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财管理“1-3-4”

——第一财经·中国平安《中国家庭财富[理]想指南》

沈安蓓

卷首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所谓财产性收入,即基于现有的资产,通过财富管理来获得的收入。

对于中国庞大的中、高收入群体而言,增加财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收入结构调整,通过再分配、三次分配增加劳动者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二是增加居民的存量财富,通过财富管理手段增加居民家庭的财产性收入,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抵御风险,并拥有高品质的生活。

那么,如何增加财产性收入?家庭财富管理应运而生——根据家庭风险偏好、财务状况,以及短、中、长期的财富管理目标,将家庭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实现家庭资产的有效利用。而且,在不同时期,家庭财富管理的模式、策略及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区别于传统理财,家庭财富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购买股票、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而是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有意识、有规划地提前布局。另外,与理财的结果导向不同,家庭财富管理更加注重思维导向——财富状况解析、财富素养、投资教育等等……

为了真实了解中国家庭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中国平安联合第一财经共同发起《有理才有CAI——家庭财富管理大调查》。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21年12月24日至29日,调查方式为“线上+线下”问卷访问,调查区域涵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本次调查对象按照家庭人口结构划分为“Z世代:单身族群”“中坚人群:已婚、未育”“实力家庭:单孩或多孩家庭”“三代同堂:康养人群”四类,回收有效问卷共3515份,其中,“Z世代:单身族群”648份、“中坚人群:已婚、未育”561份、“实力家庭:单孩或多孩家庭”1275份、“三代同堂:康养人群”1031份。

问卷调查全面刻画了中国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对于资产配置的需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发现,中国家庭收入持续增加,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但在具体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却触及诸多痛点,尤其是面对着庞大、复杂、专业的大资管市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结合数据洞察,中国平安、第一财经共同推出《中国家庭财富[理]想指南》,根据不同人群画像,全面诊断中国家庭财富管理健康度,洞悉家庭资产配置的痛点和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一方面,为中国居民家庭财富管理提供方法论,助力提升全民的财富智慧和财富价值观,让家庭财富管理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敲门砖;另一方面,也为大资管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

中国平安秉承“专业 让生活更简单”的理念,集合综合金融优势,为中国万千家庭打造专业化资产配置服务,攻克家庭财富管理中的痛点和难点。

面对广大的金融消费者,中国平安集合各子公司专业团队,通过一个账户入口,提供全周期陪伴式的金融服务,“润物细无声”般的家庭财富管理让每一个消费者“省心、省时、省钱”的同时,增厚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助力国家“共同富裕”的百年大计。

第一章

洞见

当前,中国居民财富总值已位列世界第二,家庭财富健康不仅关乎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对消费的稳定增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1 家底日渐厚实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无数家庭的兴衰勾画出社会的历史全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居民的收入在逐渐提升,由此带来家庭收入的普遍提高。

从单身状态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到“两口新婚、蜜里调油”,再到“三口之家、二胎三胎”,最后“步入老年、三代同堂”,家庭生命周期的演进,同样伴随着资本的积累和越加丰厚的家底。

本次问卷数据显示:接近半数的单身人群,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步入婚姻殿堂之后,夫妻双方的收入构成了家庭总收入,无论是已婚未育抑或有孩家庭,其月收入主要在1万元至4万元之间;而退休之后的康养人群,退休金成为唯一收入来源,可以看到,1万元至4万元之间的月收入人群比例在降低,同时,收入格局呈现出两极分化,月入1万元以下及10万元以上的人群占比逐渐趋同。

家庭越成熟,收入也越加丰厚,单身族群中仅有1%的被访对象月入10万元以上,中坚人群中7%月入10万元以上,而实力家庭月入10万元以上的比例提升到11%,康养人群该比例进一步提升到15%。

