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上周就想写写《开端》这部“开年神剧”了,之所以拖到本周,是因为后来想清楚了一件事儿:

最后这两集,才是评价《开端》的关键。

如果烂尾,前面的优点多半作废;如果高能,前面的缺点就都不再是问题。

那么,结果怎样?

就,和我预期的差不多吧。

该怎么形容,看完大结局的心情呢?就像是,你明天有个重要面试,前一晚你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开脑洞做各种浮夸的预测,幻想自己或超水平发挥,妙到飞起;或当场拉胯,不忍直视。

但当明天到来,面试结束,你会发现,99.99%的概率,就是平淡收场

没有超神,也没有超鬼,更不存在任何意外和惊喜,正常的就像…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普通一天。

所以,《开端》烂尾了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当下国产剧这个糟心的创作环境,那些指望结尾会对无限循环的世界观给出解释的人,要么过于天真,要么就是故意挑事儿。现在这个大团圆的happy ending,避开了讨论世界观,也迎合了观众喜好,甚至喜欢解读的脑洞者,还可以给这个“大团圆”,加上一个大大的引号。

那,《开端》配得上神剧吗?我同样不这么认为。

无限循环的软科幻做包装,“众生皆苦”+女性安全、网络暴力等社会话题为内核,《开端》找到了征服观众的倚天剑和屠龙刀,但最终结果证明,这两“超级神器”,不过是两把外强中干、禁看不禁用的山寨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可以给出我对《开端》的评价了:

首先,它很聪明

把无限循环这个在国外早已被拍烂、国内碍于审查始终没有涉及的电影题材,稍作取舍然后拍成剧。很多影迷是不稀罕的,但你得承认,对常看国产剧的观众,这已经算得上新鲜有趣了。

其次,它确实过誉了。

如果以豆瓣的影迷标准,加上“务必对国产剧宽容再宽容”的前提,7到7.5分会是我心中比较合理的打分。

最后,它的亮点还是大过了缺点。

影迷再看不上这部剧的软科幻表现,也要对它足够贴近内地观众文化认同的本土表达予以肯定。与此同时,《开端》在创作上很多已成套路的经验,都值得国产剧好好学习。

具体的,展开聊聊吧。

(有剧透)

1.

为什么这么火?

《开端》开年大火,原因是什么?

这问题可能开播初期就被拿出来讨论了,但我看下来,感觉多数解答还是浮于表面了。

要回答也简单,我们只需要把《开端》和去年全球大热的《鱿鱼游戏》做个对比就可以了。

题材不同,火爆程度有差距,但细分析,其实两部剧成功背后,有着相似的创作逻辑。

第一招,降智。

不管是火全国还是火全球,一部作品想要大火,就必须对观众的智商保持友好。

这话听起来是在骂观众,但话糙理不糙。

说起来,无论是《鱿鱼游戏》的“大逃杀”叙事,还是《开端》的“无限循环”叙事,此前都有太多太多经典作品。而这两部作品的选择,不是试图超越,而是彻底简化。

简单至极的儿童游戏,简单至极的死而复生,不烧脑,不加戏,没有任何炫技的花活儿。

影迷可能觉得,“就这??”,没错,就这。正是这降智,决定了它们可以被绝大多数观众轻而易举地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往深里看,它们的降智还体现在,主角都不是什么完人、大神,或者说,主角和大多数人一样,不过是善良的普通人。

别小看这六个字,这是两部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们都是普通人,会怯懦会退缩,智商体力也都没多高,但因为内心的善良,他们最终会实现成长,且这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经历数次失败的相对漫长的过程——一如我们这些普通人。

于是,肖鹤云、李诗情对观众的吸引,不是那种英雄式的仰视,而是来自(长得好看的)普通人的共情。

包括两人不断的试错破题,这样类似打怪升级的闯关游戏,多数观众代入进去毫无压力。

第二招,浓情。

对普通观众,智商不能太高,但情感可以溢出。

这部分应该不需要详细说了,友情、亲情、爱情,翻来覆去,万变离不开这三个最俗套、却也最有效的煽情法宝。

《开端》中,两位主角从友情到爱情,司机叔和高压锅姨的亲情之痛,包括公交群像各自的亲情悲喜,乃至警察那边的师徒情。

在无限循环的噱头新鲜劲儿过去后,留住观众的,正是这些浓情。

第三招,阶级。

要想火,就拍阶级。

多少年来,阶级主题是多少大热电影和剧集乐此不疲的杀手锏。具体到这两部剧,又有不同:

《鱿鱼游戏》打的是全球观众都深有感触的阶级压迫,权贵对底层的极端碾压;《开端》则用众生皆苦的底层共情,完成了独有的中国叙事。

某种程度上,除了警察,《开端》中的所有重要角色,都是受害者。男女主解谜的过程,也是一步步呈现乘客与两个“反派”的群像之路。

不同于《鱿鱼游戏》突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开端》把重心放在了底层单一阶级的辛酸与悲苦,加上天选卢笛与快乐一哥,元素丰富,观众无论年轻还是年长,可谓一网打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三招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创作者发掘了无限循环这样一个国产剧的空白。但包装再新,也要看到,《开端》大火,以上这三板斧功不可没。

2.

