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家电网发布的《2022中国适老化电视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1191位老年受访者当中,26.4%的受访用户日均观看电视市场达2-3小时,16.9%的受访用户日均观看电视时长达3-5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电视已经是老年人用户最常用的娱乐方式。但是,智能电视也给这些老年用户带来了一些困扰。“开机后不能直达想看的电视节目”成为了比例最大的困扰性问题,各种广告和推荐,根本就没有互联网的大数据机制,每次打开电视还是得继续“循规蹈矩”地翻啊翻啊、找啊找啊。

终于,会在想摔遥控器的前一秒找到了一个还算愿意看的电影或者电视剧。

比网费贵,看个不能随意携带的固定电视为什么就这么难?

我特意回母亲家里“玩了”一次智能电视,带小盒子的那种,看起来节目十分丰富,而当我意识到再也不能跟小时候那样,按一下开关就能直接看到节目后,仿佛意识到了电视媒体为什么要如此“复杂”了。

作为年轻人(中年人……)找起节目来都如此吃力,更别说老年人了。

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功能,归根结底是为了你每个月交付固定的费用,以及为了想要看更多的节目“掏钱”。

也因此,尽管过去的老年人可能会被电视购物之类的节目忽悠,然后去掏钱,但这种需要基于“特定节目来变相付费”的形式,对于想搞钱的电视机顶盒提供者而言,太慢太没有效率了。

同样要赚500块钱,一个老年观众可能需要看一年电视才能完成转化,而一个熊孩子看付费动画片只需要一星期。

为什么老人选择电视而不是手机

我看到一个网友的评论:

“我妈用两个手机、两个遥控器都用得可溜了,所以找不到节目的人都是压根不聪明的人变老了”。

我认为讲出这类话语的人很幼稚、很肤浅,年龄应该不大,她口中母亲的行为反映出来的年龄应该也达不到所谓的老年人地步。

这让我不禁无奈的苦笑,现在虽然是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信息墙的时代,太多自以为是的人觉得自己很聪明,见识很宽,但实际上却严重缺乏生活经验,人生几乎浸泡在虚拟的世界和社交里自我感觉良好,完全不知道老年人到底为什么称之为“老年人”。

机器的设计要适应人类的需求,而不是人类适应机器的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退休都在推迟,说明老龄化并不是过了60岁而已了,过亿的超过80岁的老年人数据就足够让人倍感压力了。80岁以上的老人,通常是一身慢性病,视力不好,听力也下降,不少有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帕金森和老年痴呆症,简单说部分大脑功能性细胞已经死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没有体力进行户外活动,娱乐基本靠在家看电视。

许多人也没有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像帕金森可能连简单的按键都不能良好完成),只能依靠几十年积累下的习惯生活。现在的智能电视就是为了多卖广告和会员,完全舍弃了早期电视的简洁操作,所以让老人们陷入困惑,希望有企业能良心发现推出适合老人使用的老人模式。

所以,在人们在争吵元宇宙是不是骗局、人工智能AI到底是程序进化还是只不过就是一堆算法的叠加时,现在的智能化到底是真智能还是假智能,我认为有科学思维理性值的人应该能分得清楚。

互联网时代,带给太多普信的人利用碎片化信息填充自己匮乏的科学知识,受碎片化信息影响最大的还是年轻人,这就导致了设计智能电视的也是年轻人,或许没有人真正考虑过老人的感受,因为他们没有帕金森、没有心如止水的心境。

像这种最高端的智能电视是没办法普及到全国各消费层次的老年人家中的,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并不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国更多的还是乡村、小镇、小市。

网络基础、售价过高等问题直接让这些真正好用的智能电视没有了用武之地。

设计的方法不科学,没有一个科学的研发过程,没有实验,没有研究用户的真实使用过程,拍脑门决策。

当没有人把老年人当成被服务的对象,而成为赚取利益的对象时,“复杂”不但让很多智能电视落灰,也让老人沧桑的内心也落了一层灰。

希望智能电视真的能够成为老年人的心灵陪伴,而不是一个让老年人惭愧的摆设。年轻人所谓的聪明,也不过就是一群在碎片化信息中拾荒的低头族罢了,他们真的比不会用智能电视的老年人“高贵”多少,他们除了各种点击的动作之外并不会懂得更多的技术。而手机不过是迎合了市场做到了傻瓜化,年轻人需要技术,而智能电视的吃相还需要大面积矫正,因为每个人都会老。

我希望现在取笑不会用复杂与落后的所谓智能电视的老年人的那些年轻人们,当你们老了以后,眼睛花了,骨头酸了,颈椎垮了,起身充电都吃力的时候,还真的能拿着小小的手机度过余年吗?还是也像现在的无以为然的态度一样,届时也去感受一下那“复杂得”想摔遥控器的冲动呢?

自然规律,任何动物都会老,人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