尽管家庭收入在增加,但并不意味着用于理财的资金也在同步增加,两口之家一身轻,可以毫不犹豫地拿出30%至60%的资金用于理财,但有了孩子之后,开支徒然增加,近40%的家庭理财金额降低到30%以下,而退休之后,开支再度减少,理财资金比例又恢复到两口之家的状态,尤其是理财资金占比达到80%以上的家庭比例要远高于其他三类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持续反复的新冠疫情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收入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单身人群来说,疫情带来的影响比较轻微,50%的单身人群认为无影响,37%认为有轻微影响;对于已婚未育家庭的影响开始扩散,37%的家庭认为有轻微影响,无影响的家庭下降至34%;实力家庭的影响再度加深,48%的家庭认为有轻微影响,无影响的家庭同样为34%;而对于三代同堂来说,受影响程度仅次于实力家庭,44%的家庭认为有轻微影响,同时也有6%的家庭选择收入严重下滑,该项占比远超过前三类家庭。整体来看,越成熟的家庭,其收入受疫情的影响越大。

管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演进,家庭资产日渐厚实,但事实上,在缺乏长远打算的情况下,一次不可预见的重大风险(如重疾、失业、破产等)往往会危及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而且,家庭成员越多,影响越大,甚至会触及家庭根基。

1.2 年龄越大,越看重保险

2013年以来,伴随着余额宝在互联网及金融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金融机构纷纷触“网”,互联网金融日渐鼎盛,并成长为除线下、电话以外的又一金融产品销售渠道,同时,互联网的高频触达,也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居民理财意识的觉醒。

越年轻的族群,网络消费习惯越深入,问卷数据也显示了这一趋势。超过7成的Z世代单身人士线上购买金融资产的比例超过50%,其中,有20%的受访者表示,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全部来源于线上。

53%的中坚家庭线上购买金融资产比例超过50%,而有孩家庭中,仅38%表示线上购买金融资产比例超过50%。

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App是四类家庭线上购买金融产品的最主要渠道,传统金融机构专业、安全、权威的形象深入人心。除此以外,Z世代还钟情于第三方理财App,而其他三类家庭主要选择在社交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购买金融产品。

在家庭金融资产池子中,“金融四大件”,即银行理财、保险、基金、股票占据绝对份额,不过,单身阶层稍有差异,其资产配置主要集中于定期储蓄、银行理财、保险和股票,尤其是75%的单身人群持有定期储蓄/国债,这一比例远远超过中坚人群(10%)、实力家庭(11%)、三代同堂(17%),显示出资金利用效率的低下。

另外,保险在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权重越来越大,显示出人们的保险意识在提升,而且,随着家族成员的增加,人们对于保险就越加重视。

根据问卷数据:单身人群中,33%拥有商业保险;中坚人群中,39%拥有商业保险;实力家庭中,44%拥有商业保险;康养人群中,51%拥有商业保险。

单身人群购买保险,主要追求理财收益和家财保险;中坚人群购买的主要是医疗和意外保险;实力家庭购买保险的目的更加多样化,包括车险、子女教育金、少儿保险、医疗、意外、养老等;而康养人群购买保险,主要集中于少儿保险、医疗、意外和养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被问及“选择哪些理财工具进行养老规划”时,6成的康养人群选择保险产品,这一比例远高于单身人群(6%)以及中坚人群(39%)以及实力家庭(38%),在“选择理财工具为子女进行教育规划”这一问题上,康养人群同样显示出对于保险超高的认同度,有72%的人群选择了专业保险产品,远高于另外三类人群。

由此可见,年龄越大,越看重保险的作用。

1.3 财富管理是个技术活

在家庭理财的中远期目标上,四类家庭取得了高度一致,即资产的保值增值,该选项的占比均在半数左右,除此以外,前三类家庭还需要兼顾到合理安排资金和提高生活质量,到三代同堂时,养老的问题就凸显出来,问卷数据显示:25%的康养人群选择安排退休后的生活费用,仅次于资产保值增值。

事实上,搭建合理的养老规划从来都是一个“技术活”,且在身处实力家庭时就应该提上日程,这关乎在不远的未来,究竟是要“进攻型”养老还是“防御型”养老。

所谓“进攻型”养老,是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规划步入老龄化之后的又一段人生旅程,提前布局财务规划,并主动进行“年龄管理”;而“防御型”养老,则是存一些钱,为自己和后代留够了存粮,坐等老去。与“进攻型”养老相比,“防御型”养老最大的问题在于养老品质低,生命质量差,尤其是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将追悔莫及。

