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4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中有理念,理念中无故事

一个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应该善于讲述学校中的管理故事。故事中有理念,理念中无故事。空洞地阐述理念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说教,而学校管理实践中鲜活的故事最能够打动人心,并让人记忆深刻。所以,学校管理者传播学校理念的最好方式是讲述一个个真实的管理故事,而讲述故事也能够促进我们不断反思并优化自己的管理实践。

那么,什么样的故事才算是好的管理故事?如何讲好学校中的管理故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学校管理经验,与各位教育同仁分享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1

把握立足点:

要讲述真实的学校管理故事

真实是有力量的。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有一句名言: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作为学校管理者,只有讲述那些自己真正经历过的发生在学校里的故事,讲述那些触动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故事,才有可能打动别人。真实的故事具有教育的温度。

讲述真实的学校管理故事,需要具备真诚和勇气。笔者记得,李希贵校长曾经在一场公开的学术报告中,专门讲述他在学校管理中的16个“失败”的故事,借此反思他过去的教育管理行为,并对“失败”作出了新的定义。李校长的那个报告让人印象深刻,也带给我们很多启迪。

笔者也有过类似经历。我在长三角名校长培训班学习期间,班里的同学来到我当时所任职的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马鞍山二中”)参观考察。我应邀与同学们作教育分享,并专门讲述了自己在管理实践中所经历的五个“失败”的教育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校的友好学校——日本伊势崎市二中的师生代表团到我校参观访问。在欢送会上,一名日本高中生来到我的桌前和我交流。借助翻译,我听懂了他的问题。他问我:校长,你们学校的墙上有一个高考光荣榜,上面写的是今年考上大学的所有学生的名单以及录取的大学,那么您有没有考虑过,是否所有学生都愿意让学校将自己的名单和考取的学校挂在墙上呢?如果有学生不愿意这样做,那么您想怎么办?我一时哑然。因为这件事我们没有征求过学生的意见,也确实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意愿和感受。

这名日本高中生的提问使我反思:学校里的这面荣誉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展示学校的高考成绩?我们是否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与感受?其实,这个管理细节也反映了学校管理者的学生观、管理观和政绩观:我们究竟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我们是否在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学校甚或是校长政绩的标签?这件事发生后,我和同事们经过讨论,决定永久性地拆除这面所谓的荣誉墙。

结合上面的经历,笔者想说的是,在讲述学校管理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讲那些光鲜的故事,也要讲其中的失败与问题;不能只讲述美好的结果,还要展示故事发生的真实过程,呈现其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冲突。只有这样才会赢得人们的信任,也才能给教育同行以切实的启发。

2

选好切入点:

以新颖的角度讲述熟悉的故事

新奇的故事才能吸引人。而对于那些大家熟悉的事情,就需要我们从一个陌生的新颖的角度去讲述,所以角度如何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就笔者的经验而言,可以考虑以下两点做法。

一是以小见大。即讲述学校管理故事宜从小角度切入,然后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比如: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关于学生花名册中的学号,是按照入学的成绩编排,还是按照姓氏笔划编排,或者是随机编排?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个技术问题,其实不同的编排方式中隐藏着不同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又如:在学校管理中对于学生“自由着装日”的设定,如果从深层次上考虑,其实涉及如何定义校服,如何理解校服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这些问题。对于这些学校管理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如果能从新的角度去阐释,就可以洞见平常事情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取向。

二是转换视角。教育管理中存在两种视角: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教育与管理其实就是两种视角的对话。因此,讲述学校管理故事既可以从成人视角出发,也可以从学生视角出发。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平常习惯于以成人视角和管理者立场来观察学校及学校管理,而当我们从学生视角重新打量学校并审视我们的管理时,极有可能获得全新的理解和完全不同的感受。

例如:每年元旦,马鞍山二中按照惯例,以官方形式发布了“学校十件大事”,主要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总结过去一年学校中发生的大事。不久,学生会又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题为“我心目中的学校十件大事”评选,并公开了评选结果。后来我们对两项评选结果进行对照,发现只有30%的内容基本吻合。很显然,学生关注的是和他们相关度大、并且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因此在评选中学校觉得是大事的他们并不在意,而学生觉得是大事的学校也许觉得是小事。

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关注的事究竟是大事还是小事?是什么造成我们和学生之间看问题的差别?能不能把学生关注的事引入管理者的视野?能不能借用学生的眼睛来审视我们的学校,进而改进我们的管理?后来,我将这个管理故事以及若干思考整理成文章《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视角差异究竟有多大》,并发表在《中小学管理》,后来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内部视角或外部视角来讲述学校管理故事。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于从教育和学校内部来思考问题,但如果站在学校和教育之外来审视学校管理,那么也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与反思。比如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观察学校的组织结构,我们就会发现,中小学的组织结构存在同形复制的情况,基本包含办公室、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几大处室,尤其是全国公办中小学的组织结构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变化,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对于组织结构的研究和实践,也远远落后于学校管理转型与变革的需要,而这或许可以成为我们进行管理创新的一个切入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关注价值点:

深度反思现象背后的问题

讲述和分享学校管理故事,不仅要求管理者对自己的管理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也要力求给教育同行提供启发与借鉴,这就需要我们对日常的教育管理事件进行深度反思,进而探寻问题或现象背后的根本性问题。约翰·杜威曾经说过:我们不是从经验中学习,而是从反思中学习。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提高;没有反思的经验是没有价值的。问题→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这样的闭环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例如:我从事校长工作多年,始终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校园中只有大约不到60%的学生会主动和校长打招呼?这个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校长对于学生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校长与学生之间是否结成了有意义的关系?关系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后来,我将与之相关的学校管理故事及反思整理成一篇文章《从相遇走向相依——学校教育中“关系”的意义》,并发表在《中小学管理》。

又如:一直以来,学校管理者有个认识误区,即认为学校管理不是经济活动,因此很少考虑成本、代价和效益,更多考虑的是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关注具体问题的解决和管理目标的达成。其实,学校管理是有成本和代价的,既有显性成本,也有隐性成本。显性的成本和代价一般是物质性的,是指学校管理中的人、财、物的支持与消耗;隐性的成本和代价一般是制度性成本,是指由于管理中的制度设计与实施带来的学校物质、文化或师生心理方面的损伤。隐性成本虽然不易显现与察觉,影响却更为长远和深刻,甚至影响到学校组织文化的健康发展。

我结合平时学校管理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反思,撰写了《莫忽视学校管理中的隐性成本问题》一文,并发表在《中小学管理》。如上所述,只有深度反思管理故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其背后的根本性问题,才有可能探究其真正原因,并且有所改进。

4

探寻生长点:

保持对实践的敏感性与价值自觉

故事来自鲜活的实践。但对于大多数学校管理者而言,由于常年沉浸于日复一日的学校管理,时间长了,特别容易陷入琐细繁冗的实践之中,变得迟钝而麻痹,逐渐丧失了对实践的敏感性。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对实践敏锐的洞察力和体验能力。就笔者的经验而言,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或改进。

一是善于换位思考。比如说,作为校长,我们可以走出办公室,以一名普通教师的视角,到食堂、阅览室或其他地方体验一下学校的管理,感受其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也可以以一名学生的身份体验一下校园生活,了解学生究竟如何度过在学校里的一天,其间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假设自己是一名家长,甚至一个外来者,假设是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走一走,看一看,它会给我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甚至我们还可以假设想自己是刚刚来到这所学校当校长,由此思考如何设计规划并改进这所新学校的管理。

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把存在当作一种对象来‘进行’认识,像里尔克所说的,把万事万物从自己身边推开,以便采取一个角度或态度,‘以稀少的亲近和敬畏的隔离来同它们接近’。”[4]对当下的“存在”保持一点距离,保存一点批判与反思,可以避免自己被当下“存在”的河流裹挟,随波逐流。

二是具备价值自觉。所谓价值自觉,就是能够系统而有意识地思考我们日常管理行为的价值指向,不断自觉地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的科学性和教育性。拥有价值自觉能够“让我们更加觉悟到我们的选择的道德特性,更加自觉地面对我们的选择并且更加清楚地看清它的道德内涵。”我们需要不断地从高处和远处回望自己、检视自己,对我们的管理实践保持足够的价值警醒,从而使我们的管理行为始终符合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5

走向延伸点:

依靠读书写作丰富管理故事的表达

当然,要想对学校管理故事进行深度的价值反思,读书与写作是必不可少的训练途径。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理论视野,让我们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厚度;实践是混沌与破碎的,理论分析的作用在于能够给予实践观照与反思。理论犹如烛照,洞幽烛微,可以照见混沌破碎的实践中隐藏的线索与意义。

写作则是深度思考的另一种形式。我们平日的反思可能是肤浅的、碎片式的、表面化的,而一旦我们将其整理成文,就可能迫使我们进行较为系统的深度思考。所以有人说,写作才是真正思考的开始。因此,我主张将写作看成是反思的重要手段,以及讲述学校管理故事的重要形式。

多年前,我在撰写博士论文时,导师建议我从撰写管理案例入手。于是,我回顾自己多年的学校管理实践,撰写了几万字的学校管理案例,也就是管理故事,为我后来的博士论文研究与写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也让我有机会全面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正是从这些管理故事中,我得以冷静剖析自己的管理价值观,反思管理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管理实践。而如前文所讲,我通过对学校管理中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进而撰写成文在期刊发表的经历,也都是借由写作促进深度反思、丰富学校管理故事表达形式的真实例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丨教者絮语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