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希宁 天亮了 68×68cm 1998

于希宁(1913—2007),山东潍坊人,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 。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擅国画。1933年进入上海新华美专学习,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美专,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

于希宁爱画藤类植物,枝干穿插缠绕如奔蛇走虺,书法笔意与气韵跃然纸上,被王朝闻誉为“老分割的年轻化”。于希宁以画梅著称,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以梅花为主要创作题材,多次赴南方梅林探梅、画梅、与梅结下不解之缘,并将人文情怀倾注于作品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精神境地。

于希宁生前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与人魂的统一,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推陈出新的优秀代表。

他曾撰文指出:中国画艺术有其深厚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建立在它的民族性、历史性和科学性之上的,有牢固和稳定的基因,但它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必然要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是立足在民族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又不断吸收古今中外的营养,最后同化为自己的血和肉,这就是一个民族艺术能够衍续它的生命而经久不衰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陈旧的规格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必然要受到冲击而破格。破格之后,绘画艺术又将进入一个新的自由阶段,当这一自由阶段发展到一定时期并取得新的经验时,就会产生新的规格。不破不立,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永无止境。

于希宁笔下的梅花,各种各样、多姿多彩、艳而不妖,有的苍龙怒吼、铁骨铮铮,有的香雪满枝、清丽婉约,有的疏秀雅逸、楚楚动人。他画的白梅,铁骨冰魄、奇逸纵横、雪蕊吐芳、格调清奇,他画的红梅,高古雄奇、冷艳出尘、气韵丰沛、灼灼如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笔画鸟册之三鹌鹑螳螂 28×30cm 1935

石榴 136×68cm 198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芋 68×46cm 1983

丝瓜 112×69cm 1980

藤萝 138×70cm 1997

牡丹册之四 34×46cm 197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瓜 61×51cm 1981

山果 68×46cm 1985

端午怀屈子 68×68cm 1990

扁豆 95×50cm 1979

铁柯百岁壮 68×68cm 1998

松鼠葡萄 68×68cm 1993

大藤萝 170×93cm 1979

新叶起新枝 151×82cm 1979

黄丝瓜 103×77cm 1998

紫英 68×68cm 1992

雪里娇 68×68cm 1994

羊城腊月犹春暖 95×65cm 1983

荷塘雨过留清香 91×69cm 2000

清香入花骨 67×46cm 1983

香岛紫荆 262×67cm 1997

横云飞雪球 59×96cm 1983

洞府凌霄 96×198cm 1984

雪团攒瑞相 262×67cm 1997

黄山紫藤 232×54cm 2002

(图文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