2021年4月,中国平安推出全新康养品牌“臻颐年”,这不仅是中国平安首度入局康养行业,同时,也是中国首个高端的国际康养品牌体系。“臻颐年”以“健康是至高优先级”为初衷,告别传统的被动养老,提出养老模式新概念——主动康养,即通过康养结合,提前规划健康,主动应对年龄变化,真正的康养应当始于40岁的主动规划,而不是70岁的被动养老。

借助“臻颐年”,中国平安构建了一站式的养老服务,从保单、理财到看病、就医,再到康养机构入驻,康养标准贯彻执行,让养老从复杂变得简单。

如果细化到未来5年内的中短期理财目标,可以发现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侧重有所不同,比如,超过一半的单身贵族将钱花在买车买房上,3成已婚未育家庭开始有意识的规划子女教育,3成家庭用于旅游;实力家庭的钱优先花在子女教育上,而超过8成的康养人群将资金安排在医疗支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进行家庭资产配置时,人们考虑最多的依旧是风险性和收益率,对于流动性、投资周期的关注度较低,尤其是“投资周期”往往被家庭所忽略,显示出资产配置期限的随意性。

7成左右的家庭期望中的金融资产年收益率为5%至15%,但实际情况怎么样呢?

问卷显示:四类家庭中,能够达到或者超过这个目标的占比均不到20%,60%的家庭认为目前家庭理财收益很一般或者不好判断,20%的单身、康养人群认为不理想。

看来,不仅仅是养老,全盘的家庭财富管理真是个技术活,考验着万千家庭“资产操盘手”的投资能力。

财富管理看似简单,实则专业门槛极高,涉及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流动性和投资周期的匹配、合理预期的设定与达成、动态调整与定期复盘,每一位投资经理均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并熟练运用各类大资管工具,而这种训练在家庭内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为此,一些普适性的家庭资产配置模型也被研发出来,最典型的诸如“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不过,该图仅从静态角度给予配置建议,着力点在于平衡,而家庭是成长的,是变化的,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资产配置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这也是家庭财富管理的难点所在。

与此同时,中国家庭对于理财的需求是始终存在且不断增长的。问卷数据来看:50%的单身人群、超过40%的已婚人群希望在未来扩大资产配置的范围和规模,仅康养人群表示,要维持现有规模,另外,还有20%左右的家庭表示没有远期规划,而是见机行事。

1.4 急需专业金融机构指导

随着新冠疫情、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的综合反映,中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已步入转型时代,绝大多数家庭深知构建科学资产配置组合的重要性,但具体到动手实践,夫妻依旧“两茫茫”。

问卷数据显示:8成左右的人群认同家庭资产配置非常有必要,但却有6到7成的家庭表示对家庭资产配置不了解,单身人群的这一数据占比更是达到了8成。

家庭财富管理行为主要是基于匹配自己当下的需求以及抵抗未来的风险,仅有少数家庭做过完整的财富体检以及具备长期规划的意识。

那么,这些家庭是如何完成资产配置的呢?

单身人群主要依赖金融机构的建议和亲戚朋友推荐,而后三类家庭中,6到7成受访者表示是夫妻双方共同商议或夫/妻单方面主导。

夫妻商议投资的问题在于,面对着专业、庞杂、广泛的大资管市场,在配置家庭资产的过程中往往被诸多问题所困扰。

金融产品收益低、设计复杂、信息透明度低,是四类家庭公认的门槛,单身人群和康养人群进行资产配置时,最困扰的是不清楚各类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对金融资产的风险收益不熟悉以及害怕亏钱;中坚人群同样对金融资产的风险、收益不熟悉,对流动性和投资周期不熟悉,以及害怕亏钱;实力家庭也不清楚各类金融资产应按照何种比例配置,对金融资产的风险、收益不熟悉,另外还担忧无法完成家庭资产配置的初设目标。

