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逢春节来临,我便禁不住回味家乡的年——那是一个恬静中蓄满火热、喜庆中蕴涵闲适的年,清新、明净、质朴,深深铭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乡的年,是在孩子们盛满渴盼的童谣里一天天临近的。

腊月一到,辛苦了一年的农民也就忙开了。姑娘绣花,大嫂纳鞋,老人在家腌腊肉腊鱼。小年一过,家家户户都开始打豆腐、磨汤圆、做年糕、爆米花。为过年准备丰盛的美食。为亲朋筹备妥贴的年礼。农家主妇此时最忙,不仅要精心备置食品,还要清洗衣物灶具,擦窗户,扫扬尘。有的人家还要请裁缝师为全家人缝制新衣,请木匠造一房家具,而剃头匠、补锅匠、修鞋匠、小货郎、屠夫及弹花匠们则更走俏,家家争着请。这个时节,乡村的工匠们常常脸上堆满了乐,嘴角沾满了油腻。除夕转眼就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年饭,也叫年夜饭。这顿家宴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顿,乡里人要把一年来喂养的禽畜肉,种植的果粮菜都尽力搬上桌,吃出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兆头来。其中,猪头、圆尾必不可少,表示吃了一个整猪,预示有头有尾,圆圆满满。开饭之前,桌上要搁上三副碗筷,年长者朝大门虔诚唤道:“请老辈子吃饭。”意即请逝去的长辈亲人回家团年。“续明催烛,守岁接长筵。”除夕夜的饭,全家围坐,吃得越长越好,长辈们必定叮嘱家人细品慢咽,吃个长长久久。家乡人吃年饭,若有亲人来不及赶回团聚,则要特意置—套餐具,留—个座位,以示对亲人的思念。

午夜的钟声敲响,村庄里便陆陆续续地燃放起鞭炮来。沉静的夜空中,起起落落的爆竹声夹着远远近近的狗吠声,合奏出一曲没有雕琢、不事张扬的迎春歌。而那屋檐下红红的灯笼,彻夜长明,灿灿焰焰,像是向沉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报春道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年初一,天刚放亮,就有人从山上背回了柴禾,老辈人说这叫招“财”进宝,虽然迷信,却也寄予了乡民们对致富的渴望。小孩起床晚,见父亲早已把春联贴在大门上了。便眯着眼歪着头读上面能认得的字,却听母亲轻唤乳名回屋吃汤圆。这天的汤圆又大又圆,里面包红糖、芝麻、核桃仁、花生米,也有包肉馅的。有趣的是,有的还在一两个汤圆里包上硬币,如能有幸碰上,就兆示着今年有好运。吃这顿饭,小孩不能随便说话,以免说错了不吉利。比如你见锅里的汤圆浮上水面,不能说“浮”起来,要说“冒”起来,看见沸水冲散汤圆,不能说“冲烂”,要说“开花”。太阳升起时,村庄里早已闹腾开了,舞狮子的,玩火龙的,划彩船的,踩高跷的云集一起,在一阵阵锣鼓声中接一场地登台竞技,好不热闹。这是整个春节乡村最闪亮的一幕,村里的民间艺人、书生小伙、大姑娘、小嫂子能登场的都竞相登场献艺。

看完戏,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祭神拜祖了。亲朋相见,彼此拱手,作揖或鞠躬,寒暄祝愿“大吉大利”、“恭喜发财”刚结婚的小夫妻则要挨家挨户“拜新年”,往往是送去小礼物收回大喜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一到十五,正月的光景在乡亲们走走拜拜、吃吃喝喝中过去。眼看着年节就要“再见”了,孩子要上学,年轻人要外出打工,回家过年的人要踏上返程的路,老弱妇幼便有些恋恋不舍,乡音里便多了几分嘱托,添了几许凝重。元宵节的灯火下,乡亲们脸上还溢满佳节的喜色,当家的便与堂客开始安排今年的粟谷果菜,盘算着春种秋收……

家乡的年,是泥土里长出的情结,是季节轮回的序曲,是乡里人心里的鼓点,是一首流畅的田园抒情诗。它透着一股质朴的民风。坦荡着家乡人淳厚的情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章志军,男,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汉川市消费者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多年来笔耕不缀,创作不减,曾经在巜中国工商报》巜经济日报》巜中国消费者报》巜农民日报》《湖北日报》巜湖北广播电视报》《楚天都市报》巜孝感日报》巜孝感晚报》 巜半月谈》 巜工商行政管理》巜荊楚维权》等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文学、言论,理论性文章近300多篇;创办巜红盾在线》电视专栏、撰写拍摄巜娘家》巜责任》巜求索》巜和谐花开别样红》等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