为什么过誉?

注意,前面我在聊的,不是《开端》的优点,而是它大火的原因。

做对和做好,是两回事儿。

具体来说,《开端》的过誉,有国产剧的先天劣势,也有自身的创作问题。

先天劣势。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无神论指导下的整个创作环境。这直接导致了编剧在无限循环这个世界观上,只能挖坑,却无法填坑。

大结局之前,网友各种开脑洞,每一个都比现在这个逻辑强行、平淡无趣的结尾精彩一万倍,难道编剧想不到这些吗?这个锅,我想不该编剧来背。

再了,就是警察了。

不单是每个犯罪片/剧最后都会有一段例行公事的“伏法”字幕,创作上更受限制的是,警察必须在此类作品中以重要角色的身份存在,必须给予其相当程度的戏份。

具体到《开端》,这对叙事节奏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刘涛那个局长角色,所有的戏份——真的是每一场戏——都是毫无用处的废戏,加上演技捉急,每每这个人物出场,我就忍不住快进的冲动。

再比如前六集,为了给足警察存在感,故事便陷入了“我进循环了”“骗谁呢”“真的”“当我傻子啊”“我证明给你看”“给他俩药检”的无聊循环,这些无效叙事,都会引发我倍速和快进的不耐烦。

除此之外,前面提及的普通人设定,也是不适合警察角色的。剧中唯一一个文武双全的大神,就是刘奕君饰演的张警官。

你可以说有这么一个大神看起来也很爽,但这对全剧整体的底层叙事风格,的确是一个不小的破坏。

创作问题。

一个很小但很破坏观感的选角瑕疵是,对一个前期主打悬疑的故事,黄觉和刘丹饰演的这两个角色,实在太容易破梗了。

全车人物,除了他俩是还算知名的演员,其他人对观众都是绝对的路人脸。这就像在告诉观众:

尽情怀疑吧,这俩人一定有问题。

当然,这背后可能有选角预算的限制,但这改变不了观感下降的结果。

当然,《开端》最大的创作问题,还是国产剧常见的短板,俩字:

平庸。

没错,剧中也有诸如被选中的卢笛,和焦大叔递上卫生巾这样的动人细节,但纵观15集,这样能让人记住的细节,还是太少太少了。

就像我之前写过多次的那句话:

很多时候,观众在被一部作品感动时,最好能静下来多想一下,自己到底是被作品本身感动了,还是被自己的脑补与共情能力感动了。

不是所有的感动,都是作品本身的功劳。

从两位男女主的爱情,到几位配角的背景故事,可以这么说,这里面真正立住的人物,只有“高压锅姨”陶映红这一位——而这其中,刘丹的精湛演技还起到了很大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如此影迷的视角,普通观众可能会骂一句,就你牛逼,你行你上啊,要啥自行车。

只能说,每个人从一部作品中收获的乐趣,都是不等量的吧。

这恰恰是《开端》值得讨论的地方,不是吗?

3.

国产剧成功密码?

如果我们再向外跳脱出一步,来看待《开端》的大火,或许还可以为国产剧梳理出两个所谓可以流水线化的成功经验。

一是电影套路的剧集化。

熟悉的一定能看出来,《开端》这15集的故事体量,其实一部电影长片完全可以容纳。我想创作者可能从一开始,也是有目的地在做这件事,即将一个电影的概念与套路,降维放置在一部短剧中。

这样的操作,肯定会带来一些问题。但对于观影经验不足的普通观众,那些影迷眼中的老套、节奏拖沓,都可以接受,甚至完全不在意。

所以,在剧集观众成长起来之前——这个过程必然不会短暂——国产剧确实可以试着继续薅电影的羊毛。

二是合理安排扎心与开心的比重。

可以看到,当下观众在追剧时,往往有两个内心期待:

第一,要与现实有联结,这样才有共情。

第二,但请不要太沉重,看个剧不想添堵,撒糖和大团圆务必保留。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或许也是观众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简单总结就是:

我们想看好东西,但我们更想开心快乐。

所以,当#开端烂尾#昨晚登上热搜第一时,如果你点开这个话题仔细看,就会发现,真正吐槽的观众其实很少,反而多数人都在说着,结尾让自己有多么满足,根本不觉得这是烂尾。

我从来不是国产剧的专家,关注我的很多人可能都比我的阅剧量要多,但我相信一点,即每一部爆款剧背后,都一定是时代情绪和观众心理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抓住了这个情绪和心理,创作者就赢在了起跑线。

结语

说了这么多,好像都是客观的旁观者视角。

最后,说两句自己的主观想法吧。

前面提到了,做对和做好是两回事儿,但在我心中,现在的国产剧,做对其实比做好更重要。

当创作者给予了王兴德和陶映红这样无比悲情的“反派人物”充分的关注,安排了极重的戏份来刻画他们的内心,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普通观众,也正是在这样一步一脚印的启蒙中,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这才是《开端》的最大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