种种担忧之下,人们急需金融机构专业理财顾问的全面指引,而且,家庭越大,需求也就越急迫。问卷数据显示:41%的单身人群、48%的已婚未育家庭、57%的有孩家庭以及59%的康养人群急需金融机构专业理财顾问的建议。

在金融机构专业理财顾问提供的服务中,他们最需要数量多、收益好的理财产品,独立、专业、客观的咨询意见,以及全面诊断财富需求。

问卷小结:

事实上,问卷中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正是当下中国家庭在进行财富管理、资产配置时面临的痛点所在,洞悉到中国家庭迫切的金融服务需求,中国平安凭借“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优势,在去年年底启动的“1.8财神节”上线全新“管家”平台,提供一站式App免费登陆、专业财富诊断和指导、更优惠精准的产品搭配等财富体验,助力客户更“省心、省时、省钱”地优化个人及家庭的财富结构。

第二章

策略

对于财富管理行业而言,共同富裕是行业发展的新契机,不仅参与财富管理的群体在增加,各类居民家庭的财富结构也在转型升级。包括从储蓄产品到非储蓄产品的转型、从实物资产到金融资产的转型、从单一配置到多元配置的转型。

与此同时,处于不同阶段的家庭,财富管理的需求是不同的,资产配置的种类及比例也会随之变化,因此,财富管理并非一劳永逸,它是动态的,需要时刻复盘,重新调整资产组合。

本次问卷调查,也暴露了当下家庭财富管理的诸多痛点,包括缺乏长远规划、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资产配置随意性、被动养老、缺乏专业指导、家庭资产收益不及预期、对金融产品理解不深入不透彻……

基于上述痛点,第一财经研究院提出“家财管理134方案”,即“一个账户,三大维度,四种配置” 应用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指导中国家庭真正建立适合于自己的资产组合。

一个账户:一个综合账户容纳多种金融产品配置,做到全盘掌控、有机组合、省时省力,同时,支持动态调整、有效跟踪。

三大维度:根据家庭所处于的不同阶段,设立该阶段资产配置总体指导原则,在风险、收益、机会三大维度,最大化增加财产性收入、降低风险。

四种配置:从家庭财富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基本划分为四种配置,即现金支出、保障杠杆、长期理财、风险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1家庭财富播种期

案例:

“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Z世代们逐渐步入职场,“后浪”们的职场表现令“前浪”们刮目相看。

代峰今年26岁,上海本地人,在上海某金融机构工作,跟着自己的上司,代峰每天出入于陆家嘴各高档写字楼之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尽管他每月到手收入也就1万元出头,但这无法削弱他对于精致生活的理解。

代峰喜欢旅游,说走就走,是音响发烧友,还喜欢收集某个牌子的运动鞋,经常去网红餐厅或热门景点打卡,偶尔在抖音上发些吃喝玩乐的短视频,展现自己帅酷的生活,顺道也带带货。

本身就浸染在金融机构之中,代峰对于自己的“小金库”打理更是别有一番看法。

他将除了生活开销以外的资金划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银行理财,获取稳定收益;一部分基金定投,他坚信时间的力量可以对冲基金投资中所面临的风险;最后一部分属于“高风险投资”,他会跟着自己的上司炒股、打新,并已经开始涉猎港股和美股市场。

对于未来的资金安排,他并没有更多详实的规划,但希望自己的“小金库”日渐成长,父母给他留了房子,对于代峰来说,这是他在上海最大的财富,未来几年内,可能除了结婚以外,不会有太大额的支出计划,对于保障的需求也不是很高。

家庭财富需求及痛点:

Z世代的单身族群,一般是1995年到200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还处于人生中的财富积累初期,“月光”是他们的代名词,支出大,结余低,工资收入主要用来满足自己的娱乐性消费以及生活必需开销。单身族群积累的资产比较薄弱,大部分年轻人的理财意识也稍显淡薄,更无行之有效的投资方法,为数不多的剩余资金主要存放于活期账户或者购买货币基金、基金定投等,问卷数据也洞悉到了年轻族群的资金利用效率低、收益较低的特性。

专家建议:

根据“家财管理134方案”:一个账户,三大维度,四种配置,第一财经研究院推荐Z世代单身族群财富管理方案:

