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厨烟散,刚入夜、炊馀寒彻。

爆竹邻家初竞响,正是交年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方的腊月二十三

南方的腊月二十四

尽管时间上有差异

但小年一到,这年就算来了

小年这一天

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神

祭灶早在商周时就已经存在了

是国家“五祀”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说灶神是玉帝的“特派员”,常驻每家每户,不仅管着一家人的饮食之事,还兼管言行。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神要上天向他的领导汇报工作。

为了不让他乱说话,人们就给吃糖瓜。灶王爷知道吃人的嘴短,所以“上天言好事”,光捡好听的说。

这不,祭祀灶王爷要选在小年,由此可见,灶王爷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但祭祀灶王爷的糊涂账在于,究竟谁是灶王爷?

灶王爷的传说

最早的灶神来头可不是一般的大:

有的说,灶神是炎帝。淮南王刘安《淮南子·礼论训》中说:“炎帝作火,而死为灶。”

有的说,灶神是祝融。祝融是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颛顼的儿子,是火神。

还有的说,灶神是黄帝。这种说法其实是把灶字拆开,有火有土,炎帝和祝融代表火,而黄帝代表土。

后来,关于灶王爷是谁又有了新的版本。

据说有一男子叫张万仓,从小家境殷实,他娶了个贤妻郭丁香,却又被一个烟花女子王海堂迷得神魂颠倒。

张万仓苦思之下,借口妻子郭丁香不能生育,就抛弃了她,另娶王海裳为妻。郭丁香自杀不成,被一个樵夫救下,两人结为夫妇,并很争气地生了儿女。

因为整日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张万仓家道败落,只好沿街乞讨。

一天,他乞讨到前妻门口,一看是前妻,郭丁香也是百感交集,但她本性善良,就煮了一碗龙须面给张万仓,顺便夹了一根自己的头发,意思是结发一场,一碗面汤。

张万仓顿时羞愧难当,一头撞入灶门而死。后人感念他尚有羞耻之心,又是死在灶下,于是就让他看守灶门,主管饮食之事。后来就演化为高深莫测的灶神老爷。

到了清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灶王爷——赵子龙。

为什么把赵子龙当成灶王爷呢,因为赵子龙是个行军打仗的军人,一个姓赵的军人,自然可以简称为赵军,赵军和灶君何其相近,自然就是灶王了。可怜常胜将军因为姓赵变成了灶王爷。

祭祀灶王爷的传统

不过,祭灶是古已有之的习俗,而小年却是后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代已经有过小年的习俗了,此时小年叫“小岁”。汉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在小岁之日,人们要特别向师长进酒,体现尊长尊师的美德。

到了宋代,才提出真正意义上的“小年”。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也说:“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日。”

也就是说,腊月二十四晚上是小年夜,腊月三十为大年夜,如今我们说的大年三十,大概就是由此而来。这里的“禁中”,指的是帝王宫所,可见过小年是从上而下流行的官方性质的节日。

不过,到了雍正时期,皇帝在腊月二十三进行腊祭的时候,也顺带祭祀灶神。于是乎,上行下效,民间一些官绅也开始在腊月二十三祭灶,导致二十三、二十四并存的局面。

潮汕民间“神上天”习俗

在潮汕地区,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是“神上天”之日,下界诸神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善恶诸事。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

“神上天”这一日,各家各户都会祭拜灶神。在潮汕地区,这位灶神叫“申面公”,正确的神名是司命帝君,简称司命公。《风俗通义》中记载所祀小神就有司命这位帝君,他主管和生命有关的事物。《管子。囿蓄》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屈原《楚辞》称司命帝君主灾咎、主寿。

在潮汕民间,传说司命公与各家关系密切,他了解各家全年大事。每个人做了什么好事、什么坏事,到了“神上天”这一天,他就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有什么说什么,毫不隐瞒。昔时有的人做了亏心事,生怕司命公直奏玉皇大帝,怪罪下来,担当不起。于是,便想在司命公上天之前,先用供品祭祀一番,把司命公的嘴堵住,以免他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因而潮汕民间有“司命公直奏”的俗语。

