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暴发流行两年,全球疫情仍然未见缓和。新变异株奥密克戎因传播速度快、症状轻的特点,引发诸多揣测。世卫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负责人此前表示,奥密克戎可能在2月底至3月感染欧洲一半以上的人口。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一篇文章则乐观估计,奥密克戎在全球的快速、大范围传播将帮助人类建立免疫屏障,新冠大流行可能将在2022年3月走向终结。

从中国国内来看,奥密克戎入侵以及多地局部疫情的出现,在春节和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压力。

奥密克戎会是新冠疫情的终结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以及多位公共卫生专家已呼吁就地过年不能“一刀切”,不“一刀切”意味着应该怎样做?中国严控疫情,长期坚持“动态清零”策略的意义何在?未来整体防控策略调整的前提是什么?中国的新冠病死率为什么世界最低?

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近日接受了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的独家专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万年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

北京日报客户端:近期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在全球快速蔓延,已经传播到中国境内,在春节和北京冬奥会临近的情况下,给疫情防控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同时也不断有一些人认为,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症状轻,相较之前的变异株,对人的威胁下降了。您怎么看?

梁万年:奥密克戎是一个新的变异株,2021年的11月在南非首先发现,现在已传播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速度很快,取代德尔塔成为主要变异株的趋势也很明显。目前在美国和英国新发现的病例几乎都是奥密克戎。

但是,现在我们对奥密克戎的认识还不是完全清晰的,还要观察。目前已有的一些研究表明,奥密克戎传播速度确实快,这个是比较公认的。其次是发现奥密克戎主要侵入上呼吸道,侵入下呼吸道的概率比较小。这样它导致的肺炎症状就比较少,重症少,相应地死亡也少。

北京日报客户端:如果较少侵入下呼吸道,那可以说奥密克戎多数情况导致的症状不算肺炎吗?

梁万年:较少出现肺炎是相对于德尔塔而言的,这只是目前一些研究的结论,并不表示感染奥密克戎就不得肺炎。

总的来看,奥密克戎传播快是公认的,但是不是症状就轻,实际上还在进一步观察。比如奥密克戎重症和死亡少,是因为疫苗的保护作用,还是由于病毒毒性下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能说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吗?

梁万年:不能说因为症状轻,就认为它是“大号流感”。为什么?还是因为我们对它了解还很少,只是有一些国家的数据和部分研究有一些相关的提示。到底奥密克戎是怎么样的一种变异病毒还很难说,尤其是在奥密克戎导致的死亡病例还在增加的情况下。因为奥密克戎感染率很高,假如之前的毒株导致的死亡率是2%,奥密克戎是0.5%,但是其感染率比以前的毒株高的话,人们会发现奥密克戎导致的死亡病例总数还是高的。

另外,感染奥密克戎的后遗症是什么样?很早就有研究证明,新冠肺炎会导致一定的后遗症,但奥密克戎后遗症的情况还不清楚。

还有就是一些免疫缺陷人群、老年人、慢病患者,包括儿童感染奥密克戎的情况也有待观察。现在看来奥密克戎对儿童的感染率比其他变异株要高。所以现在要说奥密克戎是不是“大号流感”,我们其实已经绝对可以有一个结论,那就是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

天津迎战奥密克戎。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摄

谁也不能保证奥密克戎是最后一个变异株

北京日报客户端:还有一种非常乐观的估计认为,随着奥密克戎的传播,新冠疫情很快就要结束了。目前最乐观的是《柳叶刀》上的文章,认为新冠大流行在今年3月就会结束。

梁万年: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需要高度关注的。谁能保证奥密克戎是最后一个变异株?而且目前我们对它还不算完全了解。有的国家现在觉得国内人口都感染一遍奥密克戎,就可以“躺平”了,就可以不管了。但是新冠的变异株从阿尔法、贝塔到奥密克戎,中间还有德尔塔、拉姆达等等,它们的流行优势经常是很快就被新的变异株取代。你能保证这个病毒到奥密克戎就结束了?同时如果假定它就是这么“温柔”,那么谁能保证下一步它是不是还会变得更厉害?这些高度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现在我们从科学上还无法判定新冠病毒在奥密克戎之后还会不会发生变异,所以有的国家认为因为奥密克戎感染率很高,症状又轻,觉得让大家都感染一遍,这个疫情就过去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关于全球新冠疫情的未来发展,现在下结论还早。

不能“一刀切”是提倡精准防控

北京日报客户端:马上就要过年了。关于过年能不能回家的问题,已经有很多专家表态不能“一刀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也专门进行过回应。现在距离除夕还有一个星期,能否再听听您的看法?

