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被白敬亭和赵今麦的新剧《开端》刷了屏。

随便点开一个App滑两下,准保就能看见这两个人在45路公交车上“炸来炸去”——播出刚一周,这部剧已经上124次热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了几集有点上头,不过剧里最让人窒息的片段,还得数这个三口之家:

儿子和爆炸的公交车擦肩而过,被警察叫去询问。快结束时,妈妈突然冲进来,手里拿着儿子的日记本

进门前警察嘱咐她千万别激动,上一秒答应得好好的,下一秒质问儿子的话就喊破了音。尖利的声音里隐约又带着点哭腔,一时之间警察都有点慌,审讯室乱成一锅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子背过身去一言不发,爸爸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结果妻子声嘶力竭,手指尖又快戳上爸爸的脸。

好家伙你敢想吗,短短几分钟里,这一家三口先后完成了母子、父子、夫妻之间的争吵与冷战……而这一切,甚至就发生在警察局的审讯室里。

坦白讲,光是描述这段已经让我觉得嗓子发紧,如果在外人面前都已经不介意“家丑外扬”,那关起门来什么样子,不敢深想。

过度保护,是爱还是伤害?

儿子名叫卢笛,为人勇敢、善良,常常救助流浪猫,自己也养了四五只。

他还很喜欢动漫,性格里也有点中二、热血,墙上贴满海报,柜子里摆着手办,一看就知道是个老“二次元”了。

说到这里,卢笛听起来热爱生活、有追求,可是刚出场时,他一身黑衣,连口罩、帽子、双肩包都是黑色的。上车后他径直坐到最后一排,就差把“我是凶手”四个字写在脸上。

——因为喜欢猫咪和二次元这两件事,都得躲在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租屋不仅仅能给猫咪和手办一个家,妈妈坚决抵触的那一部分真实自我也终于在这里被珍藏、被妥善安放。

这十几平米,是卢笛灵魂得以喘息的空间,是他的精神“自留地”。

他每天下班了都会先来这里“吸吸猫”“充充电”,用粘毛器收拾好自己后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按时回家吃饭,不然就会接到妈妈的“夺命连环call”:

“下班了吗?到哪里了?怎么还没回来?” “饭已经做好了!我和你爸都在等你呢!” “你不回来我们怎么能先吃!”

卢笛不是稚龄儿童,也不是久未归家,妈妈更不是只有今日才这样问——从小到大都在父母眼皮子底下的他,即便如今已经经济独立,却还是日日被妈妈如此“关心”!

偶尔有一次,身上衣服残留的猫毛被妈妈发现,在一连串急促的追问后,卢笛爆发了:

“我根本就没有犯病,我的病情已经很稳定了,猫对我根本就没有影响!”

提及以前如履薄冰的生活,他更是满腹委屈:

“从小到大我都听医生的话,坚持吃药、不参加剧烈运动。” “长大到现在,我一个朋友都没有!” “你们每天把我圈在屋子里!”

对,卢笛有哮喘病,看似一切顺理成章:因为儿子生病了我才管这么严,但关键在于,哮喘是一种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和妈妈大吵一架后,卢笛就发病了。匈牙利精神分析学家和心身医学专家弗朗茨·亚历山大早在上个世纪就指出,负性生活事件会增加支气管哮喘发病,例如母子冲突、家庭不和。

——或许根本不是因为孩子患有哮喘病才管得严,恰恰是因为管得太严,孩子才会哮喘!

