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清代晚期滑冰鞋

清代的文献和字画中有很多关于冰嬉活动的描述,展示出了清代冰嬉活动的盛世场景。

乾隆皇帝的《冰嬉有序》记载:“国俗有冰嬉”;清代窦光鼐、朱筠等《日下旧闻考·宫室·西苑一》写到:“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习国俗云”;《帝京岁时纪胜》《补笺》记载,每到寒冬之时,“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上,群聚滑擦”、“什刹海、护城河冰上蹴鞠,则皆民人练习者”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张为邦、姚文翰所绘《冰嬉图》(局部)

张为邦、姚文翰所绘《冰嬉图》和金昆等人所绘的《冰嬉图》,就像一张张老照片,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当年清宮冰嬉活动和皇帝亲临冰嬉比赛的场景。

究竟为何这个时期的冰嬉活动会如此兴盛,成为“国俗”,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甚是喜爱呢?

军事“大阅兵鞋”的影响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之前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设有专门负责在冰雪上作战的队伍——八旗冰鞋营。

这支队伍入关后一直保留,还设计了特殊的军事项目“大阅冰鞋”,在每年冬季举行盛典,皇帝亲临现场检阅,场面十分壮观。清末朱彝尊的《日下旧闻考》记载:“太液池冬月表演冰嬉,习劳行赏以阅武事,而修国俗”,说的就是冰嬉作为“国俗”在太液池表演,并以此检阅士兵技能,技艺突出的者还可以获得赏赐。乾隆皇帝看后亲自为冰嬉做赋,称“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鞵以韦,或底含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愈疾焉”。

“何人冒寒作冰戏”的娱乐

“冰嬉”也称“冰戏”,是古代冰上项目的泛称,是一项具有特色的节令体育活动。

最早在宋代《宋史·礼志》记载:“幸后苑观花作冰嬉”,说明当时的冰嬉是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到了清代,冰嬉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除了在冰上展现高超的技艺外,更是融入了其他体育活动,冰上杂技、冰上射箭、冰上舞蹈等屡见不鲜,其中冰上蹴鞠就是广受欢迎的项目之一。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记胜》中说:“金海冰上作蹴鞠之戏,欢腾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昔黄帝作蹴鞠之戏,盖取遗意焉。”受宫廷影响,民间对冰嬉也是情有独钟。“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下,群聚滑擦”,描述的正是民间爱好冰嬉的人们群聚护城河外共同溜冰的场景。

图|转龙射球

“健儿猿臂献身手”的花式表演

在国泰民安的时代,冰嬉在宫廷中的军事作用不断退化,逐渐演变成一项表演项目,以此来满足统治者的精神需求,由此冰嬉的内容、形式不断增多。

张为邦、姚文翰所绘的《冰嬉图》中可以看到有花样滑冰的金鸡独立、哪咤闹海、紫燕穿波、凤凰展翅、双飞燕、千斤坠等,以及杂技表演的弄幡、爬竿、翻杠子、飞叉、耍刀等具有表演性质的冰嬉活动。还有京城外的湖泊、河流上的民间滑冰者“足着铁底鞋,一步恒数丈,行冰上,兼有能格斗舞跳者,都门入冬,城河最多”。让人惊叹道:“这不就是花样滑冰吗?”。

“得者为胜”的竞赛推动

《金鳌退食笔记》中有记载关于冰上“抛球”的比赛。文中写到:“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伍而立,以皮作球,掷于其中,俟其将堕,群起而攻之,以得者为胜”。“以得者为胜”,说明当时的比赛已经具有竞赛制度性质。

此外,陈康琪《郎潜纪闻》对宫中“打滑挞”的运动做过简短记述:“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使勇健者着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同样可以看出这项运动有一定的规则,类似于我们现代的高山滑雪。还有记载“冰上滑擦者,所着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为胜,名曰溜冰”,说的也是具有规则的溜冰比赛。

图|金廷标冰戏图轴

“坐冰床”的交通便利

“拖床”就是“冰床”,作为一种冰上的交通工具,受到了人们的极度喜爱。

有文献记载“寒冬冰冻,以木作平板,下用二足裹以铁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飞,名曰拖床”。文昭在《京师竹枝词》中称:“城下长河冻已坚,冰床仍着缆绳牵;浑如倒拽飞鸢去,稳便江南鸭嘴船”,描述的是人们乘坐冰床观赏雪景的景象。

此外,道光皇帝喜欢乘冰床滑行,并作有冰床诗:“太液冰初坚,冰床胜画船,随风疑解缆,趺坐俨乘仙。镜面频回复,湖心任列牵。澄清真可鉴,致远达前川。”由于清朝的灭亡,冰嬉在宫廷中终结,但冰嬉运动在民间一直流传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御制冰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