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晚8时许,谭宇舸出现在中山亭。雨淅沥沥地下,他撑着伞,脖子上挂一台索尼相机,小挎包里装着一个广角镜头。走过宽敞的黄兴路上的斑马线后,谭宇舸的背影消失在狭窄的小巷里。

20年前,谭宇舸还住在这附近的北正街一带。那时长沙城的模样与现在截然不同,幼年的谭宇舸在四楼的家中远眺,见证了平和堂商场、友谊商店从无到有。十年前,北正街面临拆迁,谭宇舸一家从旧房子里搬出。他也从此走上了用相机观察城市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端起相机的契机:北正街的家面临拆迁

谭宇舸今年29岁。29年前,他出生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当时接生我的那个医生,以前也接生了我妈妈。我是他接生的最后一个孩子,那之后他就退休回上海了。”据他回忆,当时的市一医院仅有如今靠近十字路口的一幢楼,“高一点的住院大楼都是后面才建起来的。”

小时候,谭宇舸和家人住在北正街、湘春路一带。他说那是一栋没有电梯的低矮住宅楼,整齐利落的外观,没有多少修饰可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大部分老城区的孩子一样,谭宇舸在方圆五百米之内读完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上的是一所教会幼儿园,“现在拆掉了,只剩我们当时睡觉的一栋楼。院子里的一颗古槐树、一颗古银杏树都还在,我去年11月来给银杏树拍过照,特别美。”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谭宇舸就读于湘春路小学,但不久后转入三角塘小学。“这栋楼,”谭宇舸用手指着一栋商业大楼,“就是我以前读书的湘春路小学所在的地址。”

谭宇舸在这一片区域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闲暇时分,他和小伙伴们穿梭在各个小街小巷之中,久而久之成了这里的“活地图”。谭宇舸知道,从哪个巷口拐进去能看到民国时期留下的老公馆,也知道往哪个方向前进能看到一口历史悠久的古井。

上大学那年,北正街一带面临提质改造,许多老建筑都被拆迁。谭宇舸在学校学习园林专业,也需要学些建筑方面的知识。“拆迁之后我不可能再记录这里以前的样子了,所以这也是个契机,让我开始扫街,用照片记录城市。”

城市的变化:“肌理”变动明显,天际线在他的注视下起飞

谭宇舸给自己的社交账号取名为“零七三幺”,长沙的座机区号。简介里写着,“记录我的城市”。

北正街拆迁,加上所学的园林专业需要掌握一些建筑学知识,谭宇舸购置了人生中第一台红外相机,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扫街。所谓扫街,即没有目的地在城市中漫步,走街串巷,看到能触发灵感的瞬间,就按动快门记录下来。

在这十年中,谭宇舸观察到长沙城最大的变化,在于城市的“肌理”。

十年前,仔细观察一副长沙地图,道路的布局细碎,走向也并不是规整的南北向、东西向。“这些道路、细节,就是城市的机理。”谭宇舸说,“我们现在在手机上打开地图,可以发现许多道路变成了灰色,这就是以前的老路,现在正在整修或者已经被弃用了。而且多了很多横平竖直的路,这很明显就是人工的痕迹。”

谭宇舸手指着地图上梅溪湖国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到,这里出现了还有许多整齐的马路标志,还有沿着大剧院边缘延伸的人行道。“这就有非常明显的人工痕迹。”他将地图划至城市的东南角,此处的道路稀疏、歪七扭八。“这是十年前,长沙道路的模样。”

另外,使谭宇舸印象深刻的是城市的天际线。还住在北正街的低矮楼里时,谭宇舸能在4楼的家里一眼望见约3公里外的、正在建设的平和堂商场。“可见当时长沙真的没有多少高楼。”

国金中心商业楼建成后,谭宇舸曾拍过这样一张照片。精心选取角度过后,国金中心和平和堂神奇地紧邻在一起,玻璃外墙铺满了整个天空。

通过PS处理,谭宇舸制作了这样一副组图:左边是纯净的天空,中间是十年后平和堂建成的样子,最右边则是国金中心建成后的模样。

“这就是最直观的,长沙城十年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市的不变:老城区还有许多东西保留了下来

尽管城市的肌理在变化,但令谭宇舸欣慰的是,有许多东西仍旧没有改变。

从北正街搬走后,谭宇舸的生活圈并没有远离这里。工作之余,他还是会挎着相机来到这边的街巷里,看看九仁里里头的老公馆,来学宫街164号的老长沙小吃店买一些灯芯糕、猫耳朵。

近年来,老街提质改造项目陆续开工。在谭宇舸看来,有些老街的“肌理”并未改变。“我小时候这里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只是可能把箱子的墙上和地板稍微装饰了一下,也没有赶走这里的原住民,小吃店、钥匙铺什么的都还在。作为肌理的标志的小路,也都没有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宇舸心中,古街改造效果最好的当属西园北里。西园北里是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最多的街区之一,包括湘春路旁边的西园北里、西园、泰安里三条主要街道。现在,西园北里里头不仅有居住多年的原住民,还有许多年轻人。他们将老房子改造成新空间,吸引年轻人前来开展文艺活动。

走进街区里一栋民居,登上7楼,画面十分震撼。低矮的民居、古老的公馆次第排列,身后是90年代建起的公寓楼,再后面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站在这里,能感受到时间的推移。”谭宇舸说。

直到现在,谭宇舸身份证上的地址依旧在西园北里街区东北侧的原左文襄祠,尽管他已经离开那里多年。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