亲子关系中的过度控制,侵占了孩子的生长空间,正常需求被遏制,心理首先感到窒息,然后产生反复性气喘、呼吸困难等躯体反应。

“我爱妈妈,我恨自己”

卢笛不是个案,现实中因为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控制,导致孩子的人生只能按照规定好的路线成长,扼杀了人生其他的可能性,这种悲剧比比皆是。

知乎类似的问题下有一个女孩用洋洋洒洒的两千字,认真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妈妈的“期待”藤蔓般缠绕始终,却渐渐搞丢了自己。

她一路“乖”着长大,连叛逆期都没有,习惯了什么都听大人的话:

买衣服一旦我自己挑,我妈妈就会说,你看你的眼光还是不行吧!然后下次买衣服我就会听我妈的建议,开始不相信自己,上大学以后还有“买衣服恐惧症”。

妈妈“无微不至”,她却只觉喘不过气:

高中时她怕我吃不好,就天天骑车二三十分钟给我送午饭,下雪天也没耽误过。 我同学都说你好幸福啊你妈妈真贴心,我不能说这比去食堂麻烦多了,否则大家又会说我没孝心、不识趣,妈妈也会伤心。

道德上,她觉得自己应该满怀感恩,可是又没办法完全忽视自己压抑的内心,再加上外界的“绑架”,或许终其一生都会受此困扰……

在这种拉扯里,孩子不会怀疑父母,只会转向自我攻击,她的个人页面就证实了这一点:

“我不优秀,甚至都觉得自己不够努力,觉得自己很辜负她。” “他们一直在努力给我他们能给的所有最好的,而我却没有活成他们期待的优秀的样子,让他们失了望。” “我不想做什么听话顺从好使唤的乖乖女,我只想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爱妈妈,但我不喜欢我自己甚至有点讨厌这样弱的只会顺从的自己。”

她在不同的问题下给自己贴标签,否定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表达对长辈的愧疚,又忍不住坦诚自己内心的犹豫与挣扎……

她或许就是我们身边某一个青春靓丽的普通女孩,“她”甚至也是我们自己,而我们本可以不必如此辛苦。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如果能从此刻开始,多给我们的孩子一点空间,至少TA们不必再遭遇同种境地。而其中真正的难点,或许在于分寸感和距离感的拿捏。

尹建莉老师前几天在微博上分享了她照顾小外孙女时的几件事。

刚8个月大的小宝宝,正处于看什么都很新鲜的阶段,椅子背、塑料箱、餐桌垫都想拿来抓抓、啃啃,连买回来一根大丝瓜都很有兴趣。

尹老师也不阻止,洗洗干净就拿给孩子玩,只是一直在旁边注意着,丝瓜别被宝宝咬下去一块,“只要是安全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她的玩具。”

那遇到不安全的时候呢?

有一次,宝宝对一条珍珠项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揪住不放。尹老师这才想到万一项链突然断开,孩子把珠子吞咽下去呢?

但她还是把项链摘下来给孩子玩,接下来的动作才是关键:

她很用心地看着宝宝,让她玩了几下,然后用别的玩具引开注意力,把项链拿走并且再也不戴首饰出现在宝宝面前。

宝宝还经常自己拿小勺吃辅食,除了嘴里没有,身上、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有,饭后洗澡、收拾的时间,远远超过做辅食的时间,即使这样也不阻止孩子。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用一刀切的方式“保护”孩子。尹老师说,这样做比管住宝宝要难得多、累得多,但不会很久,因为孩子很快在长大。

更重要的是,凡事都被满足的孩子,其实非常省心:

“她一天到晚几乎不哭,眼神明亮,总是笑,有什么需求就大喊一声。” “最近几天因为积食有点发烧,也不哭,大部分时间还是开心地玩。” “比较不舒服时只是像只小树袋熊一样爬在妈妈的怀里,安安静静的,一声不吭,乖得让人心疼。”

尹建莉老师说:“在安全的底线上,要允许孩子做一切他想做的事,给他最大的活动空间,最多的探索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像夏天的柑橘树,挂着青皮的果。一定会有苦,但不能因为怕苦,就由着自己的心意去改造这棵树,养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自有去处。

我们要学会爱,更要学会放手。

参考资料:

“心身疾病”,A+医学百科

《十五种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4期

《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影响因素》,豆丁网

《弗朗茨·亚历山大精神分析思想研究》,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