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5日,笔者在宜宾市叙州区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了解到,由该中心承训的“国培计划(省培)项目——‘下午三点半’课后延时服务专项培训”已圆满完成第一轮培训,用时3.5天,参训教师均表示收获颇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班典礼

精准对象,培训有的放矢。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共70人,其中小学40人,初中30人,绝大多数学员来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他们或是学校具体负责课后延时服务的中层干部,或是学科组、年级组组长。据叙州区研培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课后延时服务的课程?如何在实施与管理过程中真正为学生减负?农村学校如何在艺体教师配备不足的情况下开设好艺体课程等都是很具体的问题。研培中心开展这次专项培训,一方面给学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相互取长补短;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专业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辐射、引领作用,为全区、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下午三点半”课后延时服务提供才智支撑。

紧盯问题,培训因“校”施教。“我们学校的老师在作业整理课时总是要集中讲,都知道这样不行,但又觉得很难说服他们。”“我们是农村学校,艺术教师太少了,课程设虽是“1+X”模式,但艺术课因缺乏师资,有流于形式之嫌。”“我们学校对社团成果的考核很迷惑,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培训中,学员纷纷向培训的老师提出疑问。“课后服务中的艺术课,并非一定要本校的老师上,完全可以把目光投向校外,外聘民间艺人参与……”“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社团成果的考核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培训老师耐心倾听,及时为他们解疑释惑。

聚焦“双减”, 培训知行合一。承担本轮培训的教师共10人,有知名专家,有高校教授,还有一线教师和学科教研员。他们现身说法,把“双减”背景下的课后延时服务的课程设置、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社团构建等深入浅出地向学员讲解,“五育融合”理念在学员心中正落地生根。据了解,本轮培训主要是集中研修和专题研讨,下一轮培训还有名校访学、返岗实践等多种形式,遵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规律,现实了知行合一,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

专题研讨

“以前课后服务工作开展总是畏首畏尾,思路很不清楚,通过培训后,我信心倍增,我一定要把学到的理念和经验带回去,把课后服务搭建成“五育融合”平台,让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很期待下一轮的培训,特别想到名校去访学。”来自叙州区樟海镇初级中学校的学员陈小英这样对笔者说。(龚敏 易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