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8月27号,西方世界各大报纸头版刊登了一则离奇新闻,有人在百慕大附近的马尾藻海域发现一艘大型商船,船上设施完好无缺,各种名贵货物堆放有致。诡异的是所有船员好像凭空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马尾藻海神秘失踪案

这艘船名叫罗莉莎号,注册地在法国,于1838年建造,共用了222吨木料,属于当年的货运猛兽。当时船上满载着葡萄酒、水果、丝绸,从德国汉堡出发,开往古巴哈瓦那。在公海航行时一切顺利,但谁也没有想到,本来是趟坐着捡钱的差事却成了世纪谜题。

搜查人员经过大量勘察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事过于蹊跷,恐成世纪难题。

按照货船使用年限来看,罗莉莎号正当壮年,还处于发光发热的巅峰时期(按照10年寿命来算),船况十分理想。大部分风帆都规规矩矩地收好,船体其他部分也不见有损坏,甚至那些价值颇高的商品也没有被挪动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是船员被海盗绑架,办案人员至少能看到些蛛丝马迹,那些贵重货物有所损失才对啊。可眼下的状况更像全体船员人间蒸发,船长室内各种证件摆得板板正正,除了1只猫和其他几头家禽以及饿得半死的金丝雀以外,再也找不到生命迹象。

但有一点,引起了搜查人员注意,在其中一个房间里,放着几件女性厕所用品,以及数件匆忙丢下的衣服。除此之外,再无线索。仅凭这些,基本推断不出当时发生过什么,这起神秘失踪案迅速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时至今日,依然没人揭秘过真相,反而为马尾藻海凭添些神秘色彩。

多年前,有些奇怪的民间传说干脆把此处形容为死亡之海,将马尾藻妖魔化为食人草。事实上,多数江湖猜想是建立在风帆航海时代,人类对于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无限恐惧的基础之上的。

马尾藻海是大自然的神奇产物,四周被洋流包围(西面墨西哥湾流、东边加纳利洋流、北面北大西洋洋流、南边北大西洋赤道洋流),也得益于周围洋流的影响,拉到卫星图上,像在滚筒洗衣机里面的漩涡一样,整个海域带动马尾藻顺时针旋转(416万平方公里大小),关键还不随时有风,整个海域给人一种时间静止的错觉。

在依靠风帆动力航海的时代,任何船只闯入此地,都将是一场噩梦(整片海域长3200公里,宽1100公里),在北纬30-35度之间,几乎无风,也曾因为在此搁浅(水深5000米以上,但有在水面繁殖的水草阻碍航行)的西班牙船只为了逃命,时常把船上的马丢入水中而得名马纬度。

长期以来,马尾藻海也因为挨着百慕大三角而流言四起。1881年,长达64米的美国大型多桅帆船艾伦奥斯汀号在经过大西洋途中碰到一艘离马尾藻海十分近的船,尽管多次喊话,对方始终无人应答。更诡异的是,这艘船航行状态毫无章法,根本不像是人在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船长决定派人上去一探究竟。没想到探险队员登船搜索一圈后,上面空无一人,按照他的经验来看,船上的船员很有可能被海盗杀害了,但里里外外查了个遍,完全没看到打斗痕迹。正如传说中的幽灵船那样,船上的个人物资、补给食品一直整整齐齐放着,但船舶铭牌和航海日志却不知去向。

艾伦奥斯汀号船长也没多想,打算把它一路拖回纽约,赚上一笔。万万没想到,两天后,海上巨浪来袭,慌乱中也没人去管那艘船。等风浪平息时,船消失了。一如大多数神秘事件的常见套路,这个故事始终没有结局,空留诸多遐想。

02.马尾藻灾难和奇幻生物

马尾藻在海洋中的生长方式更像浮萍,枝叶依靠果实中的囊泡产生浮力,逐渐在海面长成小型“树冠”,因为其半透明的黄色和琥珀色,曾有科学家将它海形容为“海洋黄金雨林”。

直到201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入侵,才让人意识到,原来它并不是那么人畜无害,当大量马尾藻堆积在大西洋海滩上,释放出巨量硫化氢气体,导致当地居民患上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破坏海洋养殖的时候,人类与马尾藻的战争开始了。只是因为导致其泛滥的因素众多,一直无从下手。

但对百慕大的居民来说,马尾藻更像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除了因地制宜用来养鱼之外,还可随意捞起做肥料(马尾藻在近海,是珊瑚鱼的重要食物来源,枝叶中有多种鱼的幼虫)。

因为远离任何大陆,它生长的水域营养贫乏,在清澈的洋流中,人类只能观测到少数的几个物种,更多神奇的生物潜藏在更深的地方,曾有科学家做过统计,有多达122种鱼类靠这种海草繁衍生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海龟、鲨鱼、海豚、海鸥等大型生物来说,更是理想的自助餐厅。

在此之前,生物学家一直对海龟青少年时期的去向困惑不已。直到最近,才有人发现,它们

很有可能在马尾藻海中持续生活到成年。

除此之外,鳗鱼难题也一直困扰着海洋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甚至也对此发表过意见——鳗鱼从土里面来。对于丹麦等国家来说,鳗鱼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但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依然没人搞清楚,鳗鱼到底是如何繁殖的。德国显微解剖学家马克斯·舒尔茨为此抱憾而终。

尽管鳗鱼幼苗早就在1856年被发现,但由于时代局限性,被错误地归类为新物种(乔瓦尼·巴蒂斯塔·格拉西墨西拿海洋发现)。

1904年5月,丹麦海洋生物学家施密特乘坐“雷神号”研究船采集鳕鱼苗时,碰巧捞上来一条鳗鱼苗,大小只有75毫米,经过对比,跟当年在墨西拿海峡发现的一样,因为这次意外,他被火速提升为这艘科考船的主要负责人,在嘉士伯基金会的资助下,于1910年进入地中海,寻找鳗鱼,但这期间科研工作始终没有太大起色。

直到11年后的1921年,他在一艘叫“达纳”号的科研船上终于找到了线索,欧洲鳗鱼在马尾藻海域(百慕大西南)产卵,孵化后再穿越大西洋返回欧洲淡水河,等到秋天,又消失海洋深处。从此以后,欧洲渔民就等在鳗鱼繁衍的必经之路上愉快发财了。

最后分享一些国外摄影师冒死潜入马尾藻海深处拍摄的生物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