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字关注留言

来源 徐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追忆张平大师

徐传国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师”指教师。带“师”的职业不多,厨师算一个。但是,厨师中真正称得上“师”的并不多。清梅居的张平算一个。张平一生收徒近七十余人,人们称他为张大师。

——题记

2021年1月26日,我和妻子带着孙女在老颜神玩。我们沿着老颜神牌坊东边的健康台阶而上,一直到了山顶上的凉亭。

清梅居赵杰经理打来电话:“张平去世了,是心脏病突发。大家在商量公事,考虑到你和张平的关系好,悼词由你来写吧!”“哎呦,哎呦,哎呦!”惊呆的我,没来得及细问,匆匆下山,只是记得天有点阴乎。

回到家里。打开电脑,却好长时间没动一个键。唯有惋惜得心里生疼。

赵杰经理说“考虑到你和张平的关系好”,其实,我认识张平先生的时间并不长。读他的文章,要早于认识他。

初读署名张平的《浅谈博山“四四席”》一文,文章叙述全面,考证严谨,结论在理,让我全面地认识了“四四席”。对作者肃然起敬。名字叫张平的朋友,我有好几个。我在“张平”中检索了一遍,哪一个能写出如此地道的饮食文章?结果,所有张平,既对不上号也入不了座。

此张平,对我来说,肯定是个新张平。

我做客淄博市电视台《小语访谈》,录制“话说博山方言”专题访谈时,曾许诺霍小语女士再来时要带给她一份礼物,她问什么?我说你猜猜吧。她立马说:“博山菜。”我一直想写的一本有关博山饮食的书。读过《浅谈博山“四四席”》,潜意识里就想一定要认识这位张平先生,以便了解更多关于博山饮食的知识和文化。

2016年,我参编《博山饮食志》。我是中途加入编委的,第一次参加凑头会,除了史志办的几位领导和王济世先生,饮食行业的参编人员大都不认识,于是,我坐到不显眼处准备听会。突然有人说:“咱编《饮食志》,得找几个会写的。”顺着声音望去,一个中等个头、四方大脸、梳着背头、身体略胖的同龄人,指着签名簿说,“你看,人家这个徐传国怎么不喊来呢?”原来我不知道还要签名,他也在签名簿上看到了我的名字。王济世先生指着我说:“这不是来了吗!”话毕,我和张平互相点头示意。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想认识的人,真的是一定会遇见着的。

会后,才知道他就是撰写《浅谈博山“四四席”》一文的作者——张平,时任清梅居集团厨艺总监、品味老博山总经理。之前,我们虽不认识,但是都知道彼此。他,略带沙哑却洪亮的嗓音,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发言时,话语不多,却都切中要点要害,这让我对张平先生更加有了好感。

“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后来,我们成了莫逆之交。

很多人感觉我和张平关系很好,一定是认识已久的朋友,其实,2016年夏至2021年初,屈指可数,仅仅四年多一点的时间。

一块参加编写《博山区饮食志》;

一块参加淄博电视台“美食淄博”栏目春节特别节目的录制;

一块参与中央电视台四套“美食中国”栏目组来博山录制的“汤尽其妙”饮食节目;

他曾经送给我一幅他亲自写的书法。我曾经送给他一本《中国菜单赏析》。

他曾经对我说:原来的博山菜谱,分类有些混,想抽时间改一改。我曾经对他说:过几年我写一本饮食书,请他写序。

他曾经对我说:怎样二次用胡椒、二次用香油等。我曾经求教他:怎样做沤底鱿鱼、炸肉等。

张平先生1961年生人,大我一岁,不仅仅厨文、厨艺,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一块参加饮食座谈会我们习惯相对而坐,一块喝酒吃饭又习惯邻座而坐,想来,在饮食上我早已把他当作老师,在生活上把他认作挚友。“洞见”上有篇《灵魂相似的人,总会相逢》的文章,上面说“三观契合,才能为友”。

仔细想来的确这样。

我一直认为,博山饮食最值得骄傲的点,不是人们“嘴”详能熟那几个菜,而是博山宴席一直沿袭的“四四席”规制。

早在1983年,昃继广先生在其《聚乐村饭庄》一文中曾提到:“博山过去盛行三台席,既六碟、六小碗,三大件。‘聚乐村’在此基础上,改进为‘四四’席,既四盘四碗四行件四大件四花盬和二道点心。”自此,人们对“四四席”的认识,也只是“四盘、四行件、四大件、四饭菜”的概念。

张平先生通过查找有关历史资料、采访部分老前辈、老师傅,以及请教本邑文化名家,用《浅谈博山“四四席”》一文,对博山“四四席”进行了完整地表述。他从“四四席”的溯源、特色、礼仪、寓意,直至餐具等进行了研究总结。2002年,该文在《中国烹饪》第九期上刊登。之后,反响很大,先后被多家报刊转载。此文,奠定了博山“四四席”的定义、内容和形式的理论体系。可以说,“这在当时对我们研究博山饮食文化及博山“四四席”提供了文字性资料。”