一个账户:

鉴于单身族群理财知识薄弱的痛点,可采用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做到“省心”“省时”“省钱”。

三大维度:

风险:建立存钱的底层金融工具,抑制不合理消费

建立一个财富增值目标,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量入为出,关键是控制不合理消费。

收益:抓住一切机会让财富增值。

尽量不要该阶段追求过于安稳的投资模式,要寻找有可能在较长时间段内产生较大回报的投资模式。

机会:将人力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

年轻族群的财富除了金融资本,还包含人力资本。年轻人需要最大限度的多学、多看,加速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赋能未来的财富积累。

四种配置:

一、60%的可支配收入用于“现金支出”,以应对包括房租、餐饮、交通、社交等在内的日常生活消费。

二、5%的可支配收入配置于“保障杠杆”,尽可能使用保费较低的百万医疗险,或者消费型重疾险、意外险等满足保障需求。

三、5%的可支配收入用于专款专用的“长期理财”。

四、30%的可支配收入用于“风险投资”,博取可观的高回报。

3.2家庭财富萌芽期

案例:

浩志和莉莉结婚3年,两人年总收入大约30万元左右,90后的他们非常享受目前的生活状态,短时间内还没有要小孩的打算。

两个人对生活品质要求很高,浩志喜欢买球鞋,买数码游戏机,市场上的新潮电子产品他都会跟风去买。

莉莉喜欢名牌包包,一个包几万元,一双鞋5000元,她虽然会“心疼1秒钟”,但是,想到那些网文中关于“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的人生宣言后,她依旧会义无反顾地继续着高消费。

客人们来到他们家中,会惊讶地发现,小两口招待客人喝的水,都是巴黎水、依云等,客人有的时候会问,为什么要喝这么贵的水,对此,浩志会说,因为打折,所以就买了,喝习惯了也就不想换了。

生活品质需要金钱的支撑,小两口几乎每年都剩不下什么钱,很多时候还会从各自父母那里“征缴”些日常开销,更不要说理财,但两人似乎还停留在孩子心性,对于未来,并没有做过太多的考虑,或许,这也是当代很多小两口的现状。

家庭财富需求及痛点:

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坚人群,事业基础在不断加固,收入也有所提升,暂时还没有下一代,生活压力较小,但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亟待规划人生事项却有很多,比如购车、购房、生子等。

相比单身时,中坚人群已具有一定理财规划的知识和经验,但大多依赖于家庭内部决策,风险偏好相对较低,投资风格相对保守,从投资需求来看,未来子女教育以及生活品质改善往往是中坚家庭进行财富管理的最主要目的。

专家建议:

根据“家财管理134方案”:一个账户,三大维度,四种配置,第一财经研究院推荐中坚家庭的财富管理方案:

一个账户:

中坚家庭处于财富起步期,可采用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做到“省心”“省时”“省钱”。

三大维度:

风险:选择多样化的投资组合

不要集中过高比例的资金从事某一种投资模式,容易导致严重亏损。

收益:尽量开始选配长期稳定的保障产品

所选择的投资产品更应该偏向于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提供持续而稳定的保障。

机会:在安全考量的基础上尽量扩充收益来源

中坚家庭处于“黄金投资期”,可以多关注收益弹性较高的资产,前提是做足安全考量。

四种配置:

一、40%的可支配收入划入“现金支出”,同时建议采用“强制储蓄”的方式抑制家庭不合理消费。

二、10%的可支配收入用于配置“保障杠杆”,保额通常为“贷款+家庭日常开支”的3到5倍,以覆盖风险。

三、25%的可支配收入划入“长期理财”,且专款专用,为子女留存教育金或为改善住房留存首付。

四、25%的可支配收入划入“风险投资”,以达到增厚收益的效果。

3.3家庭财富增长期

案例:

