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卧龙先生对自己毕生的写照。不过却鲜有人知这句诗的前半句其实出自诸葛亮给自己算的卦辞。据说,诸葛亮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做决定前常常会用算卦的形式来占卜吉凶,前前后后他一共算了14卦,也就是后人总结的《马前课》。

其中第一课就是:“无力回天,鞠躬尽瘁”,这卦辞中短短几个字就道尽了诸葛亮和蜀汉政权此后的结局。诸葛亮一生的写照就是鞠躬尽瘁的为蜀汉服务,而无力回天则暗示了蜀汉政权最终覆灭的结局。这样精准的推演可谓奇才。

然而还有这样一位奇才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他就是人们口中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称的刘伯温。

智慧的化身刘伯温

刘伯温生于元末明初这个动荡的年代,他是草根皇帝朱元璋的心腹之一,曾经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要说到朱元璋,想必许多人最熟悉的就是他的睚眦必报、疑心颇重,但是刘伯温却能够在立下丰功伟业之后功成身退,不得不说他有着卓越的判断力和审时度势的敏锐感知力,而这样的聪明才智,刘伯温自幼就展现于众人了。

刘伯温自出生就备受关注,原因不单单是他天资聪颖,还有他一目十行的读书能力,这都让父老乡亲们叹为观止。凭借着出色的学习能力,刘伯温年仅十二就中了秀才,这是古代许多读书人十年寒窗都换不来的殊荣,而刘伯温十岁出头就摘到了这个桂冠。因此乡里乡亲都叫他神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刘伯温并没有满足于当下的成就,而是选择继续深造。他熟读四书五经,还钻研了诸子百家,待到二十三岁那年,直接中了进士。一朝成名天下知,刘伯温从此踏上了为官的道路,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为朝廷做贡献。遗憾的是,在上任之初,刘伯温的种种献计并没有被统治者采用。还遭到了小人的排挤和打压,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的刘伯温选择了退隐山林。

就在百般受挫之际,刘伯温遇上了正在忙着组织起义的朱元璋。此时的朱元璋正好急需一个军师,于是真诚地请求刘伯温出山。刘伯温答应下来后也果真给了朱元璋最切中时弊的建议,使得朱元璋的部队能够一呼百应、势如破竹,最终打下了明朝江山。毫不夸张地说,刘伯温在当时的地位就如智慧的化身,他对朱元璋的各种建言献策奠定了他开国元勋的位置。

刘伯温的预言

刘伯温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他还精通各种占卜之术,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他的一句关于虎年的预言,预言前半句是“贫者一万留一千”,后半句为“富者一万留二三”。这句话猛地一看会让人很费解,不过结合全文后,意思就很明显了。

这句话的意为:灾难过后,活下来的人数不一,一万个穷人能活下来的人有一千个,同样数目的富人中只有两三个能够活下来。关于这则预言,其实千百年来人们的理解都不同,不过因为虎年将至,有一部分人认为这和即将到来的壬寅虎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方面,按照天干地支的纪年法,年份的计算是有循环周期的,而有人就认为即将到来的虎年或许就和曾经刘伯温预言的虎年有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最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打乱了许多人原本平静的生活,有一些人不堪其扰的同时就担忧这会不会和刘伯温预言的灾害有着关联之处呢?

这样的分析似乎有些道理,难道刘伯温的预言真的在慢慢实现吗?甚至还有人将他的预言解读为是度过灾难后的真实写照,这真的有依据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预言的分析

其实,如何看待预言本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只是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保持理智,那对我们发现真相会更有帮助。首先,记载这则碑文的陕西太白刘伯温碑是近几年在网上出现的,因此它的真实性本身就有待考究。如果我们盲目的将这上面的内容奉为圭臬,本身就是不理智的。

其次,倘若这则碑文真的出自刘伯温之口,那么我们更要将其放回刘伯温生活的时代来研究了。我们知道,元末明初时,当朝的黑暗统治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农民起义,朱元璋也是其中之一。那么刘伯温所说的灾难,可能只是对于当时情况的一种记载,而不是一个预言。

而且古代医疗技术落后,一场感冒、伤风不加留意的话都可能丧命,更别提灾难过后了,一定更是饿殍遍野。但是现代的医疗技术和探测技术都先进许多,在许多灾害未发生之时就会有预警,发生之后也会有各项措施补救,所以基本上不会存在刘伯温所说的那种情况。因此我们在看待这所谓的预言的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毕竟我们身处不同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事情本就千差万别。

其实,对于刘伯温的预言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他所指的贫穷和富有是相较于精神状态而言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心存善意,那么即便是生活贫困,也能够在乱世之中生活下来。而如果一个人富得流油,但是脑满肠肥,整日欺行霸市,那么自然不得人心,活下来的概率也很小。这种解读其实和古人所言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语

话说回来,今人对于刘伯温预言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本就比较多,自然就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不过,大多数灾害的发生其实都是人们不注重生态保护的结果,所以与其纠结预言的真实性,不如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以约束,保护环境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总之,对于古人留下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是心怀敬畏,而不是过度解读或者曲解原意。要回到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样得到的答案才会是客观的,理智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