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宇是谁?

这几天,他的名字突然火遍了社交平台。

引得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大官媒纷纷转发。

央视新闻昨晚还特意出了一期他的专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切的起因是杭州日报在17号发布的推文:

《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

全文以金晓宇父亲的视角展开。

情真意切,跌宕起伏,泪点十足。

网友们纷纷感慨:多希望能有一部电影记录他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鱼叔看完也深受感动。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一聊这个「新晋顶流」。

他的故事,之所以能够爆火出圈。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其中的反差性。

金晓宇仿佛过着一种「双面人生」。

第一面的名字,就叫做「天才」。

《美丽心灵》

金晓宇的命运,和《雨人》里的哥哥雷蒙有几分相似。

雷蒙患有自闭症,生活无法自理,从小就住在疗养院里。

每天吃什么,看什么,穿什么都有严格的要求。

一旦不被满足就大吼大叫,用手锤头,根本无法正常沟通。

把亲弟弟折磨得够呛。

而金晓宇则患有躁郁症,又称双相障碍。

6岁时,他因玩耍导致一只眼失明。

之后逐渐性格大变,不再与人交流。

大一因病辍学后,他成了无业游民。

平时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一旦发病就会产生暴力倾向。

把家里砸个遍,光电视机就毁了3台。

让他的父母苦不堪言。

但与此同时,两人又是天赋异禀的人才

雷蒙过目不忘,有超强的心算能力。

能背下整本通讯录。

扫一眼就能数出掉了多少根牙签。

第一次进赌场就赚了8万美元,吓得赌场以为他出老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晓宇则是翻译界的天降紫微星。

他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

在过去的10年内,翻译了17本小说,近700万字。

豆瓣评分大多在8分以上。

有读者这样评价:「文笔古朴优美,看似不见烟火气的表达却如夜幕缓缓覆盖大地般引发起情感的共鸣。」

其中也有与电影相关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

为了翻译到位,他把塔可夫斯基的全部电影刷了至少两遍

这些片子虽然是富含哲思的艺术品。

但不可否认,内容相对沉闷,连影迷都很难坚持看完。

但金晓宇居然做到了全文不出错,收获了专业影评人、学者的盛赞。

《乡愁》

接下来。

他的目标是翻译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拱廊计划》。

这本书因内容过于晦涩,英译版拖了近半世纪才出版,中文版更是杳无音讯

因此全部的希望都压在了金晓宇的肩上。

在面对央视的采访时,他说:

「纸寿千年,书就是我的子女。」

他把翻译当成了治病的良药。

真的做到了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于是他火了。

这番爆火,是无心插柳,也是「命中注定」。

各路记者将父子俩团团围住,问个不停。

比起父亲的情绪满溢。

金晓宇的回应则显得冷静自持。

在面对极昼工作室的采访时(推文:「天才儿子」金晓宇,被看见之后),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天才。

反而无比坦诚地揭开了人生的另一面。

这一面,饱含着身为「疯子」的隐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极昼工作室

人们往往爱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来形容金晓宇。

但「疯子」这一标签,难免充斥着猎奇的味道。

摘去标签后,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煎熬的、挣扎着的生命。

疾病使他的精神状态在两种极端之间横跳。

就像《奇葩大会》第二季,名叫可乐的女孩所比喻的:

「躁郁症把你从万丈深渊突然一下拉到高空,然后太阳火辣辣地打在你的脸上,就好像冰窖突然带了火炉,它其实是一种比抑郁症更糟糕的病。」

身为一名精神疾病患者,金晓宇的生活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浪漫主义

反而更接近6年前的港片《一念无明》

片中男主同样患有躁郁症,生活在一地鸡毛中。

身心俱疲的父母,几乎隐身的兄弟,注定无望的爱情,还有非人道的治疗措施,视他如洪水猛兽的周围人......

