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晓霞

年越来越近了。过年是什么?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就是完成贴春联、吃年夜饭、发压岁钱这些规定动作。想来想去,还是小时候过年有意思,究其原因,可能是那些年节里的老年俗,被人们渐渐淡忘了。

有年俗,才有年味。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新拾起那些渐行渐远的南阳老年俗,重温记忆里那些热气腾腾的年味……

腊月里,忙年的那些事儿

南阳人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我们把这一天也叫小年,过年的序幕也从这天正式拉开了。

二十三炕火烧。火烧,即烧饼。早年间,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炕火烧,吃火烧。在晚上祭祀灶王爷,把火烧等好吃的供奉给灶神。传说这天是灶神上天述职的日子,故而有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全家平安顺遂。

二十四扫房子。掸尘扫房子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过去在这一天里,大人和小孩齐动手,用旧报纸做成帽子,抑或是头上戴着旧毛巾,把房子的角角落落清扫一遍,不但自家人感到干净清爽,也为过年迎接客人做准备。现在,大家仍会在年前给家里来一次大扫除,以清清爽爽的环境迎接新春到来。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灌酒,三十捏鼻儿……接下来的日子,几乎都跟“吃”有关,一样一样来,就这样忙年一直忙活到大年三十晚上。

三十捏鼻儿。捏鼻儿即包饺子。大年三十这天,不仅包饺子,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等到春联贴好了,饺子也包好下锅了。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在一起吃饺子。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坐在暖和的屋内,看着欢乐的春晚,热热闹闹地围炉“熬年”守岁。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除夕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也是见证着家人团聚、共叙亲情的欢乐时光。当下,很多人因为疫情无法回家过年,但不回家,对家的那份牵挂却越发浓郁,对过年的仪式也更加看重:通过视频与家人欢聚,以别样的方式共度旧的一年的最后一秒,迎来新年的第一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月里,过年的那些规矩

过年过年,过的是传统、是习俗,也是传承、是规矩。

“初一躬脊”,意思是该拜年了。“今朝正月一,万事从头吉”。在这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晚辈起床首先向家中长辈叩头,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邻里朋友家拜年。同辈亲友也会互相串门拜年,施礼道贺。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老南阳人称压岁钱为“压腰钱”。

初二回娘家。出嫁的女儿要在这天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特别是年内嫁了姑娘的人家,这天要“待新客”。新年里头回上门,新姑爷被尊为“贵客”,女方娘家要摆上丰盛的筵席款待,入席时姑爷要坐在正位子上。

从初三开始,就是各家各户走老亲访老友的日子了,一般都是在前几天就把亲戚朋友访完了。正月初五,又称“破五”,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人们喜迎财神以示破“五”立吉,从这天起,年节里的很多禁忌都不用再避讳了。正月初六大开市,旧时商家会在营业前鸣炮祈愿新年里生意兴隆。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南阳有吃汤圆、闹元宵的习俗。这一天,人们纷纷走上街头看舞龙舞狮、撑旱船、踩高跷、抬装古饰等各种民俗表演,晚上家家户户挂花灯,放焰火,处处流光溢彩,把最后的年味推向一个新高潮。

在南阳,除了世代传承的古老过年习俗外,还有很多新年禁忌。比如:大年初一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新年里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初一不动针线,不动刀、剪……现在,很多人家还遵守着老祖宗留下的一些新年禁忌,并不是封建迷信,为的是图个吉祥如意,图个幸福平安。

平安,就是最浓的“年味”

网上火拼年货节,线上拜年也亲切,家庭群里抢红包、旅游看展在“云端”……

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南阳人的过年习俗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疫情防控之下,人员流动少了,聚会少了,消费的习惯也改变了,新的生活方式催生新的年俗习惯,但无论新旧年俗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凸现了过节的文化气氛。

“现代人总觉得年味淡了,其实不然。过年的形式或许不一样了,拜年方式年年出新,但年味始终都在。”南阳民俗专家白万献说,虽然现在有的春节习俗变了,但是亲情不变;拜年从面对面成了“屏对屏”,但是表达的心意没变;老年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祈求平安,现在为了环保不再放爆竹,但是人们对平安、祥和、安康的期盼依然没变。

白万献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尽管“新年俗”形形色色,但是年俗万变不离其宗。“追求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是过年不变的主题。”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习俗,重在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营造更加顺应时代发展、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传统文化氛围,让传统焕发新的生机。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今年春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不少人响应号召,选择就地过年,宅家过年,云端过年……没有什么比健康平安更重要,有平安才会有团圆。无论在哪儿过年,不忘老人,不忘家人,共祝平安,就是最浓的“年味”。

编辑:齐 杰

初审:李 萍

终审:柏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