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5日毛主席病危,医护人员在病房里急得团团转,而中央政治局领导们也是来去匆匆,准备毛主席的后事。

9月8日毛主席再次陷入弥留之际,医生发出了最后病情通报,连日来政治局领导们始终等候在毛主席病房外,此时开始排队一个一个进去与毛主席作最后的诀别。

当时毛主席虽然无法动弹,但意识尚属清醒,看着一个一个人进来告别,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可唯独当叶剑英走进来的时候却突然动了,眼睛、嘴、手都动了,似乎很激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叶剑英光顾着伤心、流眼泪,根本没有注意到毛主席这些异常举动,告别完后就难过地离开了。

当叶剑英走出病房时,毛主席再次吃力地用手示意,好在当时病房里的护士眼睛敏锐,捕捉到了这一幕,于是赶紧跑到外屋,告诉叶剑英主席又招呼他。

叶剑英一听这话赶紧回到病房里,只见毛主席吃力地睁开双眼,双眉紧锁,嘴唇微微张合,呼吸急促,似乎是想说什么话,但无奈当时病情笃重什么话都说不出,只是用右手紧紧握住叶剑英的手,原本平静的面孔也因为用力而涨得发紫。

叶剑英第二次离开病房后不久,毛主席的心脏就停止了跳动,时间是9月9日零时10分。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这一天恰好是秋收起义纪念日。49年前的1927年9月9日,34岁的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发动了秋收起义,并从此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构想;49年后的1976年9月9日,83岁的毛主席与世长辞。

不过当时叶剑英顾不上思考那么多,毛主席去世是震撼全中国的大事,他要忙的事情很多,其中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就是,毛主席究竟为何两次招呼他,弥留之际的毛主席当时究竟有什么嘱托?

对于这个问题,叶剑英后来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晚年

无声的“遗嘱”

当时叶剑英被毛主席两次招呼,后又返回休息室时,不止他本人疑惑,其他人同样疑惑,围在叶剑英身旁探寻病情。叶剑英一言不发,陷入沉思:主席的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头脑还在思考。为什么特意招呼我呢?要说什么呢?要有什么嘱托?

这些问题他当时没有公开谈论,但实际上他有自己的答案,直到1980年11月至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叶剑英才主动提及了这一幕,并亲自解释了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

他说:“据《三国志》第三十五卷《诸葛亮传》里记载,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照刘备的话去办,而是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毛主席临终的时候说,我不行了,快完了。政治局的全体同志到毛主席那个房子,排队一个一个见主席。那时,他的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看完后,退回休息室。过了一会,护士又把我叫到主席面前。当时主席看了我一眼,说不出话来,我又退了出来,不久,主席心脏就停止跳动了。当时我就想,主席为什么要第二次叫我呢?还有什么嘱托(叶剑英讲到此处,心情很激动,流下了眼泪。)我剖析毛主席在世时自己的心情,我确实把华国锋同志当作‘后主’看待,尽管我自己精力不足,水平不高,还是想尽力扶助他...”

在叶剑英看来,毛主席临终前两次招呼他并不是无意为之,而是在有意“托孤”,这是一个无声的“遗嘱”。

当时华国锋虽然是钦定的“接班人”,但由于领导力尚且不够,恐无法与“四人帮”相抗,而叶剑英恰好既有高超政治智慧又有崇高威望,而且叶剑英也确实希望像历史上周公辅佐成王那样辅佐华国锋,于是叶剑英当时判断,毛主席此举是希望他能够站出来全力辅佐华国锋稳定大局。

事实上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就明白叶剑英后来为什么会不遗余力地辅佐华国锋粉碎“四人帮”,稳定中央党政军大局了。

叶剑英一生光明磊落,勇于担当,早年跟随孙中山,后来拥护毛主席,是当年的十大元帅之一,曾获毛主席赞誉:“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意思是叶剑英从来不在大事情上犯糊涂。

事实上毛主席这句话确实一语中的,后来叶剑英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先是在毛主席逝世后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辅助华国锋粉碎“四人帮”,后是在耄耋之年尽心尽力匡扶邓小平。

这两个都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后者——协助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并实行改革开放,直接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毛主席与叶剑英

“你是我们老帅中领班的”

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叶剑英的地位和声望如日中天,当时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好消息透露给邓小平,因为邓小平尚且在软禁之中,并且由于健康原因一直被困在解放军三零一医院,于是叶剑英就亲自打电话到医院,告诉他这个消息,并命令医院要全力诊治。

当时邓小平听说了四人帮倒台的消息后曾说:“看来,我可以安享晚年了!”不过,很显然叶剑英当时的心理活动并不是要邓小平安享晚年,而是急切盼望邓小平东山再起,继续做官,治国安邦。

因此在邓小平出院后,叶剑英做主将他一家从城内转移到了西山25号,并且派出小儿子亲自去接邓小平到自己的住地,与他畅谈国内外形势。不仅如此,叶剑英还吩咐办公室主任:“凡是我看的文件,都要送给小平同志,让他看,熟悉情况。”

除了私下与邓小平交流,叶剑英也前后多次在中央会议上,为邓小平复出造势。

1976年10月8日的中央会议上,叶剑英第一次公开提出:“小平同志具有治党治国的丰富经验,是我们党内难得的人才,毛主席和周总理曾多次赞扬过他。党内军内多数同志和全国人民都强烈要求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我们应该尽快请他出来,恢复他原来的职务。”不过叶剑英的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拒绝。

不久后,叶剑英第二次在中央会议上提出:“我建议小平同志出来工作,我们在座的同志总不会害怕吧?恢复工作参加了政治局总不会跟我们挑剔吧?”不幸的是,他的这个提议再次没有被通过。

1977年3月的中央会议上,叶剑英第三次公开提出:“小平同志是我们党内难得的人才。现在,党内、军内绝大多数同志,全国人民群众都要求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我们应该顺应民心,顺应潮流!”

