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县遭遇近六十年来最强秋淋天气,小麦播期相对较长,尤其是渭河川道部分回茬田块播种推迟到10月30日左右,加之11月两次降温,光热资源明显不足,导致小麦冬前苗情总体生长量不足、长势偏弱,一、二类苗较常年比例下降,三类苗比例偏高。目前我县小麦已进入越冬期,当日均气温低于3℃时,小麦地上部分生长基本停止,但阶段性日均温回升3℃以上时,仍有生根、长叶和分蘖活动。各镇街要针对当前苗情特点及存在问题,突出“早”字、抓住“促”字、守牢“防”字,因地因苗施策、分区分类管理,实现以技抗灾、以技补产、以技增效,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冬季麦田管理

要密切关注天气趋势,踏田查墒查苗,及时掌握苗情墒情动态,科学开展分类指导。根据气象部门预报预测,12月份我县降雨量为3-5 mm,气温偏高2℃左右;2022年1月总降水量为2-5 mm,平均气温1℃,多为无效降雨,不利于小麦生产,预计今春4月下旬全县将迎来第一场透雨。各镇街要因苗情开展分类指导,加强冬季管理,实现小麦苗情促弱转壮。一是因地因苗分类指导。针对一二类苗,旱地要适度镇压,保墒增温。对于土壤暄松,整地质量差麦田,选择“冷尾暖头”、气温回升且无霜冻无露水的晴天进行镇压,弥补裂缝,踏实土壤,提温保墒,提高抗逆能力。要注意苗情长势适度镇压,防止强度过大、撵伤生长点。二是适时适量灌溉。坚持“冷尾暖头”、“夜冻昼消”原则,选择无霜冻的晴天下午,适时灌溉,灌水量以当天灌完当天入渗为宜,有条件的可以测墒定量补灌;不宜大水漫灌,严防上冻伤苗。针对三类苗、晚播田块,由于苗情过弱,应尽量避免开展农事操作,适时适量进行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三是严禁低温化除。冬季一般不宜进行麦田化除,严防冻害药害。冬前未化除田块采取春季查漏补缺方式补防,同时还应注意施药前后3天的天气变化,若遇寒流、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禁止施药,以防出现药害。

二、春季麦田管理

一是抓好促控结合。一类苗田坚持稳促稳壮,要因苗因墒进行春灌施肥,对未冬灌田块宜选择返青期灌水,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在5℃时进行,结合浇水亩追施8-10公斤尿素和适量磷酸二铵,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对已冬灌但灌水量不足,土壤墒情较差田块春灌宜在小麦拔节期进行,并追施尿素5-8公斤。二类苗田以促为主,三类苗、晚播田块及冬前生长量不足麦田坚持一促到底,浇水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在5℃时进行,结合浇水亩追施5-8公斤尿素,第二次结合浇拔节水亩追施尿素5公斤,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稠旺田推迟至拔节中后期进行灌溉施肥,结合浇水追施尿素5-8公斤,加强养分补给,促进小麦稳健生长;沟播田块要采取小水渗灌、节水灌溉模式,不宜大水漫灌,以防於平垄土,压盖沟苗。灌后要适时破除板结,减少水分蒸发;无灌溉条件地区应及时进行耙耱保墒,破除板结,密实土壤,保墒增温,对底肥不足、苗黄苗弱田块,于起身至拔节期趁雨追肥尿素5-8公斤/亩。

二是抓好病虫草防控。对于没有开展冬前化除的田块,春季要及时化除。春季化学除草一般选择3-5日气温连续稳定在5℃以上,晴好天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无风或微风天气时,顺风喷药。要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适宜除草剂,并严格按照要求操作,禁止在小麦拔节期施用除草剂,以免发生药害。同时,针对我县近年小麦春季病虫害发生特点,重点加强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麦蜘蛛、蚜虫等病虫害监测预报,实行精准防控。返青拔节期:要根据小麦条锈病、蚜虫、红蜘蛛等田间发生情况决定用药,小麦条锈病早发常发区,坚持“带药侦查,封锁菌源”。拔节孕穗期:要前移防治关口,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全面防治,控制菌源扩散、蔓延。

三是抓好“早春旱”和“倒春寒”预防。据预报,我县早春降雨偏少,要提早做好“早春旱”预案,确保春灌能灌尽灌、应灌尽灌,促苗转化升级。同时预防“倒春寒”发生,小麦在低温来临前1-2天浇水,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预防“倒春寒”危害;也可在降温前12小时内,叶面喷施芸苔素内脂、奇善保或冷克星等叶面肥,增强植株抵御能力;也可在田间通过烟雾机释放烟雾,使烟幕能基本覆盖全麦田,直至日出前,有烟幕笼罩在地面效果最好。冻害发生后,及时追施氮肥,适时浇水,促苗早发,提高分蘖成穗率。

四是抓好药害田块管理。由于去年秋播后降温较早,且低于常年温度,小麦苗情整体长势较弱,造成部分小麦田块喷施除草剂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叶片发黄现象。针对此类田块,要加强春季管理,可增施分蘖肥,促进分蘖,增加成穗率,以减少药害损失;也可叶面喷施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小麦的生长,刺激小麦的生长发育,减轻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