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阳光明媚、清风和煦。佛山市博物馆“博物论坛”走进杏坛古朗村,开展了一场以《祖先的智慧——佛山木版年画中的年俗》为主题的年俗文化讲座。讲座上,佛山市博物馆程宜老师生动讲述佛山木版年画中有关年俗的历史文化,与孩子互动制作木版年画。期间,年长的古朗村民惊喜发现,木版年画与本村“贵人”“禄马”等年画(属广义的年画)的制作工艺极为相似,“无意间”勾起了他们那段关于年画的美好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佛山市博物馆将“博物论坛”带进古村

当日的讲座在顺德杏坛古朗村龙乔伍公祠进行。众所周知,杏坛古朗村是佛山市第四批古村落样版村,村内祠堂、庙宇众多,古建筑不乏,至今仍流传着许多非常淳朴又有意思的古老文化和孕育出许多生活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俗文化离不开生活,民俗文化传承更离不开你我。为此,佛山市博物馆首次将“博物论坛”带进古村,并与知名艺术家伍时雄夫妇一起,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古朗村孩子和长者们带来了一场趣味非凡的文化讲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知道木版年画里的神分为哪些吗?木版年画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分享完木版年画中的年俗文化后,程宜老师向大家展示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见此,古朗村的长者村民发现,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和本村的“贵人”“禄马”等年画极为相似。他们瞬间唤醒回忆,犹如看到许久不见的老友,惊喜十分。他们一边协助孩子制作木版年画,一边向大家讲述儿时制作年画的点点滴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时候我们过年都要贴“贵人”年画。和木版年画一样,我们有个木版,大家涂上墨水后把红纸平铺放上板上,用手轻轻扫一遍,确保红纸印上墨水再轻轻掀起,“贵人”年画就做好了。”

“以前家家户户都做“贵人”年画,到了大年初一初二,村里的孩子们拿着它逐家逐户敲门,喊‘接贵人啦’。户主听到后就会出来收好“贵人”年画,给孩子们派个小红包,孩子们能开心一整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长辈的分享下,孩子们似乎也对木版年画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在下午的年画涂色体验课上,孩子们跃跃欲试,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白纸上仔细地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门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贵人”等年画的制作已经逐渐被机器替代,当初那块在村里被轮流借用的木版或许已经放在旧物匣里收藏着,年轻一代可能甚至从未听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那个物资缺乏、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家家户户相聚印年画、祈求来年顺顺利利,是古朗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也是对古老传统技艺的传承。

“经过这次体验,孩子对木版年画念念不忘,回家后还问起爷爷奶奶关于我们古朗“贵人”年画的事情。”参与讲座的学生家长梁锦云说,这次讲座孩子收获很大。虽然现在大家都不再手工制作“贵人”年画,但还是希望我们的后辈可以了解这种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百世流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意外收获。”对于此次讲座,程老师表示非常值得。“传统文化传播从来都不是单向输出,我们在分享木版年画时,古朗村的长者也向我们和孩子们分享了他们与年画的故事,这是一种关于传统文化的情感沟通。孩子们“零距离”体验传统文化,或许就会在心底里埋下一颗种子,而后生根发芽。”程老师认为,传统文化传承不应“高处不胜寒”,相反它们是我们的共同回忆。家长和孩子参与其中,进行触碰彼此心灵的精神交流,方是“博物论坛”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真正的传统文化传播。

佛山市博物馆开展“博物论坛”,是希望能通过进图书馆、书店、企业、校园、乡村等形式,将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坚强留存下来的宝贵传统文化带到年轻一代的生活中,让他们可以近距离了解佛山传统文化,爱上佛山传统文化。未来,佛山市博物馆也将探索更多种模式,让佛山传统文化真正走入大家的生活,走入大家的心里。

消息来源|佛山市博物馆

视频制作|祝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