巴菲特90%以上的财富都是在40岁之后才开始实现。人到中年以后,才步入财富的高速积累期,李先生和李太太正处于这样的年龄阶段。

李先生是外企中层,李太太是公务员,两人每月到手收入合计5万元+,夫妻二人已育有两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已升初中,小女儿还在读小学。2021年,李先生和李太太置换了住房,将其市中心一套两居室的房子换成了市郊的四居室,这样一来,两个女儿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另外,还可以腾出一间客房给偶尔过来的父母居住。

不过,这次换房,也让夫妻二人再次过上了背负房贷的生活。

四口之家的日常开销也非常大,除了房贷,还有女儿的学费、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费用、柴米油盐、各种应酬等,新购的四居室还尚待装修,这又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受周边亲戚朋友影响,李先生和李太太希望未来送两个孩子出国读书,因此,他们早早给两个小孩安排了教育金,截至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随着年龄上升,李先生和李太太的身体也不如往常,经常要跑医院,偶尔坐下来的时候,他们也会商量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他们已给自己买了足够的保险,同时,也给孩子买了医疗险,“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夫妻二人要给女儿的未来做足保障。

李先生的投资经验比较丰富,尤其是在股票方面,以往的投资经验对家庭资产增值的影响很大,但目前夫妻二人仍缺乏更为科学的资产规划。

家庭财富需求及痛点:

实力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再上一个台阶,积累的资产规模较为可观。但同时,家庭的刚性支出也更大,从日常开支、孩子抚养、住房贷款等,该时间段的消费支出达到了人生的最顶峰。

尤其是年轻的有孩家庭,在互联网消费观的影响下,花钱容易、存钱难,很多资金会在不经意间流失掉,美国金融作家大卫·巴赫提出的“拿铁因子”,正是指那些生活中非必要,但却能产生积少成多的影响的支出。

随着人口的增加,实力家庭的投资需求也更为复杂,对上,要考虑养老、父母赡养,对下,要考虑抚养成本、教育支出,作为夹心层的夫妻,不仅要确保家庭充足的支出,还要稳步提高生活品质以及预备足够的保险保障应对突发风险。

专家建议:

根据“家财管理134方案”:一个账户,三大维度,四种配置,第一财经研究院推荐实力家庭财富管理方案:

一个账户:实力家庭需要配置的金融产品将会更加庞杂,建议采用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做到“省心”“省时”“省钱”。

三大维度:

风险:最大化发挥保险的功能

应该更加重视保险的风险防范作用,全面配置家庭成员的长期寿险、医疗险、健康险、年金等保险产品。

收益:防守是最好的进攻

稳健配置,兼顾多资产、多品种配置,降低投资组合波动性,力求稳健。

机会:逐步提高安全资产类型

不求大赚,但求不犯大错,以保证未来养老阶段有充分的资金使用,尤其避免发生重大的、永久性的投资损失。

四种配置:

一、50%的可支配收入用于“现金支出”,以满足家庭人口较多、日常开销较大、抚育子女负担较重的家庭现状。

二、15%的可支配收入用于“保障杠杆”,长期寿险、少儿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意外险都是实力家庭的刚需选项。

三、25%的可支配收入配置“长期理财”,实力家庭对于专款专用的需求最高,尤其是在抚养多个子女的前提下。

四、10%的可支配收入划入“风险投资”,以实现资产增值。

3.4家庭财富收获期

案例:

李叔今年57岁,临近退休,老伴陈阿姨已经退休,两人只有一个儿子,目前和儿子儿媳一同生活,还有一个刚出生的小孙子,一家人其乐融融,李叔担任某国企老总,收入丰厚,老伴原来是大学教授,退休金也已经过万。

儿子儿媳体恤老人家,日常家庭开销几乎不需要老两口伸手,李叔和陈阿姨目前唯一要考虑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

儿子儿媳希望老两口居家养老,顺道还可以帮忙带孙子,尤其是李阿姨作为大学教授,还可以多教小孩一些知识,不过,从内心来讲,李叔和陈阿姨其实是希望有个单独的养老空间,和小辈们住在一起,很多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总觉得别扭,虽然小孙子很可爱,但辛苦了一辈子的他们,更加希望趁着现在还能够走动,多出去旅旅游,彻底放松一下身心。

