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政司

编辑|通政司知事

林彪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有极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军长,参加了长征,是一名资历很深的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

下面就来回顾一下他在战场上的高光时刻——辽沈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战场形势扭转,解放军即将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3月,经过一系列战斗,盘踞在东北的国民党势力遭遇沉重打击。

当时东北解放区面积已经上升到东北全境的7%,而解放区人口也超过东北总人口的80%,在地区实力对比上已经占据压倒性优势。

马只能龟缩在长春、锦州、沈阳以及山海关一带的几座大城市此时国军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已经惶惶不可终日,他手下的55万人中,根本不敢出来。

而解放军实力却不断壮大,此时已经拥有正规作战兵力70万人,民兵及后备役人员30万人,总兵力达到100万以上。

在这样的形势下,党中央决定趁热打铁,尽快发动全面进攻,力争用一次战略决战彻底歼灭国民党反动派在东北的兵力,解放全东北。

此时国民党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们困守几座孤城,陆上交通都被解放军切断,无法互相支援,只能各自为战,因此在大战略方面处于一个进退失据的窘境。

其实早先美国军事顾问就建议蒋介石放弃长春和沈阳,将部队撤到锦州和山海关一线固守。

一方面可以阻断解放军在东北和中原的军队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避免无谓的牺牲。

其实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建议,将近三年的解放战争打下来,美国人对蒋介石的无能已经看透了,知道他烂泥扶不上墙,因此才提出了保守的建议。

可是蒋介石却犹豫不决,他认为这样大幅度撤退会让自己在政治和舆论上陷入不利,因此没有采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国民党在东北的最高指挥官卫立煌也不能下定决心。

他跟蒋介石建议还是要保住大城市,否则丧失坚固据点的话,在野战中会更加不利。最终蒋介石还是相信了他的提议。

这样一来,国民党的犹豫让他们丧失了最后的机会,同时也给解放军打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毛主席和林彪战略眼光超前

早在1947年下半年,解放军在东北逐渐取得优势以后,毛主席就以他敏锐的战略眼光发现了歼敌的好机会。

当时他通知林彪说,在攻克吉林市以后可以暂缓该方向的攻势,转而把主要兵力南下,准备后面更大规模的作战。

当时林彪也是戎马二十多年的老将了,军事眼光也极为出众,他一下就领会了毛主席的意思,即在东北打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

暂时减缓攻击力度是为了给敌军造成解放军后劲不足的假象,让他们放松警惕,否则逼得太紧的话,他们说不定就要一溜烟撤进关内了,那样这条大鱼就跑了。

打仗就是要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歼灭战要优于击溃战。

因此林彪立刻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将主力部队调往南线,主要目标就是锦州和山海关,准备在来年给敌人来个关门打狗。

毛主席的远见卓识让林彪坚定了决心

1948年上半年,林彪已经在辽宁省南部集中了大量部队,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但就在这时,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当时国民党阵营中有一个特殊人物,此人眼光非常独到,他在这个时候给蒋介石提出了一个建议,让解放军遇到了不小的麻烦,这个人就是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是前侵华日军华北总司令,虽然凶狠残暴,无恶不作,但不得不承认,他军事水平很高,而且非常了解中国。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特意聘请他作为军事顾问出谋划策,冈村宁次也投桃报李,提出了一个很不错的计策。

当时华北一带国民党军队最高指挥官是傅作义,他的主力部队盘踞在平津一带。

冈村宁次认为要着眼全局,东北战场不能只是用东北的军队作战,华北也要支援。

因此他建议蒋介石命令傅作义尽快发兵支援,威胁山海关一线,让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不能全力作战。

这一计划非常高明,当时国民党内的高官比如杜聿明、顾祝同等都比较赞成。

最终蒋介石下定了决心,亲自飞抵北平面见傅作义,跟他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而傅作义也答应出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样的情况,林彪陷入了犹豫,如果全力进攻锦州和山海关,到时候华北国军支援过来的话,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节节撤退,采取坚壁清野的方针,我军虽然占据了一些防守薄弱的空城,但是却得不到什么补给,林彪担心会出现强弩之末的情况。