现今博山“四四席”的盛行和推广,与张平先生的《浅谈博山“四四席”》有着不解之缘。很多人也由此系统地认识了“四四席”,人们笔触“四四席”,必以此文为引用依据。

这是张平先生对博山饮食的一大贡献。

再后来,张平先生撰写了《博山菜与官府菜、宫廷菜的历史渊源》一文。他在文章中阐述了“博山菜之齐风鲁味”“博山菜之京韵鲁味”,写道:“从地理环境来讲,博山菜既有齐风又有鲁味的官府菜特点也就不难理解了......博山‘四四席’这一宴席格局中,就清晰体现出具有宫廷菜韵味的定位准,档次高这一标志性特点,从而更加证明了博山菜与宫廷御膳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的最后写道:“博山菜馔的起源及宴席格局应该这样理解,菜馔起源于民间,宴席格局上与官府菜的孔府宴、京城的宫廷宴相互渗透。风情上水乳交融,格局上一脉相承,最终形成了博山菜式具备的既有齐风鲁味,又有京韵鲁味这一显著的特点。

这为后来人们提出博山菜是“民间的宫廷菜”找到了理论和史料上的依据。

“要给后来人留下点东西,从理论,到技艺,都要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不辜负沉甸甸的荣誉和大家的信任。”张平大师如是说。既是一个善做美食的大师,又是一个研究食文化的大师,还是一个会写饮食的大师。

唯有张平可称也。

在将《咂鱼汤》一文收入《博山饮食志》时,关于文中的“咂”字,编委们曾进行过一番讨论。

《咂鱼汤》用的是“咂”,2014年2月16日,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的时长30分钟的博山美食文化的外宣专题片《新年新味道之博山·咂出味道》用的也是“咂”,参与录制节目的就有张平先生。

“咂”有“咂滋味”之意,“砸”有“砸碎”之意。始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济南汇泉楼饭庄,是以制作糖醋鲤鱼见长的老字号。在制作糖醋鲤鱼时,如食兴未尽,可把食剩之鱼头、鱼骨和少许鱼肉再做一汤,用手勺把鱼头“砸”碎,人称“砸鱼汤”。编写组最终商定将题目改为《砸鱼汤》,文中的“咂”均改为“砸”。

张平先生和《咂鱼汤》的作者王济世先生敢于把别字改为正字,这一举动,实属真的文人学士方能做到。

这,成了编写《博山饮食志》的一段佳话。

《博山饮食志》的编写,并不容易。

半年时间要将一本准确无误、可查可考的《博山饮食志》编写出来,时间相当紧张。编委中,会写的,并不精于烹饪,而会烹饪的,又不擅长写作。这对于一部行业志的编写是极具挑战的。会做会说会写的“三会”大师张平先生理所当然地成了秉轴持钧的人物。

那时,张平先生正参与编写《海岱美食·淄博》,博山饮食在书里所占分量很重,他只好白天在酒店管理经营,晚上回家熬夜撰文。他的文章考证严谨,从来不靠想象下定论,这的确要下一番下功夫。我们开凑头会的时候,他常说:时间不够用,时间不够用。

有一天,张平先生突然发现看不清书上的字了,当时以为是镜片度数的问题,去医院检查也发现,那是因过度用眼引起的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患上了白内障。为了不影响整体编写的进度,他及时动了手术,保证了按时出稿。

管理酒店、收徒传艺、参会评菜、撰写文章...... 近六十岁的人了,白日黑夜连轴转。作为在博山厨界起着承上启下的张平,完成了从师傅那里的“承”,他还要做好向徒弟们的“传”,不仅要做好传统博山菜,他还要适时地做创新菜,这种包含“担当”和“责任”承传和创新,造就了他独有的工匠精神。

谈起张平,市第一医院的杨新博医生说,张平找我看过病,来一次我劝导他一次,身体像我们开的汽车,一定要保养,一定要调理,一定要锻炼。不要喝酒、不要抽烟、不要熬夜......

