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我国医疗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立起较完善的医疗机构。唐朝政府门下省下设置有尚药局,又设有太医署,负责政府的医药事务,归太常寺统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太医署下,人员多达300余人,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这样庞大职能健全的医疗机构是以往任何朝代都不曾出现过的。同时,唐代还具有完善的医疗教育体制,政府设立了医学,定时定额分科招收学生,由博士和助教传授医学知识。

唐政府为了加强医疗行业的管理,制定了关于医疗事故和贩卖假药的法律条文,还组织修编了《新修本草》,它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颁布的医学药典了。这个时期的医生,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同时,也对药物在临床实践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孙思邈的《千金方》最为著名,它是集前代和当时医药学大成的著作。

孙思邈,今陕西耀县人,从小体弱多病,为了看病,家人几乎耗尽家财,所以他从小立志 长大后成为一名郎中。他读书很刻苦,加上天资聪颖,七岁诵千言,20岁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当时,唐代世家子弟和儒生大都醉心于科举功名,对于医学很是鄙夷,认为这是一个不入流的出路。孙思邈则相反,淡薄功名,醉心于医术孜孜不倦。

他先后拒绝过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赐的医学官职,背篓采药,悬壶济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救助的患者更是不计其数。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孙思邈能不随波逐流,真是难得的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思邈行医,不论贫穷富贵,不论出生贵贱,不论美丑,只要有患者需要帮助从不推辞,即使是三更时分也会起身前往。有的患者慕名远道而来,他会让患者留宿,亲自为病人煎药,嘘寒问暖。遇到贫苦百姓更是分文不取,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他也能够将荣誉舍弃,尝试一切办法尽力救治。

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医者,必须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能草率行事,一切以患者为重。他鄙视那些以医术大肆敛财的医者,鄙视那些沽名钓誉的浅薄医者。

孙思邈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很快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远来得到救治的患者,无以为报,纷纷在孙思邈的住宅周边埋下杏核,来年的春天,繁花似锦,秋风拂过,到处是杏仁的芳

孙思邈医术精湛,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故事。

有一次,孙思邈在路上看到一行人抬着棺材出殡,一位老婆婆在后边啼哭,打听之下,才知道老婆婆的女儿几个时辰前难产而死,孙思邈看了沿着棺材滴落的血渍,立马判定人还没有死。

于是他上前拦住去路,解释过后,摸了脉搏,选好穴位行针。过了一会儿,孩子顺利出生,产妇也有了意识。他一针救了两条人命,乡民们直呼活神仙。

又一次,山区的百姓得了一个奇怪的病,好多人出现白天视力正常,一到晚上就像麻雀一样,什么都看不到了(夜盲症)。孙思邈分析过后,发现这种病症只在穷苦地区出现,那为什么富人很少得这种病呢?最后他断定是因为贫苦百姓很少食肉的原因,于是让百姓食用动物的肝脏,果然效果显著。而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夜盲症是缺少了维生素A,而在动物肝脏中,这种维生素的含量最是比较丰富的。

孙思邈对妇女,儿童的疾病也特别重视。他认为妇女在妊娠生产过程中,情绪容易忧伤,得病后较难治疗。所以他在《千金方》中对妇科,儿科疾病的预防做了详细的论述。

他主张:孕妇要镇静,保持心情愉悦,儿童要经常接触日光,呼吸新鲜空气。这些都为现代妇科儿科提供了借鉴。孙思邈的足迹遍布名山大川,采集了百种草药,从民间总结了丰富的药学资料,在他70岁的时候整理出了《千金药方》,共收录方论5300首,内容侧重于,本草,伤寒,杂病,中风,非常接近现代医学的分类方法,收藏药物872种,记录了232种药物的采集和炮制方法。

孙思邈行医采药70年,活了102岁(有争议,另说他活了120多岁,有的甚至说他活了高达140岁左右)对中药的研习冠绝当世,被人尊称为“药王”。他以崇高的医德,医术为自己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必将得到后人的敬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去世后,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给他修建了祠堂,他曾经隐居过的五台山也为他修建了一座“药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