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寻味

非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盼望着,盼望着

虎年的脚步越发临近

一岁一礼,一寸欢喜

每年过年,最翘首以盼的

莫非家人共享天伦的喜悦

还有那饱含家乡味的美食

本期小编带你一同开启非遗美食之旅

重温那些历经岁月的味蕾经典

闽南茶配 回味无穷

传承小时候的滋味~

呷一杯香茶,嚼一嚼茶点

欣赏悦目风景、烟火人气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香茗和茶配素来是最佳cp

在漳州,深受喜爱的茶配有许多

这些非遗古早味,你还记得吗

龙海白水贡糖

这种以花生和糖为原料的糖制品,在闽南人的寓意中则寓意着“甜蜜美满”成为家家户户逢年过节的必备甜点。2019年2月,白水贡糖制作技艺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制作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水贡糖传统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其流程有十一道工序,包括选料、炒花生、脱膜、熔糖、拌料,捶打、备馅、压片、包馅、切块、包装等。技术要求做到“二准”:炒花生时火候看准,白糖、麦芽糖搅煮时火候看准;“三快”:花生仁下锅与麦牙糖搅拌要快,起锅后人工捶打要快,切贡糖及包装要快。

多年来,白水贡糖作为一种古早味与传统生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沉淀出龙海人对甜独有的手作工艺与家族记忆,也在龙海人的味觉中烙下了对甜的偏爱。

龙海海澄双润糕

如果说白水贡糖作为龙海非遗美食响亮的名片,那么双润糕堪称为其双剑合璧的最佳良配。

比起白水贡糖的香酥可口,海澄双润糕多了份黏腻爽滑。海澄双糕润是传统的名牌糕点之一,已有170多年历史。2010年11月,海澄双糕润制作技艺被漳州市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澄双糕润系双层甜质糕品,主要原料为糯米、白糖、花生酱、卤五花肉、冬瓜条、油葱、芝麻等。正宗的双糕润吃起来有冷喉的感觉,这种特有的“冷喉”是判断双糕润真伪的关键糯米蒸熟后加冰糖、加上等熟猪油,用‘舂臼’手工炼成糯米泥后再加芝麻。最后将泥平铺铁盘平分两份,其中一份均匀铺上花生酱压实,另一份压盖其上,沾上炒熟芝麻即可入口。

台商投资区 东美香脯糕

在漳州,有一种红纸包裹的茶配你一定不陌生,浓郁的葱油浸透了红纸,弥漫开来的香气回味无穷,它就是深受乡邻喜爱的东美香铺糕。2010年11月,东美香脯糕制作技艺被漳州市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别看这小小的一方糕点,制作起来并不简单,需要搅拌揉捻、手工印制等八道工序,且每一道工序都是一项精细活,极有讲究。地道的东美糕以绿豆磨粉为原料,炒熟后贮藏于大缸之内,放置阴凉干燥处,几经翻缸,达三、四十天,后以传统工艺制作精制白沙糖、葱花、葡萄糖、精粹油制印而成。此糕冰冰凉凉、入口即化的口感极为润喉,不仅可作为上等茶料,也可调糊成为白叟、孩子的美味佳肴。

轻咬一口,绵柔香甜,传承300多年的角美“东美糕”的美味萦绕舌尖。“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葱头油的香味”,其浓浓的古早味,成为闽南当地订亲嫁娶的一大必备喜品、休闲时的茶品及在外游子思乡的情感寄托。

平和南胜麻枣

南胜麻枣是闽南著名的传统糕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南胜麻枣以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著称,极富地方特色,其传统的制作技艺是古代制饼师傅传留下来的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2月,南胜麻枣制作技艺被漳州市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胜麻枣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产地在福建省平和县南胜镇。其选料讲究,以糯米、角棕芋、麦芽糖、蔗糖、花生油、芝麻为原料,分5道工序精制而成,制作工艺复杂。第一道工序“制麻枣胚(芯)”,第二道工序“炸麻枣胚”。第三道工序“调料”。第四道工序“沾麻”。第五道工序“包装”。传统的南胜麻枣选用能隔油、隔潮的包装纸包装。其二种原料(糯米、角粽芋)的比例历来视为秘方,是传统南胜麻枣制作技艺的关键所在。其余工序为“南胜麻枣的特点是皮酥而脆,质嫩而甜,富有韧性,风味独特。

南胜麻枣酥松香甜,风味独特,是省内外所有膨炸类食品中最富特色、口感最佳的珍品。它既是茶料甜点,又成为时尚的礼品和拜神的供品,极具民俗文化色彩。南胜麻枣也因此成为平和县一张名片。

诏安“黄金兴”

诏安“黄金兴”,又名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是驰名中外的一种民间传统医药食品。2009年4月,诏安黄金兴传统制作技艺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金兴”民间传统产品历经百年盛销不衰,甚至有了“有唐人的地方就有黄金兴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之说。黄金兴(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民间传统制作工艺采用新鲜金枣、火烧浮山(注:植物产地地名)橄榄、青梅与甘草、川贝、丁香、肉桂、豆蔻、砂仁等十几味中药材,根据祖传验方精制而成。

历史上,诏安与南洋、台湾商业贸易频繁,长期以来保持密切的民间传统医药交流。“黄金兴”牌自创制问世以来,深受闽南地区各阶层民众的喜爱,在厦、漳、泉、台湾、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

编辑 | 洪 涵

来源 |漳州非遗

审核 | 陈文宏

监制 | 赖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