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23日报道 据路透社维尔纽斯1月21日报道,由于允许台当局在维尔纽斯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立陶宛面临来自北京的经济压力。立陶宛将为受到重创的企业设立1.3亿欧元的贷款基金。

报道指出,部分立陶宛企业称,在立陶宛当局去年允许台打开设立所谓“代表处”后,它们无法向中国出口或从中国进口任何东西。

报道称,该基金可以向企业提供上千万欧元的贷款。除此以外,立陶宛还希望能让受影响企业获得即将设立的旨在抗击疫情的2亿欧元贷款基金的支持。

另据美国之音电台网站1月22日报道,立陶宛正在设立1.3亿欧元的贷款基金,以帮助那些因政府允许台当局在维尔纽斯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而受到影响的企业。

此外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22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立陶宛当局正面临来自德国企业的压力,要求其恢复与中国的关系。

报道援引路透社报道称,一些德国企业已要求立陶宛政府缓解与中国的争端,否则立陶宛将面临企业撤离的风险。

报道称,立陶宛允许台当局在其首都维尔纽斯以“台湾”为名开设所谓“代表处”,引发中国大陆强烈反弹。许多跨国企业也受到影响,其中德国汽车企业受影响最大。

相关报道:“再不缓和对华关系,就搬走”

来源:环球网

近来就涉台事务不断挑衅中国的立陶宛,感受到了来自本国企业和德国企业的压力。

综合路透社、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媒体21日报道,立陶宛国内外多家大型企业为了减少损失,正计划放弃在立陶宛的业务,打算将生产转移至其他国家。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敦促立政府尽快恢复对华关系,否则企业将别无选择,只能关闭位于立陶宛的生产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路透社报道截图

卫星通讯社援引立陶宛“15分钟”新闻网的消息报道称,全球最大的泥炭基质、德国生物燃料生产商“Klasmann Deilmann”总经理卡明斯卡斯称,“中国市场大约占据我们在立陶宛企业15%的销售量,我们真的不想放弃这个市场。我们一定不想放弃这个,所以不得不将这一部分的生产转移至其他欧盟国家。”

立陶宛“15分钟”新闻网报道截图

卡明斯卡斯还表示,该公司向70个国家出口商品,而中国市场对其尤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Klasmann Deilmann生产基地资料图

报道称,另一家公司的总裁说,在27个欧盟国家中,立陶宛是唯一一个不再拥有全球市场的国家。

除立陶宛企业外,立陶宛还面临德国企业施加的压力。路透社报道称,有知情人士透露,德国—波罗的海商会在近日致立陶宛外交部长及经济部长的信函中表示,立陶宛产品对中国的销售都已经停摆,部分企业可能不得不离开。该商会呼吁两位部长寻求“建设性解决方案”,恢复与中国的关系,“这些企业的基本商业模式正面临困难,一些业者可能别无选择,只能关闭立陶宛生产线。”

一位知情人士还透露,立陶宛总理希莫尼特上个月会见了商界领袖,听取了他们对当前局势的担忧。这名知情人士还说,商界人士向希莫尼特抱怨,整个行业受到的损失高达数亿欧元,如果与中国的纠纷继续影响全球生产,情况将进一步恶化。

另一名知情人士透露,立陶宛总统瑙塞达本周与企业高管举行会谈时,被敦促“立即缓和紧张局势”。

当地时间19日,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在总统府主持召开会议,讨论立中关系危机。他在会后表示,立中关系交恶造成商业损失,立陶宛需要实施降温计划,立外长已经按照要求拿出了方案,并称立中有望近期举行会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1日表示,“中方同立陶宛沟通的大门始终敞开。立陶宛如果真的有意改善当前局面,应当向中方展示出诚意,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来。”

延伸阅读

媒体:美国外交官已私下建议立陶宛更名 平息中国怒火

连日来,包括立陶宛总统在内的多名立高层官员意识到操弄涉台议题引发的严重后果,承认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是错误的,不少政客呼吁为“代表处”更名。距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发表以“台湾”之名开设代表处是一个错误的言论,已半月有余,至今立陶宛政府内部仍然政见分裂,没有得出统一结论。立陶宛作为一个只有300万人口的国家,罔顾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在此时选择“逾越”一个中国红线,其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

立陶宛议会副议长、反对党劳动党议员安德柳斯·马祖罗尼斯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寻找方法改变代表处的名称。这是最容易实现的方案。”“这个名称对立陶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而据台湾“中时新闻网”21日报道称,为缓解中立紧张局势,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已经敦促外交部与其欧盟伙伴协商,拟定降温计划,以缓解紧张的中立关系。

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多次表示,立陶宛在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中寄望于欧盟援助。不过,欧盟方面已经拒绝。

立陶宛总统称中立有望举行峰会缓和局势,外交部:应展示诚意

针对立陶宛总统谈及中立关系需要实施的降温计划,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2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进行了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立坚表示,中立关系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立陶宛当局在涉台问题上执意采取错误行动,损害中方核心利益,破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谁是造成中立关系恶化,一步步导致局势升级的始作俑者,国际社会自有公论。