当时不仅是叶剑英,李先念、陈云等众多老同志也强烈呼吁请求邓小平“出山”,正是在这种不间断的强烈呼吁下,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终于成了定局。

不久后在叶剑英八十大寿上,当邓小平夫妇前去做客的时候,叶剑英当着徐向前、聂荣臻、王震等将帅的面,意味深长地说,我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指邓小平)还年轻,称邓小平是“老帅们的领班”。

这次聚会后不久,1977年7月16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党政军领导职务的决议》。半个月后的7月30日,当邓小平突然出现在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的主席台上时,全场欢呼,掌声雷动。

邓小平以73岁高龄再次复出,震惊了国内外,在此过程中叶剑英功不可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晚年(戴墨镜者)

晚年生活

邓小平复出后,叶剑英与他保持着亲密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据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说:“叶剑英,父亲解放前与他共事并不算多,但在解放后,特别‘文化大革命’以后,两人可真是肝胆相照,共解国难。”

虽然他在1979年被发现了“帕金森综合症”的症状,不过好像没有得过病似的照常工作,曾跟民主人士钱昌照开玩笑称:“一定要争取跨过3个世纪!”

不幸的是,后来两位老人都没有跨过3个世纪,叶剑英1986年去世,钱昌照1988年去世。

▲叶剑英雕像

叶剑英一生严于律己,即便是耄耋之年依然不放弃工作,据曾在他身边工作的叶选基说,叶帅是一个工作很认真的人,并且很平易近人,他看文件、批文件十分认真,圈圈点点,都看得很仔细,为此,小平同志就曾劝他不要太认真了,这样太劳累了.....凡是老战友、老朋友来访,他都亲自送客,即使在晚年坐轮椅了还让人推着送到门口。

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普遍共性。叶剑英曾在1982年9月1日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与会代表说:“我今年85岁了,年老多病,做事已力不从心,从党的事业着想,我曾多次要求退出领导岗位,在中央没有决定我退出之前,当尽力而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邓小平也在第三次复出后,公开发表感言说:“全会决定恢复我的工作,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还能在不多的余年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个人来说是高兴的,我感谢全会的信任。粉碎了‘四人帮’,我实在高兴。我现在七十三岁了,想再活二十年到三十年,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外国通讯社讲我七十四岁,给我加了一岁,实际是七十三岁。现在我的身体还好,‘零件’都还健全,还可以做几年工作。”

邓小平后来果断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创造了一个奇迹,事实上这个过程中,依然有着叶剑英的“身影”。

▲叶选基(中)

据叶选基透露,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来自港澳和外国的知名人士到北京,但当时情况是并不是这些人“想见谁就能见到谁”,不过事实是,这些人大都见到了叶剑英。

“香港商人胡应湘、李兆基和美国商人哈默等,他们第一次到内地都是先见叶帅。粉碎‘四人帮’后,包玉刚、李嘉诚第一次进来,也是先见到叶帅,叶帅都鼓励他们到内地来投资建设。这些都是非官方的见面。”

不仅如此,霍英东当年进大陆投资遭到阻力的时候,也是叶剑英从中斡旋。当时,港英当局对霍英东并不认可,叶剑英得知后便亲自给侨办主任廖承志打电话说:“英国人有英国人的标准,共产党有共产党的标准,霍英东在封锁时支援国家建设,是有贡献的,我们不能用英国人的标准对待霍英东。”后来,霍英东顺利在大陆开展投资。

还有支持创办中国国际信托资本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他在“文革”后也常常出现在叶剑英家里,请求叶剑英帮助解决问题,据叶剑英的儿子叶向真后来说,直到“现在,每次见到荣毅仁的夫人,老太太都要拉着我的手说:‘你爸爸是我们的恩人,是救命恩人。’”

而要说为什么叶剑英与港澳人士有着良好的民间外交关系?这其实源于他的特殊身份。

叶剑英祖籍是广东梅县,属客家人,出身于一个华侨家庭,在1954年前一直主政华南,在中共华南局之下设港澳工委,因此庄世平、马万祺、柯平、柯麟、何贤(何厚铧之父)等人,都曾在叶剑英领导下工作,而这些人都是港澳的商企名人。

因此,在诸多高层领导中,叶剑英具有相对丰富的“海外关系”,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

总之,对于叶剑英,毛主席生前曾给予极高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并在弥留之际两次会见,表示出了对叶剑英极高的信任和重视,而后来叶剑英也不负信任,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