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是东莞松山湖建园20周年历史时刻,作为最早参与到松山湖园区建设的企业之一,广东光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东光大”)可以说见证并陪伴着松山湖一路发展至今。

日前,东莞松山湖举行建园20周年“改革、创新、再出发”大会,包括光大集团在内的20家企事业单位获“松山湖20年突出贡献企事业单位”表彰。

从2001年全力支持松山湖基础设施建设,到2008年携手中科院、北京大学进军半导体行业、布局高新科技产业,再到2017年深耕产业领域实现“城市建设”向“泛地产”迭代升级,历经39载,广东光大始终践行“科学城市运营商”定位,与松山湖共生长、同发展。

“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最美丽的地方之一,有着非常完善的政府服务,更聚集了各种高端科研机构和平台,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广东光大集团总裁陈健民直言,松山湖是广东光大发展的转折点,光大因松山湖而思索新的产业谋划,从这里开始思考向半导体科技领域进军的步伐,也在这里开始了第一个创新型产业园的探索。未来希望继续陪伴松山湖,进一步实现广东光大的“科技与产业齐飞”。

“举全力”支持园区基础建设

来过松山湖的人或许都会发现,这里的市政道路几乎很少“一马平川”,大多是弯曲辗转,有些地方甚至还会高低起伏。

“这些依山而建、顺势而为的道路,很多都是广东光大参与建设的。”陈健民介绍,作为最早参与松山湖园区建设的主力军,广东光大于2001年全力投身到松山湖园区的建设中,先后建设了兴园路、科苑路、新城大道、沁园路、大学路、新竹路、迎宾路、红棉路、玉兰路、环湖路、工业东路、工业西路、工业南路、工业北路等主要道路,完成园区内60%主要干道建设,总长约61.65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完成了松山湖管委会、松山湖学术交流中心、松山湖图书馆、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松山湖生产力大厦等市政配套和院校等44栋单体建筑的建设,总建筑面积高达50万㎡。

这些顺势而为的道路、建筑,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的自然地貌几乎都没有大挖大铲,很好保留和体现了松山湖原有的生态肌理和自然环境,至今仍是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典型案例之一。

“因为松山湖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提倡原生态,不论是道路走向规划,还是管委会、图书馆等各类建筑的选址设计,都要求顺势而为。”陈健民介绍,围绕保护山水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广东光大在参与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握当时的生态原则,对市政道路严格按规划要求,根据具体地势走向顺势而建,在建筑设计方面也全面鼓励和倡导丘陵山地建筑的设计灵动,并没有按批量标准化的大平地空间、或十字交通结构等。

说起当初参与松山湖建设项目的情景,陈健民直言“已记不清到底有几个工地,但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集团在其他地方的项目,能停工的全部停工,几乎是举集团之力全面支持园区建设。”

“甚至有好几次,因为晚上赶工,父亲在松山湖的工地内迷路了。”陈健民说,彼时松山湖内建设工量之多、面积之大,几乎到处都是工地,在当时还没有什么路的情况下,很容易迷失方向。

探索第一个创新型产业园

广东光大与松山湖的机缘绝不仅仅在基础建设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着松山湖大道东行,一路风光旖旎、满眼翠绿,至迎宾路附近,一边的创意生活城车水马龙,马路另一边,几栋崭新造型建筑错落分布,其中一栋楼顶天蓝色的“光大We谷”几个字别样显眼。这里是广东光大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创新型产业园。

2010年前后,当光大We谷所在地块进行拍卖时,虽然当时周边并没有什么配套,区位交通情况也一般,但广东光大还是毅然拿下了这块地。以陈健民为主的光大“二代”准备在这里探索集团发展的全新方向——产业园。

“我们做产业园区是认真的,不只是简单的构建一个物理空间,然后外租或外售,我们更希望往里面填充丰富内容,形成园区特色的产业生态圈。”广东光大产业集团总经理刘伟权说,产业园区是需要“运营管理”“保养维护”的。因此光大We谷“只租不卖”。

在光大人看来,从园区的整体运营管理出发,租户比业主便于选择和管理。因为是租户,在招引过程中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发展历程和规模等经过专业整合及孵化运营,更容易形成产业聚集,对地方产业发展裨益良多。形成聚合力。

而且,在工业园区的运营管理当中还有另外一个机遇,就是可以深度参与到园区入驻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而在这些企业扩大规模的过程当中,广东光大也就有了选择的空间和资本,可以通过合作或其它方式,间接进入更多更广的一个行业,让集团的发展基础、驱动支撑更加夯实。

本着“合作、共赢、开放、创新”的态度,目前,专注打造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平台的光大We谷,自2016年开园至今,已引入并为超过600余家企业提供运营服务,其中包括5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上市企业子公司等。园区先后斩获32项国家及省市级荣誉,初步构筑起优质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

愿伴松山湖共赢科技与产业

“松山湖的过去20年,广东光大集团一直参与至今,松山湖的未来,我们将继续陪伴发展。”陈健民坦言,松山湖“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理念,也是广东光大的努力方向,特别是在以光大We谷为代表的产业园,和以中镓、中晶、中麒、阿尔泰等为代表的科技产业成型后,广东光大集团 “科技板块+泛地产板块”两核驱动的“航母舰群”已日渐形成战斗力。

位于松山湖的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下称“光研院”)一楼大厅外,伫立着一个约两米高的智能植物盒子,各种植物在盒子灯光的照射下苍翠欲滴……这是光研院研发的分布式智能植物工厂,也是光电研究院生物光环境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

这个成立于2012年8月的研究院,是北京大学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事业单位,属于广东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拥有半导体照明技术、激光显示技术等六大平台。

同时,它还是广东光大集团中镓、中晶、中麒、阿尔泰等科技产业“集团军”技术研发和实验的支撑所在。

有人说,是广东光大把北大技术带到了东莞。对于这个说法,光研院副院长张国义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来东莞,东莞政府做了大量努力,广东光大集团起了一个核心的作用。

张国义认为,实验室研究成果要产业化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当然是技术,这是北京大学实验室研发的优势所在;第二个是资本,成果要产业化没有资金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一块是广东光大的优势;第三块是市场问题,有了技术和资金就可以形成量产、投入市场,这方面也离不开广东光大的业务。

“中镓半导体就是北京大学科研成果携手光大资本进行技术和产业化的具体案例,类似于实验室和市场之间的‘中间测试’平台。”张国义说,北大、中镓和广东光大集团携手,形成了研发、中试、产业化的一个“铁三角”关系,紧密结合、无缝对接,这是一个最好的模式。

在他看来,光研院以及中镓的10余年发展,可以说是北京大学、东莞政府、光大集团三方共同合作的成果,“这三者缺一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松山湖可以说是广东光大集团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我们在这里倾注了很多资源,也得到很多经验。”陈健民坦言,松山湖是粤港澳大湾区最美丽的地方之一,有着非常完善的政府服务,更聚集了各种高端科研机构和平台,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过去20年,广东光大始终与松山湖共生长,同发展。未来愿继续陪伴松山湖(科学城),共谋创新和融合、共赢“科技与产业”。

【记者】刘远忠

【作者】 刘远忠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