听到这里,我想起了他常说的:

“时间不够用,时间不够用”。

2019年,中央四台“美食中国”栏目组来淄博录制饮食节目,他们召集数人数次座谈会,最后用“汤尽其妙”四个字确定了博山美食的特点。仔细想来,用“汤”,真的是博山人做菜的一大法宝。

“唱戏的腔,厨师的汤”。说到汤,有一道大件菜,其状如布袋的“布袋鸡”。布袋鸡是一个技术性高、用汤精到的菜肴,展尽了刀工和汤头,是张平先生的拿手菜之一。

手工业时期,有俗语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般师傅教徒弟,多留一手,唯有感动于徒弟的执着、勤奋和聪明才会在晚年和盘托出。布袋鸡的关键是鸡的剔骨。学剔骨的时候,张平常常提着两只鸡去师傅家里,一是学练了技艺,二是拉近了关系。在和师傅品味布袋鸡的时候,他还领教了师傅轻易不向外传授的做菜窍门。

张平先生常常说的一句话是“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山东名菜》的“布袋鸡”,其腹中用料有瘦猪肉、口蘑、玉兰片、火腿、海米等。《中国名菜谱·山东风味》上的“布袋鸡”被称之为“奶汤八宝布袋鸡”,其用料是干贝、猪瘦肉、火腿、鱼肚、莲子、口蘑、玉兰片、香菇等。张平先生经过多年对布袋鸡的研究,尝试用博山的砂锅做布袋鸡,并把袋内食材规范为干贝,竹笋、杏鲍菇、海米、海参、精肉、鸡脯肉、明骨等八种,外用高汤加葱姜盐,蒸制两个小时之久,取名“砂锅八宝布袋鸡”。布袋冷藏,食材焯水,瑶柱酒发,成了张平布袋鸡的秘笈。他做的布袋鸡,汤鲜馅美,清香不腻;营养均衡,独具风味;大吉大利,远近闻名。布袋鸡成为“寻找淄博味道”评出的十大淄博名菜之一。

2020年,淄博电视台“美食淄博”栏目的春节特别节目,同年,中央电视台四套“美食中国”栏目组“汤尽其妙”专题片,都专程前来博山,拍摄张平大师所制作的砂锅八宝布袋鸡。两次拍摄,我都亲眼目睹了张平大师一番行云流水搬的剔骨,真是让人赞叹不已。

布袋鸡是“品味老博山”招牌菜,我的家人很喜欢吃,我都是带上锅买上一个布袋鸡,带到家里吃。一晃张平先生去世一年了,前些日子,我专程去品味老博山专门点了一个布袋鸡。

那味道一点没变。

中央四台拍摄的《汤尽其妙》,由于赶上疫情,一直未播。

张平葬礼后的第二天,我在微信上给马小芳导演留言:“你好,告诉您一个不幸的消息,张平经理去世了。博山失去了一个顶尖的烹饪大师。”

马导演回话:“我从朋友圈看到了消息,一直没敢问您。之前拍摄的节目还未播出,我心里有歉疚。”

我说:“节目播出也算是对他的一个记念。”

2021年9月2日,《汤尽其妙》终于在央视四套“美食中国”栏目播出,我看着张平先生收徒指导做菜的画面......不禁想起他的葬礼场面:

收徒七十余人未谙四书五经却是业界夫子

治厨三十多年精研三德六味无摁鲁菜先贤

灵堂门前由毕玉奇先生书写的36个字的大幅挽联,在寒风中飘动,让人更加陷入了对张平先生的哀悼和追思......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厨师这个行业,永远都是我这一辈子最爱做的事,即使时光倒流,我仍旧会选择做一名厨师。”

张平先生,生前这样说过。

张平先生1961年生人,大我一岁,他去世的太早了。

张平先生葬礼的那天,殡仪馆外站满了人。

大雅云亡雾遮颜嶺

精艺其萎两泣孝乡

那么一个有才德的人去世了,颜山的峻岭被雾遮住一般;那么一个精通厨艺的人去世了,孝乡的天空起雨为他哭泣。

追悼会开始,清梅居刘新友总经理万分悲切地致悼词:

张平先生,1961年农历10月16日,生于五龙社区。2021年腊月十三,急病突发,医治无效,卒于博山,享年六十;盛壮之年,撒手而去,白沙垂首,伊洛呜咽。

愁云惨淡满城食客洒清泪

音容寂寞炒瓢锅灶放悲声

张平先生,自幼聪颖、好学上进;红白喜事、少时跟厨;七十年代,正式入职;九十年代,管理“蒲泉”;新世纪始、回归博山;万杰酒店、京鲁菜馆;清梅居店、品味博山;一路走来,精通厨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职业裁判、国字评委;精通厨艺,德艺双馨;工作敬业,同事敬佩;收徒近百,传承经典。述博山菜、记四四席;追溯食源、著《饮食志》;喜好书法,热爱国粹;做事讲究、铸就工匠;忠厚乐业,成就大师。成为一代厨业巨匠和为人典范。

今天,我们深切悼念这位优秀经理、敬业工匠、称职丈夫、合格父亲、孝顺儿子、和善好人......他虽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音容笑貌永存,他的善良正直犹在,他的精湛厨艺永传。

逝者安息,生者节哀。

张平先生,一路走好!

2021年5月9日

为清梅居“清正杯征文”撰稿

2022年1月24日修改

于日昇恒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