赵立坚指出,中方同立陶宛沟通的大门始终敞开,立陶宛如果真的有意改善当前局面,应当向中方展示出诚意,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来。

美国外交官已私下建议立陶宛更名 平息中国怒火

值得注意的是,华盛顿方面也释放出“劝和”的信号,据英国媒体《金融时报》1月20日爆料,已有美国外交官私下向立陶宛建议,更名“台湾代表处”,以缓解与北京的紧张关系。报道称,这场外交风波让华盛顿感到头疼,它希望帮助台湾加强所谓的“国际存在”,但又不想挑战一个中国原则。《金融时报》的报道同时提到,白宫并不承认美国官员向立陶宛建议改名的说法。一位熟悉内幕的人士说,其中的阻碍是,台当局不希望改名,立陶宛内部也有一个强势派别不希望改名。

而立陶宛内部的所谓“强势派别”中就包括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他一直坚持声称“‘台湾代表处’并无违反任何条约”,甚至在20日(报道指原本是宣布中立降温计划的时间),他依然宣称“在更改‘台湾代表处’名字一事上,不会让步”,甚至打算针对中方的反制行动,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诉讼。

“中国威胁”成西方无解的自我诅咒

俄新社分析,立陶宛很可能收到来自外部,比如华盛顿的提示——试探中国反应。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洛马诺夫指出,立陶宛对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中国的政策都是对抗性的。与台湾地区当局勾连,加强了立陶宛作为欧洲“反东方堡垒”的地位。美国需要像今天这样的立陶宛,作为在东欧实施政策的“作战部队”。

路透社1月20日报道,据三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国务院已经批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向乌克兰运送美国制造的导弹和其他武器。

从近期一系列美欧政要发言与媒体报道立场来看,煽动反华的论调与日俱增,无论是《中欧投资协定》,或是鼓噪不派外交人员出席北京冬奥会等等,背后深层次的意识皆发源自美欧等西方国家认定的所谓“中国威胁”。人口仅300万的小国立陶宛得以刷存在感,成为美欧等西方国家压抑许久之后,拿出的一个对华试探的试验品。否则就客观、现实且常规的国际关系而言,立陶宛无视其他欧盟成员国的意愿和利益,任意将一国政治问题扩大化,为了一己之私图谋逼迫区域组织对抗中国,不仅罔顾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也缺乏理性。

台湾的“金钱外交”

台湾采购的立陶宛朗姆酒抵台

梳理近期的公开报道可见,继2021年12月台湾绿媒呼吁台湾民众“喝爆”立陶宛啤酒后,2022年1月3日,台湾财政部门又宣布将立陶宛一批“被大陆拒收”的、共2万瓶深色朗姆酒“全包”了。

1月11日,立陶宛还曾与台湾官员举行视频会议,会后宣布,台湾会设立一个总值10亿美元的融资计划,促进双方企业合作。

种种举动遭到台湾媒体的无情吐槽,称“台湾地区与立陶宛交往历程已被赋予了太多政治符码”,“这几乎是台湾讨好式的‘金钱外交’”。对此,中国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朱凤莲也批评道,“立陶宛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错误,并切实采取行动,尽快纠正制造‘一中一台’的错误行径”。

立陶宛陷入通货膨胀危机23%民众无法充分取暖

强硬归强硬。事实上,继立陶宛宣布以台湾之名开设代表处后,2021年年底,立陶宛政府的支持率已经跌至历史最低水平17.3%。民调显示,60%的立受访民众不支持该国目前的对华政策。支持台湾当局的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和总理希莫尼特的,分别只有15.3%和30.5%支持率。很显然,现任政府此举并不招立陶宛国民待见。

一份由立陶宛政府委托私人公司制作的民意调查更显示,仅13%的立陶宛人支持政府对北京采取强硬政策;有将近60%的立陶宛人消极看待政府选择强化对台湾关系的做法。这份调查结果由立陶宛网络媒体“15分钟新闻”(15min naujienos)公布。

该国第二受欢迎的政治人物,反对党“立陶宛社会民主党”领袖布林克维丘特批评现政府对华政策 “不专业”,并呼吁外长辞职,因为这是缓解立中局势的“先决条件之一”。立陶宛投资局负责人也指出,很多立陶宛公司因中立关系而遭遇困难。

立陶宛经济本就问题重重,自从立陶宛政府开始“调皮”以后,更是为其“内患”徒增压力,2021年年底,立陶宛通货膨胀率达到11%,达到了进入2000年来前所未有的水平。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1月8日报道,在立陶宛,基本消费品的价格已接近西欧水平,但居民平均收入和最低工资远远落后西欧。而收入增长的同时,物价也在增长。对于那些经常回国的立陶宛侨民来说,国内外生活水平差距尤为明显。据欧盟统计显示,今冬或有高达23%的立陶宛人无法充分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