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就职一周年以来,各大媒体都做出了一定的评价,韩国媒体最有意思,形容美国政府的表现为“史诗般连败”。称拜登自担任美国总统以来,前半年还好,从后半年开始各种糟心事不断,竞选时承诺的各项政策,几乎没有一件成功实施的。美国《时代周刊》更是发布了一张“白宫漏雨”动图,画面里拜登头顶的乌云在不停地落雨,可谓侮辱性极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一年以来,拜登都做了哪些大事,又为何没能“成功”呢?

首先从中长期策略上来看,拜登当选总统以后,在内政上的主要作为就是两件事,第一是调整美国的分配模式,增加国家对市场的管控能力,通俗一点说就是增加巨头公司和大资本家的税收,用来补贴底层人民。

第二件事就是所谓的“大基建计划”,打着与中国竞争的名义,拜登想大力投资美国基础建设,提高美国在投资市场上的竞争力,企图抢占新能源革命领导者的地位。

先来讲讲第一件,也就是调整美国分配模式的问题,拜登政府其实是做出了一些成绩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推动了全球最低企业税率的达成,迫使美国大型跨国企业以后不能通过在其他“避税天堂”设立总部的方式逃避美国的税收了。

不过这件事跟底层老百姓的牵连不大,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普通的美国人,短时间内看不到这么做了以后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再加上富人阶层的强力反弹、各种舆论攻击,导致事情虽然做成了,但没办法向百姓“邀功”,最后吃了个闷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第二件事,所谓的“大基建计划”,却因为共和党的强烈反对,投资规模越来越小,从最初的3.5万亿一直缩减到现在的1万亿美元出头。

按理来说1万亿美元也是很大一笔投资了,但架不住民主党人之前调门起得太高,真实的投资额与起初喊出来的口号相比,缩水了70%。于是大家也不觉得这是成功了,反而拖累了拜登的支持率。

另外在外交上,拜登中长期策略实际上就一句话,“联欧抗中俄”。刚上任那会儿提出所谓的“美国回来了”,“重整盟友体系”等口号,结果1年多过去,美国回没回来不知道,盟友体系却更支离破碎了。

在亚太地区,原本极力拉拢的印度、东南亚诸国,都没能跟美国走近,反而有点若即若离,渐行渐远的感觉。在欧洲,因为跟法国的“撬单”事件,以及德俄“北溪二号”合作,包括眼下的乌克兰事件,欧盟也与美国离心离德。

忙活了一年,所谓的“重整盟友体系”不但没让美国的核心盟友圈子扩大,反而缩小了。现在完全变成了“美日”、“美英澳”这样的小圈子,过去那种动辄裹挟大半个世界围堵中俄的策略,越来越失去效果。

凡此种种,拜登上台以后长期策略的失败,一半的原因是两党内斗激烈、内部掣肘太大,民主党人忙着跟共和党闹分裂,根本没时间也没机会踏踏实实的做一件事情。

另一半的原因,则要归咎于美国现行的制度,一些现在做的、有利于美国未来的事情,因为短时间内见不到效果,所以不被承认为功劳,任凭白宫和民主党新闻发言人怎么解释,美国人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所有没立刻送到自己手中的钱,都不算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短期来看,拜登主要做的事情,其实也就两件。第一是内部控制疫情,第二是外部调整战略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

疫情控制就不用说了,这个锅扣不到拜登头上,换上任何一个美国总统,面对一帮为了不戴口罩整天举行抗议游行的美国人,也没什么办法。所以美国疫情失控,在疫苗大量囤积的前提下还是防疫失败,只能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无辜,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

但在另一件事情上,也就是调整亚太战略重心时,出现的阿富汗“耻辱性溃败”,以及现在乌克兰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都跟拜登个人的领导风格有很大影响。

首先,作为一个成熟而且已经“老去”的政客,拜登对幕僚的意见过于重视了。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因为轻信了美国情报机构,对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军的实力评估,最后促使美国仓促撤军,喀布尔机场的悲剧发生,让全世界看了笑话。

其次,因为“通俄门”的事件,拜登在面对俄罗斯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没有可以让步和退缩的条件,只能以强硬对强硬。

现在乌克兰危机,摆明了是俄罗斯军事上占优势,美国政治舆论上占优势,只要美国主动一点,答应一些俄罗斯的谈判条件,双方还是有继续接触谈判解决的机会。

但因为总统是拜登,他本来就被指责有“通俄”的嫌疑,这反倒促使眼下的乌克兰危机中,美国一些比较柔和的手段没法用。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拜登执政这一年以来,短期策略的失败,也跟他个人的执政风格,做事习惯等有关。简而言之,眼下的美国政治格局下,需要的是一个强力的总统,而不是温和的领导者。

综上所述,拜登执政一年,被媒体评为“史诗般连败”,既跟美国的国情有关,也和他个人的执政风格有关,而这些因素,有可能将会影响其中期选举,能否抵挡得住特朗普的卷土重来?我们端好板凳吃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