思来想去,林彪还是觉得主力南下打歼灭战实在有些太冒险了,他作为前线指挥官,对作战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比较了解。

因此他打算采取比较保守的战术,即先打长春,再逐步推进。

不过林彪虽然是一名才能很高的将领,但他只是强在军事,对于战场以外的事情,理解还不是很充足,这一点毛主席要更加出色。

和国民党交锋也有二十多年了,毛主席对他们的弱点非常清楚。

国民党中不乏一些优秀将领和精锐部队,但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派系林立且内耗严重。

比如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是当初跟着孙中山的老资历,而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却是出自于晋系军阀阎锡山的手下,两个人根本不是一路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傅作义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出兵支援呢?

而就算傅作义为了应付差事出动了一些援军,也根本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关键还是看卫立煌。

当时卫立煌坐拥三十余万大军却在沈阳死守不出,美其名曰害怕解放军围点打援,坚决不会上当,其实根本就是怯战。

卫立煌的想法并不复杂,就是鸵鸟思维,他很清楚东北的国军迟早要完蛋,因此也不求力挽狂澜,只求稳妥,能耗一天就是一天,耗不下去的时候再说。

毛主席对傅作义和卫立煌的想法吃得很透,正因为这一点,他才有信心实现关门打狗,彻底完成吃掉东北国军这一宏大的作战计划。

因为毛主席对人心有着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也很擅长谈话技巧。

他明白如果不能让林彪从内心深处认可的话,强制命令也起不到太好的效果,那样根本无法发挥林彪的军事才能。

林彪之前未能领会就是因为没有点破这个思维盲区,结果毛主席稍微一点拨,林彪就彻底理解了,也坚定了南下作战的决心。

林彪一声令下辽沈战役拉开序幕

辽沈战役的关键就在锦州,夺下锦州并将其死死守住,东北的数十万国军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锦州是东北通往平津地区的门户,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就对这里非常重视。

当时他们把锦州修建为一座坚固的要塞,不仅在外围有纵深防御阵地,还有各种坚固的工事。

当然锦州的厉害之处还不仅如此,由于这是一座离海边不远的城市,因此如果驻扎在这里,还可以得到海面上的支援。

当时国民党已经在美国的帮助下组建了一支小规模的海军,而解放军却没有海军,因此难以阻止敌人。

尽管如此,林彪还是决定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拿下锦州。1948年秋天,随着林彪一声令下,战斗率先在锦州外围爆发。

国民党方面也明白事态的严重性,在军事顾问团的建议下,蒋介石决定做两手准备。

一边让傅作义出兵,走海路支援锦州,另一方面让廖耀湘指挥他手下的辽西兵团单独驰援锦州,既然卫立煌怯战,那就不管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种情况,林彪充分发挥出他的军事才能,他准备放出一个烟雾弹来迷惑敌人。

具体方案就是命令长春一带的解放军行动起来,让敌人误以为解放军可能会进攻长春,于是就彻底杜绝了卫立煌从沈阳南下的可能。

毕竟他当初是反对放弃长春的,如今长春还有十万兵力,他很难坐视这十万人被消灭。

这样一来沈阳的卫立煌就没有威胁了,林彪只需要对付廖耀湘和华北的国民党援军就可以了。

这下全部的战略部署已经完成,接下来就到了具体战术安排的时候了。

这一次林彪非常重视,下达了非常严格的军令,在战前动员会上,他命令各部队必须全力作战,攻克锦州,只许胜不许败,否则军法从事。

要知道林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算是一名儒将了,而且他平时沉默寡言,绝少用这种严厉的语气下令,可见这次他是要动真格的了。

