本,是提升生育率的基本。

结语:

提高生育率,只鼓励家庭个人,呼吁父亲与母亲的家庭责任平等并不够。还要借助“外部力量”的支持,缓解家庭育儿成本和压力。孩子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社会的财富,所有生育、育儿成本不应该由家庭全部承担。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