这种痛苦没有人能真正地感同身受。

他只能慢慢自愈。

金晓宇同样长期生活在黑暗中。

首先,学业一路坎坷

虽然高考离一本线只差3分。

但因为高中旷课太多,他未被录取,档案也没退。

这导致他无法入读另一所天津的学校。

最后几经辗转才获准进入树人大学。

可惜才读一年就发病了,只能辍学。

其次,事业并不平坦

因为学历不高,他一直没找到像样的工作。

在工厂打过工,去新华书店当过店员,都被劝退了。

后来从事了翻译行业,确实干得得心应手。

但长期对着电脑屏幕,他患上了老花眼,看字更加费劲。

而且稿费不高

千字五六十,还需要交税,只够糊口。

多年来,他的开销其实主要依赖父母的退休金。

最后,生活并不浪漫

金晓宇是精神病院的常客。

里面的场景可以参考《飞越疯人院》。

病人们排队领药,不服管的人就会被强制绑在病床上。

就连吃喝拉撒都不松绑。

最长的一次,他被折磨了整整10天。

但金晓宇从未对人抱怨过这一点。

他明白父母为自己操碎了心,不想再传递负能量。

在没有犯病的时候,他非常乖巧听话。

他的母亲有点像孟母,控制欲很强。

小时候就因为教学质量要他转学。

大学时为了以后好找工作,让他从历史系改选国际贸易。

辍学后,又要求他自考英语系大专,努力成为一名翻译。

而他每一次都接受了。

后来母亲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 他开始承担起照顾母亲饮食起居的任务。

父亲本来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但因为母亲生病,儿子情绪又不稳定。

他的脾气也开始变得急躁,偶尔会把气撒在金晓宇身上。

有时候金晓宇承受不来,也不争辩,就会去外面吹吹风。

但同时还要担心自己会不会突然发病,伤害到无辜路人。

总之,翻译几乎是他唯一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如今,各路人马都在「造神」。

但不论别人怎么解读,金晓宇只想努力当一个普通人,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贡献。

比起父亲的愤懑,他显得很平静。

或许他早就习惯了这种大起大落。

他不怎么提及作为翻译家的成就,也并不卖惨。

反而描述了很多温馨又日常的细节。

母亲的严格,让他在辍学后没有沦为街头混混。

父亲的耐心,支撑他走向更广阔的翻译世界。

他也曾收获过很多陌生人的善意。

打工的时候,厂里的工人过年会给他发条鱼,平时还纵容他偷偷看书学习。

书店里的同事也对他的迟到早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在大街上乱逛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打扫卫生的大爷,还给他普及了种地的知识。

正是这些理解与包容,支撑他熬过了黑暗,重获光明。

这不禁让人想起电影《美丽心灵》。

男主原型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

他在22岁就提出了纳什均衡理论,对博弈论和现代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是步入而立之年,他却突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不仅丧失了思考能力,还被长期关进精神病院。

但是幸好他的家人和朋友对他不离不弃。

同事们也默默包容了他的怪异举动。

经过多年爱的治愈,他终于恢复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他从年轻时的狂傲不羁的天才,变成了一个谦和有礼的教授。

不仅获得了诺贝尔奖,也获得了周围人的尊重。

约翰·纳什很坦然地说过。

自己并没有彻底痊愈。

「从某种程度来说,精神健全是从众的一种形式。」

或许正因为他的思想异于常人,所以才能做出惊人之举。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金晓宇又何尝不是这样想。

他并不为追逐名利,也没什么娱乐活动。

而是将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知识的海洋。

甘愿当文化传播的桥梁。

人性的光辉,就是在这种与苦难长期搏斗的过程中迸发。

但整个社会对于精神病人的污名化,其实从未停止。

大家一直对他们抱有猎奇心理,就像在隔着玻璃观赏野生动物。

但就是因为不了解,才产生了恐惧。

加上社会福利体系不健全,照顾病人的责任几乎全部落在了家庭身上,由此也产生出无数的悲剧。

因此,金晓宇的故事在令人感叹之余,也值得我们警醒、反思:

我们是否能够对精神疾病患者给予真正的尊重、共情?

即便他不是天才。

令人欣慰的是,此事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躁郁症患者的世界。

也有多家媒体对精神疾病进行了科普。

只有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残酷性,才能扭转偏见和恐惧。

当我们看到的世界,跟别人看到的世界组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现在,就让金晓宇安静地当一个普通人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