1948年9月29日,东北野战军进展迅速,已经完成了对锦州、义县的包围。

义县是锦州外围最重要的据点,虽然易守难攻,但防守强度肯定不如锦州,因此林彪决定先捏软柿子,攻下义县的话,锦州就会成为一座孤城。

10月1日,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东北野战军消灭驻守义县的国民党第93军暂编第2师,义县顺利解放。

面对极其严峻的形势,义县失守后第二天蒋介石就飞抵沈阳亲自进行军事部署。

他决定从华北和山东通过海运将11个师运往葫芦岛,然后增援锦州,同时命令廖耀湘加速进军,争取对解放军进行夹击。

10月5日,林彪的指挥部来到了距离锦州十几公里的牤牛屯。一到地方,林彪就立刻实地考察敌情地形,之后紧急召开了军事会议。

在会议上,林彪制定了最终的作战计划。计划由两个部分组织组成。

第一是三面攻城。

其中韩先楚率领北路军,下辖第2、第3纵队和第6纵队之第17师;

邓华率领南路军,下辖第7、第9纵队及一部分炮兵;段苏权率领东路军,下辖第8纵队及第1纵队炮兵团。

这样围三缺一,敌人在遭到重大压力之下很可能会向西撤退,到时候就可以在野战中歼灭敌人了,林彪的作战安排深得兵法之要。

第二就是阻击援军。

这一部分任务极其艰巨,因为蒋介石通过海运运来的这十一个师都是国民党嫡系精锐部队,非常难对付。

而且葫芦岛的滩头阵地距离锦州也非常近,中间只有塔山一带可供防守。

如果这里被敌人突破,援军就会进入锦州城,那样快速攻下锦州的计划就失败了。

林彪决定让程子华率部死守塔山,下辖第4、第11纵队及2个独立师,在此阻击国民党援军。

至于廖耀湘的部队则不用太过担心,此人也是比较怯战,因此进军速度非常缓慢,暂时没有什么威胁,只派出少量部队稍微防备一下即可。

塔山并不是什么要塞,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但是在10月5日这一天,它成了整个辽沈战场上的绞肉机。

国民党军队在海军舰炮的掩护下,以装甲车为先导,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由于塔山是临时修建的防御阵地,我军没有时间在这里修建碉堡等设施,只有简单的壕沟,因此遇到了极大的压力。

好在经过解放军的奋勇作战,终于击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但是解放军也受到了重大损失。

这一天大战下来,双方在塔山这个小村庄反复拉锯,死伤枕籍,最终解放军守住了阵地。

听说援军在塔山受阻,蒋介石气急败坏,10月6日他亲自乘坐“重庆”号巡洋舰到达葫芦岛前线,为了鼓励前线士气,他声称将从山东再调集三个军支援战斗。

其实这些都是谎话,因为当时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动了济南战役,在山东一带的国民党军压力极大,根本抽调不出机动兵力了。

蒋介石做完这一番训示后匆匆离开葫芦岛,至于后面的战局如何,焦头烂额的他已经无法想象了。

在休整了四天后,葫芦岛的国民党援军对塔山发动了第二次强攻。

这一次他们投入了九个师,总兵力大约是解放军塔山防守部队的三倍左右。除了海军舰炮的掩护,国民党还出动了空军支援。

不过尽管如此,在持续三天的猛攻后,国民党军依然在塔山面前难以寸进,阵地还在解放军的牢牢掌控之下。

10月14日,战况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之前解放军三路大军正在清理锦州外围防线,还没能完成对锦州发动总攻的准备,而此时塔山已经非常危急了。

如果塔山失守,国民党援军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冲到锦州,到时候围攻锦州的解放军就将腹背受敌。

从这天清晨开始,国民党葫芦岛兵团的指挥官侯镜如就下令发动第三波攻击,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塔山。

对于林彪来说,已经到了要决断的时候了,为了尽快攻下锦州,他已经拿不出多余的兵力支援塔山了。

出于对自己手下精兵战斗力的自信,林彪决定相信自己的将士,相信他们能比敌人更快一步。

林彪下令提前对锦州发起总攻,并让参谋长刘亚楼不要担心,并给守卫塔山的程子华下达命令。

在电报中,林彪说出了那句名在军事史上可以流传千古的名言:“我只要塔山,不要伤亡数字!”