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能力有想法,不愿意一辈子被儿孙所“绑架”。两人商量,要存下足够的钱用于养老,等到实在走不动的那一天,就找个好一点的养老院,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原则是绝不拖累儿女。

家庭财富需求及痛点:

总的来说,康养人群划分为三个人生阶段:休闲养老期、半失能期、全失能期。

在休闲养老期,就要开始接触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高额养老金、高额寿险等一类金融产品,以使得整体投资组合趋于安全稳健,并且有清晰的现金流。

而在半失能期、全失能期,机构养老是最优的选择,中国平安旗下的高端康养品牌“臻颐年”,为客户提供从40岁开始覆盖人生财富积累期、健康活力期、慢病护理期、高龄护理期、生命礼赞期的全程服务。

与过去的养老社区不同,“臻颐年”打造五大亮点:核心区位,城心奢享;稀缺医疗,资源优享;终生管家,服务专享;精微照护,健康安享;品位尊贵,品质尊享。

近年来,平安持续通过“金融+医疗+康养”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聚焦居家养老+高端养老领域,全面布局核心城市,满足不同阶层的养老需求,打造中国康养新标准。

专家建议:

根据“家财管理134方案”:一个账户,三大维度,四种配置,第一财经研究院推荐三代同堂康养人群的财富管理方案:

一个账户:

鉴于老人的认知度下降、记忆力下降,可采用一个账户、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做到“省心”“省时”“省钱”。

三大维度:

风险:不要冒进投资,做好长期康养准备和资金规划。

越到生命后期,其护理费用、维持生命的费用就越高,因此,做好长期的康养准备和资金规划,保险是最好的选择。

收益:将规模性现金资产转化为周期性养老现金流

随着年龄的提高,老人的认知度也在下降,在理性尚存的时候建立底层配置,在认知度下降的时候还能领到钱,进而继续维持高品质的生活,尽量不要采用一笔固定的资金用于养老。

机会:做好传承准备

提前规划财富传承,惠及子女,有备无患。

四种配置:

一、30%的可支配收入用于“现金支出”,康养家庭整体的现金支出比例会较低。

二、20%的可支配收入用于配置“保障杠杆”,与其他类型家庭相比,康养家庭在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上,对意外、医疗、养老的保险需求更高。

三、40%的可支配收入用于“长期理财”,养老、安排退休后的生活需要一大笔提前规划的钱,因此在所有家庭类型中,康养家庭的长期理财占比是最大的。

四、10%的可支配收入用于“风险投资”,康养家庭的风险偏好较低,更注重收益的安全性。

3.5高净值家庭“千人千面”

案例:

为支持丈夫事业选择回归家庭的女性并非少数,林娜便是其中之一。

丈夫经营家族资产,事业有成,家族资产超过10亿元,夫妻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家庭美满幸福。林娜有海外留学经验,属于高知女性,有自信有主见,不仅在生活上把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更是掌握了家庭财富规划的大权,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家庭CEO”。

当然,林娜也希望通过对于家庭资产的打理,实现自我价值。她手中的资产总盘子在5000万元左右,对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要求不高,希望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同时做到与丈夫企业经营实现风险隔离。此外,作为高知女性,林娜希望能够参与具体的投资环节,提升自身投资能力。

家庭财富规划只是简单购买理财吗?林娜可不这么想,她要根据家庭不同阶段的财富状况提前规划、主动布局,坚持长期主义,尽管道理都懂,但是真正实践起来,林娜感慨“知易行难”。

与大众理财相比,高净值家庭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有着“千人千面”的特点,为此,金融机构通常会根据高净值家庭的具体诉求,量身定做资产配置方案。

以林娜为例,平安私人银行为其设立5000万元设立家族信托,与家族事业进行风险隔离,并根据林娜家庭可承受风险能力进行了股权等多策略配置,实现财富增值。同时,还为家族事业提供法税等服务。

家族信托落地后,平安私人银行的服务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定期为林娜提供宏观经济趋势分析、市场和大类资产方向研判,帮助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框架,更精准地了解自己的需求,规划更合理的配置,最后的落脚点在客户的资产配置、检视与调整建议,进而形成全周期、个性化、陪伴式的服务。

