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3657亿斤,再次创历史新高,同时也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近期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发言人再次提到,2022年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将继续加大。

通常来说,我们对于粮食领域主要关注两大方面:一是种植结构的变化,二是政策及相关补贴的支持。

一、种植结构:两稳两扩

今年粮食领域的头等大事仍然是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产量继续维持在1.3万亿斤以上。而在优化粮食结构方面提出了“两稳两扩”,即稳口粮、稻玉米、扩大豆和扩油料。

1、稳口粮中小麦成为重点

一直以来,我们口粮的自给率在95%以上。在三大主粮中,玉米因为越来越成为深加工以及饲料加工等方面的重要原料,因此口粮的重任就落在了稻谷和小麦上。

稻谷方面一直比较稳定,且库存高企,但去年小麦在玉米替代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去年流入饲料领域的小麦数量大约为3000万吨,约占小麦年产量的20%左右。而去年由于秋收遇雨导致部分地区收获延迟,进而也影响了小麦的冬播,且部分主要产区的长势偏弱。再加上去年小麦质量分化,受此影响市场一度对今年小麦的行情比较看好,麦价一直高位震荡,甚至多次冲破了1.5元的大关,达到了历史高位。

因此,今年小麦大概率会退出玉米的替代,回归口粮。而且鉴于小麦后续走势以及市场供需或存在波动,因此小麦将成为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玉米从“增”到“稳”

去年玉米存在较大缺口,玉米价格不断冲破新高。因此在去年的政策方面,努力增加玉米的种植面积及产量。

数据显示,去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3090万亩,而产量增加了238亿斤,同比增长4.6%。随着玉米的增产,玉米缺口得到了一些补充,玉米价格也从高回落。但是受去年秋收遇雨的影响,玉米也出现了质量分化。华北地区玉米质量双减,于是优质粮源越来越向东北集中。东北玉米今年频频上涨,年前也走出了翘尾的行情。

但另一方面,去年以来进口玉米数量不断加大,因此对玉米的供给会有一定补充,再加上小麦替代退出后也将会有新的替代进入,因此2022年玉米总体以稳为主。

3、大豆增产是重点

玉米由“增”变“稳”的另一大原因就是要给大豆“让位”。

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因此我国大豆一直对外依赖度非常高。在过去20多年里,我国大豆的进口量增加了近100倍。于是在2019年时,农业农村部重启了“大豆振兴计划”,再次明确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要达到1.4亿亩的目标。

2019和2020年大豆的种植面积均在1.4亿亩以上,但到2021年时却减少至1.26亿亩,同时产量也同比减少了64亿斤。原因就是玉米和大豆种植地区高度重合度,增玉米的同时就调减了大豆的种植面积。

但随着我们对大豆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全球粮食格局仍然动荡,为了减少大豆的对外依赖,更好地把粮食饭碗蹲牢,因此在今年种植结构要恢复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其中今年的重点就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21年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已达700多万亩,模式已基本成熟,而今年的目标则是新增1500万亩。

二、粮食政策及补贴

根据统计,2021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达到了1893亿元,增长9.7%。但显然与不断上涨的物价相比,种粮的收益相对落后,而当前农资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再加上农民外出就业等不确定因素增多,给粮食增产以及农民的收入都带来了不确定性。因此,今年在稳口粮的基础上提出要适当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以稳定农民收益预期。

另一方面,则是要完善玉米和大豆的生产者补贴。

补贴通常有两个作用:一是调节种植成本,二是增加种粮的积极性。去年玉米种植积极性较高,一方面是因为玉米价格高,另一方面补贴也起到一定作用。而今年重点是“稳玉米、扩大豆”,因此不排除会增加大豆方面的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结语

除了产量以及相关补贴政策外,另一个需要应对的就是天气变化。去年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而今年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总体来看,今年的供需格局基本稳定,但由于化肥农资等价格依然高位,继续推升今年的种植成本,对粮价也形成了重要支撑。此外,再加上国际粮食市场仍在波动,因此今年粮食市场依然严峻,粮价大概率仍偏高位运行。

欢迎关注“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农业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