旧时,妇女们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这天,天一亮就须起床,先要把锅鼎拿到屋外巷头清除烟渍,俗称“耙鼎”。从送司命公上天后,各家各户就开始清理室内卫生,这一天起,要等到新年正月初四“神落天”后才能再“耙鼎”,意思是不要惊动司命公。妇女们还要把老年贴的各种“老爷”(潮汕人对神灵的称呼)神符撕下来,把香枝取下来,恭恭敬敬地盛好拿到村旁堆在一起,意思是如果玉皇大帝不信司命公的话,再派人巡视时,看到人间百姓真的把村社家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又虔诚地祷求玉皇大帝赐福赐寿,不会再有谎言。玉皇大帝就会更加信任司命公,把为百姓消灾咎、添福寿、增五谷、饲大猪诸事交由司命公管理。

潮汕人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这一天,不只祭拜司命公,而是诸神并祀。乾隆版《澄海县志》记载:相传是日诸神朝天,各具香烛酒馔,印纸马轿焚送之。至来年正月四日复具茶果迎之。乾隆版《南澳县志》也说:……凡神庙及人家各备仪供养,并印幡幢、舆马、仪从于楮上,焚而送之,谓之“送神”。在“送神”的祭品中,一定会有甜糯米糍(俗称“胶罗糍”,类似北方年糕,即“落汤钱”)、纸马纸鹤、灯芯草和一纸“奏疏”。甜糯米糍吃后粘口,专门供“老爷”吃,一来是甜品,吃得甜丝丝,二来粘口,说话不清楚,不让“老爷”将人间事说得太白了,以免受惩罚而遭灾。这是一种古俗,在《淮南子》逸篇《万毕术》中就已有记载:“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户户具酒果饴糖,送灶神上天。置刍豆于灶前,以秣神马。其置饴糖,俗意为塞满口,使之上天不得多言。”纸马纸鹤是送灶神夫妇的坐骑,让灶公婆夫妻俩乘上天马,直奔天宫,减少劳累。灯芯草大约是喂马的草料。奏疏实际上是祈求神明保佑的祷祝文,文后要署上全家人的名字。常见的祭品还有猪肉(或猪头、猪腿)、鱼(草鱼、鳞鱼、鱿鱼)、水果(柑、桔、蕉、梨、柑榄、苹果)、面食(干面条、面饼、面包、煎饼、饼干)、各种粿类、糕点、糖果、白糖、茶叶、香烟、各种斋菜、蛋、酒等。祀拜时,人们先是烧三炷清香,然后跪下,口里念念有词,祈求“老爷”上天多说家门的好话,多降福到家门,在新的一年里能阖家平安,吉祥如意,能赚大钱。烧香完毕,就让“老爷”携带这些礼品上天。

在潮汕地区,送神上天的日子几乎都是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但在南澳的章姓氏族,送神上天之日却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传说他们的祖先在廿三日“筅囤”洗尘时,不慎把神龛的神像扫落便桶里,当天索性把所有神像全部洗净送上供桌,同时办好供品祭拜,提前一天送神上天,以后一直沿传至今。

小年还有这些习俗

祭灶王、扫尘土

剪窗花、贴春联

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代变迁

迷信的色彩渐渐褪去

留下的

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南“掸尘”、北“扫房”

送走灶王爷后

人们开始各种清扫、洗涮

拔除不祥,辞旧迎新

剪窗花、贴春联

家家户户把新桃换旧符

图形精致、寓意美满

浓浓的年味藏在红彤彤的纸片间

这是人们对生活寄予最好的祝福

小年已到,大年也不远了。处处洋溢着新春的气息,希望我们都能新年新气象。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

为生活奔波

忙碌了一整年的你

是否已踏上回家的旅途

等待与亲人团聚

年关将至

漂泊的游子是时候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