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谈论‘美’,实际就是谈论我们的生活。”这个句子诞生于2000年一本叫做《唯美》的杂志,该杂志由出版人汪家明和作家张炜主编,当时两个人都在同一家出版社工作。遗憾的是,由于汪家明调动工作,这本杂志只出版了一期就画上了句号。但在一些人心中,《唯美》始终是一颗种子,等待它有一天能破土发芽。

在日前举办的以“谈论美就是谈论我们的生活”为题的沙龙活动上,全新的《唯美》MOOK与读者见面。新《唯美》由艺术家冷冰川主编,特邀汪家明联合编辑,现已推出的创刊号分为左、右两卷,集结了当代华人文学家、艺术家或跨界艺术的科学家共72位,以绘画、摄影、诗歌、随笔、小说、对话等形式,不拘一格谈论美。《唯美》立意于面向大众的美育,但在内容上与过去的《唯美》并无重合之处,而是一次更具野心的对“美”的拓展与延续。冷冰川说“那生生未成的火焰最美”,此次下决心创立新《唯美》就是为了“续火”。

时隔22年,《唯美》的作者阵容也更为强大,包含了作家金宇澄、叶兆言,艺术家徐冰、何多苓、黄永玉,诗人韩东、杨键、蓝蓝等。在活动现场,冷冰川与其中两位作者、翻译家董强和画家徐累围绕“美”展开了讨论,原本坐在观众席的汪家明也在中途被邀请加入,与观众一同分享了《唯美》创刊的过程,畅谈美与艺术、生活和时代的关系。

追求纯粹,也担心曲高和寡

《唯美》的两卷本创刊号汇集了七十多篇作品,分为“观点”“艺术家”“文心”“诗·音乐”“资讯”五部分,涵盖了“文”与“艺”的方方面面,更旨在跨越时空、打破界限。很多作者在这本MOOK里展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例如,金宇澄讲述了自己从小时候的“随手一画”到如今“越界”成为画家的故事,读者可以看到他自选的几十年来兴之所至的画作;画油画的毛焰拿出了他2019-2020年的最新诗作;身兼诗人与艺术家的杨键则以20页的诗、文、画,立体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冷冰川给作者们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72位作者是他一个一个约来的,除了选定的“唯美”这一主题,他几乎没有对作品内容、体裁、篇幅和呈现形式提出明确要求,唯一的要求是提交上来的作品必须纯粹、极致,是发自内心的创作。汪家明表示,2000年那期《唯美》出版时正值整个出版界热闹的时候,之所以叫“唯美”就是想打破喧闹,平静下来去看待一些美的东西。从这一点上看,新《唯美》保持了同样的纯粹精神,但汪家明也担心这会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况,“美是最难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偏好,未必认同书中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龙活动现场,从左到右分别为:张立宪、徐累、董强、冷冰川 出版方供图

在徐累看来,“美”就是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什么就是什么。站在个人的角度,他认为美最重要的标准是“准确”,这个词在艺术创作中有点像“上天的旨意”。大自然中处处都有平衡之美,比如一个贝壳的螺旋的美,准确无误,但不是人能创造的。“我画一张画,这张画还不错,我觉得不是我画的,是上帝借我之手做的,我是一个凡人,我做不了这么好。”

董强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关于“美”的讨论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在某种程度上“美”已经从神殿上掉了下来。董强记得,20世纪80年代他还在学校读书时,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著作之一,那时美学是一个显学;如今,学校里已经没有人再研究美学了。今天人们看到日常生活中美的东西,经常会说它很“棒”很“漂亮”,形容当代艺术会用“触动”“强”等词汇,而不是“美”。人们越来越少谈论美,仿佛美已经属于另一个时代。董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冷冰川还愿意以“唯美”作为他心目中顶级刊物的名字,本身就需要很大勇气,这种勇气也是一种姿态——向今天的读者呼唤美,哪怕是围绕美的辩论。

中国人很难把美与丑和真与善区分开来

人们对美的认识的变化也与艺术观念的变迁有关。董强看到,过去人们对现代艺术还有基本的判断标准,当下更多变成一个个小圈子的人捍卫自己的品味。康德曾提出,美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当代人已经不再接受普遍意义上的美。董强认为这既好又不好,好的是它强调个体,将个体的精神解放出来,不好在于我们很难心平气和地在同一个平台上探讨美。“时间长了以后你会发现,当今世界那么多冲突,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否定这种普遍性的东西,过度强调个体的感受。”

尽管“美”已经越来越少被人提及,但大众心目中还是有对美与丑的判断标准。董强发现,中国人很难把美与丑和真与善区分开来,很难做到纯粹地站在形式的角度或艺术的角度判断美丑。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常常会说一种行为很美,这其实是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在评判;当我们评论一件事不合时宜的时候,也是基于美学之外的标准。从这一点看,今天的“美”已经发展为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很难单纯从艺术角度去分析。“以前美可能是艺术的专利,现在肯定不是专利了,”董强说。

这也意味着,今天的人们更容易从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艺术。“美学”这一学科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是因为人们发现纯粹靠智力已经无法表达一些东西,而“美学”可以教会人们用感觉来表达。大艺术家往往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发现常人难以察觉的东西,形成他们的创作来源。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和艺术亦是如此:李白、杜甫的唐诗中充满了生活细节,《清明上河图》里全是生活的气息。正如董强所说,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它能够做到超越生活,同时也和生活连接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说,一种艺术如果无法连接生活,它很可能不会长久。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们或许都同意,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但汪家明注意到,现在的年轻人对美的感受并不像过去那样强烈。“徐累(年轻)那时候没有几个刊物,他就看那些东西;冷冰川找到一个画家的画就去临摹,好像得到天大的喜悦,现在有吗?”在汪家明看来,如今的世界太过繁华,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多数人只是走马观花,越来越难以平心静气地体会和了解美。

时代的改变也将对艺术家或作家的创作提出新的考验。从艺术史的角度看,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个占据主流的力量把其他事物的光芒暂时遮盖掉,但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原来被边缘化的事物又可能重新得到认可。因此,如何通过作品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对于创作者至关重要。在徐累看来,这也是艺术家身处这个时代需要挣扎的一部分,“如果在现在讲过去已经解决的问题,没有提出哪怕一点点新的观点,这个话题就没有意义。”在这方面,《唯美》中的作品也有助于我们认识时代的课题,不是闲情之文,而反映出创作者对时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