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
家长们“鸡娃”,都是希望孩子能考上一个好大学,但因为录取率有限的缘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
中考录取率只有一半左右,高考录取率也大概在一半上下,211大学录取率约5.2%,985大学大概在1.9%,更别提金字塔尖的清华、北大了,那可是千里挑一。
那些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绝对是众多家长心目中“别人家的孩子”。在大家的印象中,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可以说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起码在高考这一阶段)。
他们被人们寄予厚望,将来不要说不能去卖猪肉了,就是稍微平凡一点都不行。
那么,在大家印象中的这些“天之骄子”,后来有没有改变世界,又有没有改变自己的人生呢?
前几天,看到有个人回答了这个问题,获得了3.8万点赞。
他曾经在超级中学学习过,身边一堆上清华、北大的同学。这个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现在每个地方基本都有这类超级中学,垄断了好生源,也垄断了最后高考的高分考生。
看他说的,保送北大化学系的,以门捷列夫为偶像,物理满分的女生,去了北大物理系,居里夫人是她的偶像。
他们都曾立下远大志向,做出一番事业,为祖国化学事业做出贡献,为填补国内量子计算机空白而努力,等等。
后来怎么样了?
那么,在过了十多年以后,这些曾踌躇满志、以科学家为榜样、立志要为祖国科研事业奋斗的孩子们,如今都怎么样了呢?
答案是: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套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大家都是要恰饭的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再崇高的理想,最终也会败给残酷的现实。
其实,也不止清华、北大,有多少人年少时都曾抱有这样的理想,但几十年后却从事着和自己理想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
人啊,总是会变的。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人被社会改造,很少有人能真正改造社会。
几点感慨
说说自己的几点感慨吧。
第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来自哪里?
我觉得是来自对世界的不充分认识。
尤其是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高考前基本都是学校、家两点一线,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候,对社会、对现实的理解,基本没有,即使有,也非常有限,有的搞不好还是错的。
所以,在学生群体中,就经常会有比较“天真”的想法和理想。
当然,这不是贬义,谁没年轻过?年轻人基本都会经历从天真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基本也是理想逐渐破灭、更多转向现实的过程。
这方面还有一个显著的例子是:
不少孩子在报大学志愿时懵懵懂懂,基本是凭着自己有限的感性认识就报了,等学完之后才知道——自己进坑了!但这时候已经出不来了。
我倒是觉得,学校、家庭可以把这方面的内容适当前移,下放到中学让孩子们多了解一下。咱不能总是学习的进度超前,小学学初中、初中学高中、高中学大学,这些学得再多,但专业没选好,很多努力不就白费了么?
第二,应该给科研人员更高的待遇,和更宽松的环境。
搞科研很辛苦,工作也可能也不被外界所理解,毕竟高精尖的东西不是人人都懂。
大家应该对华为俄罗斯年轻科学家的段子有印象。
任正非说他不谈恋爱,只做数学,在华为公司天天在玩电脑,也不善于打交道,十几年干什么不知道,之后突然说,把 2G 到 3G 突破了。华为马上在上海进行实验,然后就证明了,无线电上领先爱立信,然后大规模占领欧洲,用了 4G 、 5G。
本月上旬,获得第44届ICPC(全世界最牛的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冠军的俄罗斯美女瓦莱里娅·里亚布奇科娃,被华为俄罗斯研究院网罗麾下。
和她一起的,还有半决赛优胜者字母哥,据说两人年薪都超过百万。
如果能有这样的待遇和环境,那些清华、北大的孩子们,也许就不会折服于现实,去美国、德国,搞什么游戏开发、投资,或者“屈尊”去中小学当老师了。
当然, 就像高考时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上清华、北大一样,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高薪,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是清华、北大毕业,也无法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