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都说“女子本柔,为母则刚”,但有时候妈妈也难免做出孩子般的行为,表现出幼稚一面。

前段时间,一位宝爸在社交平台上传了宝妈和儿子“互殴”的视频,视频中,宝妈和2岁的儿子正一起在床上玩耍,儿子忽然想要玩放在一边的玩具汽车,没想到妈妈却一把拿了过去,表示她也想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朋友顿时气不过,直接揪起了妈妈的头发,想把玩具汽车抢回来,而儿子这样的举动,瞬间把妈妈的火气也引了上来,母子二人“厮打”在一起,你揪我头发,我推你小脑袋,妈妈甚至把孩子扑倒在了床上。

宝爸一边拍视频,一边忍不住笑着调侃:“你咋还跟孩子一般见识呢?”

这位妈妈却大声反驳道:“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凭啥让着他?”

视频上传后,网友们忍俊不禁,我们虽然很少有人像这位妈妈一样,会跟孩子“动手”,但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过类似感受,自打生完孩子以后,不经意间多了一种束缚,即便孩子如何无理取闹,我们再生气也不能随意乱发脾气,毕竟“已经是当妈的人了”。

可面对孩子一味地压抑情绪,表现得“故作成熟”,真是好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味地压抑情绪,只会让亲子关系更糟糕

在生活中,很多宝妈都会一边拼命做着家务,努力为孩子着想,尽量做一名大家眼中的“好妈妈”,一边却强忍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不经意间变得焦虑起来。

可每个人的控制能力都是有限的,妈妈也不例外。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情绪积累到了极点,因为一件小事对孩子、对家人大发脾气,表现得“歇斯底里”,让孩子和家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原来如此温柔的妈妈,会忽然变得这么可怕?

这种突然的情绪爆发甚至会在孩子的心底留下阴影,在孩子的眼中,母亲成了一个脾气古怪、难以捉摸的人,孩子会因为害怕迁怒母亲而不敢亲近,内心缺乏安全感。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曾说过:“从人类演化史看,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事实也确实如此,试想如果妈妈整天生活在压抑的情绪中,又怎么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轻松的成长环境呢?

只有妈妈懂得表达情绪,让自己过得更快乐,表现得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亲子关系变得更亲密。

适当地宣泄情绪,对教育孩子有好处

生活里孩子免不了会犯错,而面对孩子的错误,其实宝妈适当宣泄情绪,反而可以起到教育意义。

上个月儿子去上学,明明前一天的晚上我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一定记得把作业本装在书包里,可等第二天,我又一次接到了老师的电话,果不其然儿子的作业又忘带了。

等儿子晚上回到家的时候,看到他没事人一样的放下书包,满屋乱窜,我腾一下就上火了,忍不住大声吼道:“昨天不是告诉你要带作业吗?怎么又忘了?”

因为察觉到我有些生气,孩子这才意识到“原来妈妈对忘带作业这件事这么重视”,低下了小脑袋,怯生生地表示“我下次一定会小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孩子承认了错误,我的情绪也瞬间有所好转,对孩子表示刚才妈妈大声说话是不对的,向他说了对不起,叮嘱他下次要注意。

我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类似的一幕免不了经常上演,有的妈妈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发雷霆,久而久之使孩子变得唯唯诺诺,失去安全感,在家里也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惹来狂风骤雨。

有的妈妈则是会一忍再忍,压抑自己的情绪,最后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愈发变本加厉。

以上两种教育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适当地对孩子表达情绪,才能既有利于孩子认识错误,又不用担心孩子因此感到恐惧,在起到教育意义的同时,也能改善亲子关系。

当然,有时候很多家长可能会像我一样,一瞬间压抑住不住情绪吼了娃,对此我们事后一定要记得向孩子道歉,让孩子知道这种大吼大叫向他人发泄情绪的行为是不对的,并且在下一次努力学着去控制情绪。对孩子表达情绪不等于发泄,前者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后者只是一种“怒火”的宣泄。

老苗结语: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妈妈会认为“我过不好,是为了让孩子过得好,这就足够了”。

事实上与其一味地让自己陷入“过度奉献”的怪圈中,懂得表达、排解坏情绪,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

今日话题:你平时会适当对孩子表达负面情绪吗?