当前,平安私人银行建设了覆盖高、中、低风险的多元化多策略产品体系和定制化专属产品,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客群的财富管理需求,通过投顾服务数字化,让专业财富管理能力触达并惠及所有私财客户。“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金融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平安私人银行针对当前中国家庭财富规划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将多年来私行产品与服务优势与其结合,打造出一套中国家庭财富管理的新样板。

第三章

远见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保险用户需求趋势洞察报告》,未投保人群没有将保险作为资产配置的原因中,有36%的受访人选择了“对于保险不够了解,谨慎投资”,这也是未投保人群没有购买保险的最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大众的保险意识在提升,需求在扩张;而另一方面,则是保险产品以其复杂的定价、条款、保费计算和赔付规则令投保人望而却步。充分理解和吃透一份保单,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更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储备,这给潜在的保险客户挑选、购买保险产品带来了极大不便。

事实上,不仅仅是保险产品,大部分金融产品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家庭资产配置的“操刀手”们来说,他们需要理解各类金融产品,同时还要在海量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中挑选适合自己的那一款,更是难上加难。

另外,每一个家庭大概需要配置近10种,甚至更多的金融产品,每一款金融产品都有各自的销售入口、账户,算下来,家庭“操刀手”手中几乎掌握着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账户体系,甚至有的家庭都记不清自己曾买过哪些金融产品。

面对着金融资产配置复杂、门槛高、账户体系混乱等家庭理财痛点,中国平安在多年来一直延续的“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模式之下,于近日启动的“1.8财神节”上推出了“三省”(“省心、省时、省钱”)系列产品,有针对性的破解家庭财富管理痛点。

其中,平安推出的全新“金融管家”平台,针对时下金融产品条款复杂、专业术语过多,和消费者在选购时感到茫然的痛点,平安依托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绩效的专业金融顾问团队,将为消费者答疑解难,并一对一为客户定制精准的综合财务方案,把复杂的金融服务工作交给平安,给家庭财富“操刀手”提供更加简单便捷的“省心”服务。

面对疫情对中国家庭收入的影响,平安更是深入洞察客户需求,推出定制化“合家”系列产品,低至10.8元即可投保,其中“合家疫情保”为家庭做足防疫后备保障,降低不可预见的重大风险给家庭带来的冲击。

为解决家庭资产配置中账户庞杂的痛点,平安综合金融为客户提供“一站查、一站办、一站买、一站管”等200多种金融服务,仅需一个账户,即可查看保险、信用卡、证券等明细,打破地域时间限制,减少办业务、管账单所需的时间,更加“省时”,用专业实力让家庭财富管理更简单。

为不同类型家庭匹配个性化的产品,通过不同产品组合和权益打通,帮助家庭客户规划资金需求和长期资产配置,最小化支出,以此达到提升收益、降低风险的效果,不仅“省钱”,更要赚钱。

总体来说,家庭财富管理看似简单,实则专业门槛高,且投资壁垒在短时间内难以在家庭内部攻克,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进行资产配置是更好的选择。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中国平安为家庭财富管理提供“省心、省时、省钱”的全流程服务,帮助家庭诊断资产配置问题,设计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方案,在一个综合账户之下全盘掌握财富生活,少花钱办大事。

结语

写给所有的家庭

家庭,是社会最为基础的单元,更是每一个人温馨的港湾,社会的财富创造最终进入家庭,而家庭又支出了物品和劳务的购买,进而形成社会经济的大循环。

关注家庭财富可持续增长,提升家庭财产性收入,是中国平安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的重要使命的体现之一。

多年来,中国平安坚持“专业 让生活更简单”的理念,持续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并深度应用于“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城市服务”生态圈,为客户创造“省时、省心、省钱”的综合金融体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让资金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让家庭更加富足。

以“家财管理134方案”为指导,在一个综合账户之下,通过三大维度,借助四种配置,应用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合理化资产配置,“赚安稳的钱,过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全天下所有家庭的愿景和初心。

风险提示:在风险承受能力、资产规模、投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人适应的资产配置比例存在部分差异。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