梁万年:不能“一刀切”,就是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在坚持疫情防控策略和方针的前提下,来制定相关政策。比如北京因为即将举办冬奥会,防控政策就会收紧。有些地方没有疫情,地方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政策。

不能“一刀切”实际上牵扯到的是防控的精准性问题,确实值得思考。比如怎么精准地进行流调,精准地划定疫区范围,精准地划定密切接触者,精准地进行大数据追踪,精准地进行救治,最终落脚到怎么精准地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的关系。

我们一般讲上海做得好,上海为什么能做好?其实是在精准上下功夫。相比有些地方“大水漫灌”,上海能做到根据人员和病例接触时接触的方式、接触时间等来判定这个人是不是密切接触者。上海能做好,也归功于他们专业的公共卫生力量和比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以及高水平的城市管理能力。

“动态清零”成本效益明显,防控策略不会一成不变

北京日报客户端:新冠疫情发生已经整整两年了。中国一直采取严格的“清零”政策,取得的积极成效有目共睹。中国长期坚持“清零”策略的意义何在?

梁万年:传染病防控通常就是两大策略,一个是围堵,一个是缓疫。这两个策略的本质区别在于核心理念的不同。

围堵就是不允许病例出现,中国在疫情早期就是这种办法。没有药物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因为对病毒了解有限,尤其在武汉疫情暴发的阶段,短时间内有大量人员感染,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措施。另一个策略就是缓疫,允许病例出现,只要确保医疗系统不受冲击而造成挤兑就可以,尤其是要保证重症和住院患者能够获得医疗资源。

但是随着疫情的发展,是采取围堵策略还是缓疫策略,抑或是二者结合,其实很难严格区分界定。我们国家一开始采取的是围堵策略,逐渐转变为开始进行分级分类,划分高中低风险区域,从市到县,再到街道和居委会。

中国现在采取是“动态清零”总方针,就是我们无法避免病例的出现,无法做到“零感染”。但在没有病例的时候,要保持高度警惕;病例出现后,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

再看看西方国家,也并不是完全采取缓疫策略,不管病人。有些国家也采取严格的措施,有的会封城,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有美国的某些州。他的基本理念就是医疗系统不受冲击,但疫情严重了就开始封城了,慢慢缓和了就放开了。

中国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尤其外防输入是关键。不同的防控策略哪个成本效益更高?我认为中国的“动态清零”策略成本效益更高。我国的这套策略他们学不了,因为其他国家本土病例从一开始就没能做到清零。既然我们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坚持呢?

要算“大账”。单以西安的情况为单位进行计算,可能会认为成本效益是低的。但是从全国来看,中国的成本效益肯定是高的。虽然外界有各种质疑的声音,但实际上我们是在享受红利的,我国的GDP增速,我国的出口数据都是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月23日,张家口冬奥村迎来英国、加拿大等国代表团人员入住。 新华社记者 杨帆摄

北京日报客户端:未来我们的防控策略是否可能会调整呢?

梁万年:我国的防控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但策略的变化要综合考虑一些因素,并不是单纯因为病原体致病性不强了,就可以变了。

综合考虑的因素包括疫情本身的情况,我们抗击疫情的综合资源和能力,社会经济的统筹发展,以及对疫情整体形势的估计等。按照世卫组织的判断,现在全球还处在疫情大流行的“急性期”,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全球来看,中国的情况是比较好的。但随着周边国家疫情持续严峻,我国的风险和压力始终是很大的。为了确保“双循环”,就需要我们更加精准。现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放松了防控,我估计用不了多久,疫情就会在我国大范围暴发。

策略的调整是要有条件的,需要特定的时机。现在临近春节,中国的人口大量流动,我们有冬奥会还有接下来的两会要举办。我们还是要坚定信心把当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做好。到了该调整的时候,我相信国家肯定是会调整的。

中国超低病死率与统计方法和诊治条件相关

北京日报客户端:国际上现在有一种声音说,在亚洲,以新加坡和日本这样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来说,他们的病死率比中国要高很多,进而质疑中国疫情数据的真实性,认为中国新冠疫情的病死率低得难以置信。

梁万年:我可以自信地说中国的数据是真实的。以目前我国的体制机制,不可能会出现隐瞒病例的情况,这一点还是要有自信的。

中国和一些国家在新冠病死率上出现较大差异有多重因素。就医疗条件而言,在中国,每个感染者即使是无症状的都要让他住院,然后抽调全国最优秀的重症和呼吸科专家来诊治,而且是免费的。在中国只要你得了这个病,国内最好的专家会为你治疗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死率。

就统计方法而言,我国新冠肺炎病死率的计算分母是将可以发现的大量轻症、无症状感染者都统计在内。但以有些国家来说,他们住院的基本上是重症患者,对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可能没有统计,病死率自然就高。我们的住院患者大部分都是轻症,还有很多无症状的,重症很少。统计的分母不一样,结果自然不一样。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