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从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起至清代,中国古代战争不断,那里有胜利的喜悦亦有战败的悲歌,有思家的将士亦有舍生忘我的勇者,有战争的奇迹亦有实至名归的佳话,有兵败如山倒的噩耗亦有惊天的战场逆转,有两军对垒的明枪亦有诡计百出的暗算,有君臣合作无间的佳话亦有王将之间无尽的猜忌,有名将的风采亦有小人物的崛起。

中国历史的战争从不是单纯的“战”或“争”,而是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方面息息相关,这一部绵长的战争史是中国的文明史、政治史,亦是一部军事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部军事史,如若记录详细,将是一部多么厚重的中国史,然而,古人们对帝王的起居都能备注得如此详细,可对战争却“讳莫如深”,即使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争能留下的文字记录都寥寥无几,简之又简,即使有,也大多局限于讲述某个英雄的个人事迹,且带着浓重的主观价值传达,缺乏理性与客观的分析与还原。我们读过司马迁的《史记》及班固的《汉书》就知道,有些传记还带着神话传说,让后人读了感觉可信度大打折扣。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其实这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传统观念有关,一是文人们往往喜欢宣传“仁义道德”的作用,却把求真务实视为“奇技淫巧”;二是文人们认为战争是圣人用来治理天下的一种工具,而这工具是“凶器”,大家不必过于注重其中的细节,只需要知道战略与决策就好。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让后世的历史研究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深知战争的胜负与军事历史的走向,绝不是单靠个人或一条锦囊妙计便可左右的,他是集装备、训练、战略、战术、后勤以及国家的经济的综合体现,对于少之少对的战争历史记载,我们需从战争发生时的现实环境以及结合考古发掘等有限的史料来去伪存真。

《军事里的中国史》正是秉承这一理念而创作的书,它的作者是冷兵器研究所,一个拥有500万粉丝的专业军事历史自媒体,著有《战争事典》《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等系列图书。《军事里的中国史》此书依托具体历史记载,透过实证视角,以考古发掘、专家考证、复原介绍的形式,结合多方面周边原因找出传说与演议故事背后的真实历史脉络,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军事战争事件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内核与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孙子兵法》又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历史的发展往往会引发战争,战争又反过来推动历史前进,而战争则离不开军事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军事才能真正理解历史。

《军事里的中国史》不做流水账式的史料复读机,也不搞虚无主义的“玄学”归因,比如说到武王伐纣事件。其实对于历史,我们更熟悉的是《封神演义》的小说或是影视类作品,这他们的笔下,纣王昏庸、残暴、滥杀、好色、嗜酒,而周文王、武王则开明正义。真实的武王伐纣是怎么样的?事实是:一是纣王未必是昏君,他能文能武,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起来,但商朝当灭,皆因商末特别到了纣王时期军事实力已大幅下降,对周边的蛮夷部落已没有能力征伐;二其实武王光伐纣时就曾祭祀了几百人,然而伐纣的理由竟然包括纣王不认真杀人祭祀祖先,因这样的理由征伐对方,实在是匪夷所思。

假如我们不能从历史史料中甄别真伪,或许我们就真的只能人云亦云了,就像我们一直很困惑的问题:秦国到底是暴秦还是高福利国家?假如我们只看过《史记》,会以为秦国除了苛税重、律法严并无可取之处,秦国赋税的确很重,律法在商鞅之后也的确很严,但其福利却也不差。如百姓擒得群盗一人官府赏十四金,一金值576半两钱,这笔数可以说比较可观,已相当于斩首二级的赏赐了,且秦国对未成人及孤寡也有保护法,还有“隐官”机构用于收容刑余之人,大体上看,秦国是有一个比较健全发达的制度的。

再如汉武帝时期那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漠北之战,这场由汉武帝发动,卫青和霍去病指挥,最终捣毁了匈奴的王庭并将他们赶出了漠北的这场战争,在《史记》却只有廖廖几百字,甚至还是分散于不同人的传记中。我们能在《史记》中明显感觉到司马迁的喜恶,像卫青、霍云病与后宫带着关系的,他将卫霍归为外戚,即使他们打仗如何厉害,却觉得他们能赢是运气,不是真本事,他更倾向于李广这样一步一步用军功打拼上来的人物,他能给李广列传,却刻意疏忽了卫霍二人,连对他们赢得了如此盛大的战争的过程也惜墨如金,却对李广自杀前的细节描述得极其详细,让人觉得有些本末倒置,甚至觉得惋惜。

同样,也正是这一场战争将李广推向“深渊”,李广终其一生都未能封侯,而卫、霍二人看起来却轻而易举,那么,“李广难封”,究竟是天意还是人事?其实,真相的背后是骑兵战术在变革,而或许正是李广的骑兵战术未能跟得上变革的步伐而被淘汰。

每一场战争或变革的背后所蕴含的真相不是我们看一两本历史科普书所能了解到的,而历史的记录者也可能受各方的压制不能将真相全部留于文字,就如我们都知道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雷厉风行,十年间便将西北边陲的小国成长为战国七强,但吴起也同样是改革先驱,为何吴起改革失败而商鞅却成功了?吴起哪里差了?吴起做的努力绝不只是肯为士兵吸脓疮这样的小事,他在练军陈、编武卒等方面亦付出了心血,但两者结局截然不同:商鞅死后,秦国继续使用他的变法,而吴起死后,楚国的变法却半途而废了。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因为吴起比商鞅差,而是综合了君王是否足够配合、国情是否符合变革要求、民众的意愿、贵族的合作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事里的中国史》从军事制度、地理形胜、君臣名将、衣食住行、演义趣闻等方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趣味十足的话题,讲解了历史人物、战争及其背后的真相,还给我们普及了古代如何阅兵、如何犒赏军队、古代死士从哪儿来的知识,以我们解开一个又一个我们未曾了解的谜团,刷新了对历史的认知,是一本值得认真品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