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湖南浏阳东部山区红光村有一姓王的土郎中,他视病人为亲人,视医德为生命,不论远近贫富都一视同仁,只要有病相求,他都{会悉心诊治,因此在百姓中享有较好的口碑。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也有在二十五)过小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方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是在腊月三十过小年,正月十五过大年。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它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及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才轮到祭拜祖宗。

除此之外,小年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小年的习俗除了祭灶之外,还有扫尘、剪窗花、写春联、洗浴、婚嫁等等。过了腊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更加繁忙紧张了。为了过一个热闹喜庆的小年,人们一般都要做以下准备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意在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愿。

每逢新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彻底打扫环境,俗称扫尘。它是为了除旧迎新,清除不祥,将家里里外外彻底清洁。到了腊月小年,各家各户都会进行彻底清扫。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主妇先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清扫干净。扫屋之后,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擦洗玻璃、桌椅,冲洗地面庭院,掸拂墙壁尘垢,做到窗明几净,使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节日盛景。吉庆的门神,鲜红的喜字,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耀眼的灯笼,洋溢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2.剪窗花:剪纸是我国乡镇十分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一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为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剪贴窗花是一项盛行的民俗活动。其内容题材有各种动、植物等寓意吉祥的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余),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等等。

3.贴春联:这一流传至今盛兴不衰的习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制作更加讲究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品味,成为老百姓和官宦人家过年不可或缺的习俗活动。贴春联已成为家家户户延续下来的重要活动。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发展至今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为丰富多彩。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和美好意蕴,表达人们弃旧迎新、企盼幸福的愿望。所以,每逢新年前夕,无论怎样忙碌,人们都要精心挑选一幅大红的春联贴在门上,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而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4.洗浴: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5.婚嫁: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在江浙沪一带,正月初五被称小年,在北方又被称为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小年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迎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路头神是江浙沪一带所信奉的一位财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路头又称“五路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财货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加以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

古人外出旅行,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民俗中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因此小年的鞭炮声格外猛烈。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