经过一天的苦战,解放军顺利攻克锦州城。国民党锦州守将范汉杰连忙化装出逃,结果在逃跑的路上被我军抓获。

而守卫塔山的程子华也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任务,虽然塔山阵地多次易手,但始终没让国民党援军突破。

听说锦州被攻占以后,葫芦岛兵团指挥官侯镜如也被迫放弃了增援计划。

锦州战役结束后,林彪接见了已经成为阶下之囚的范汉杰,在谈话中,范汉杰表示他输得心服口服。

此人虽然是败军之将,但对于战局也有清楚的认识,他认为锦州就是一根扁担,是华北和东北的联系,锦州丢了,这两地的国军迟早会被各个击破。

但他同时也表示,放着东北这么多大城市不管先攻打锦州是非常冒险的,如果没有卓越的战略眼光是做不出这种安排的。

锦州战役解放军大获全胜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听闻锦州失守,东北其他城市的国民党军也吓破了胆。

没过几天,长春守将郑洞国就宣布投降,解放军几乎兵不血刃拿下了东北第二大城市。

攻克沈阳,辽沈战役顺利收官

这时候蒋介石已经输急眼了,他彻底失去了理智,命令廖耀湘所部收复锦州,而且还想让傅作义继续发兵支援锦州。

但是此时国民党已经兵败如山倒,继续投入兵力是徒劳的,比较有眼光的将领比如杜聿明等人都提出反对。

但固执的蒋介石却坚持己见,最终他的愚蠢将廖耀湘也葬送了。

这时候林彪也面临一个选择,那就是接下来的进攻方向。到底是进攻葫芦岛的侯镜如还是进攻锦州东面的廖耀湘?

经过仔细思考,林彪认为侯镜如的部队都是来自关内,目标是支援锦州,如今锦州已经被解放军攻克,他们失去了目标后迟早要撤退,因此没有什么威胁。

而廖耀湘的部队现在还在路上,如果不尽快将其消灭,等他们撤回沈阳以后,沈阳城拥有三十万大军还是非常难以攻克的,因此机不可失。

林彪这一次的决策非常正确,因为蒋介石的胡乱指挥,廖耀湘丧失了撤回沈阳的机会,他们在辽西平原上无可遁形,已经成了解放军的囊中之物。

长春解放两天之后,东北野战军就对廖耀湘兵团发动了总攻。

廖耀湘也是一名很有才能的将领,之前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过昆仑关战役,也率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日军作战,立下不少战功。

面对解放军的猛烈攻势,廖耀湘知道自己跑不了了。

于是他决定出其不意,并不往东北面的沈阳方向跑,而是将主力集中到西面,全力突破解放军的防守,争取冲到葫芦岛。

到时候就能在海军的协助下撤往关内了。

虽然廖耀湘打了一手好算盘,但他的伎俩早被林彪看透了,林彪在通往葫芦岛的必经之路黑山、大虎山设下重兵防守,廖耀湘虽然全力进攻但是仍然无法取得突破。

一个星期后,弹尽粮绝的廖耀湘兵团十万人被我东北野战军全歼,廖耀湘也被生擒。

到此为止,国民党在东北的据点就只剩下沈阳了,10月31日,东北野战军完成了对沈阳的包围。

11月2日,士气低落的国民党沈阳守军彻底崩溃了,而沈阳的陷落也基本宣告着东北全境已经被解放。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开端,在这场持续52天的规模宏大的战役中,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虽然在战役之前林彪曾有过一些犹豫,但是他能够迅速转变观点,并且坚决贯彻正确的作战意图,在实际指挥中也是精妙无比,让敌军无所适从。

辽沈战役的胜利,林彪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